鬣狗不是犬科,而是一個獨立的鬣狗科,這是很多人不容易搞懂的一個知識點。誠然,鬣狗叫狗,在大眾看來也長得像狗,但實際上,它們的系統演化關係和犬科非常疏遠。
縞鬣狗
鬣狗為什麼不是犬科?
多數生物學家主張,分類單元應該都是單系群,現代分類學中的科、屬、種都依據這樣的主張建立。所謂單系群,就是其中所有物種都有一個共同祖先,而這個分類單元包含這個共同祖先及其全部後代。犬科和鬣狗科都是單系群。
我們來看一下食肉目的系統發育關係,犬科和鬣狗科可以說是食肉目中親緣關係最疏遠的兩個科了,它們在食肉目的演化樹上分別位於不同分支,而且它們之間相隔眾多其他分支。因此,鬣狗當然不屬於犬科了。
食肉目系統發育樹
犬科所在的犬型亞目還包括熊、鰭腳類、鼬、浣熊等,共9個科。而鬣狗屬於食肉目—貓型亞目—靈貓下目—獴超科—鬣狗科,現存與鬣狗親緣關係最近的是獴科和食蟻狸科(隱肛狸就是該科成員),其次為靈貓科,連貓科和鬣狗的關係都要比犬科近一些呢。
貓型亞目的演化
鬣狗為什麼叫狗?
鬣狗不是原產於我國的動物,有文字以來我們的祖先從未見過鬣狗,因此當然不會專門為它造一個字。近代以後我國的生物學家開始接觸鬣狗,在為它定名的時候就難免詞窮了,於是就根據其形態和習性特徵,借了狗的名字,加一個「鬣」字,命名為鬣狗了。
鬣狗這個很名字還是很貼切的,大眾容易第一時間聯想到它們的特徵——長得有些像狗,在熱帶草原生態系統上扮演著類似於狼的角色,背上有鬣毛。但這樣命名也有個缺陷,就是讓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誤以為它們真的和狗有什麼親戚。
斑鬣狗
實際上,作為原產於非洲和中東的動物,鬣狗的英文名(hyena)、拉丁學名(Hyaena)都與狼(wolf)、狗(dog)或者犬科(Canidae)沒有任何關係。
鬣狗和什麼長得像?
有讀者可能要問了,既然現存動物中獴、食蟻狸與鬣狗的親緣關係最近,那為什麼長得一點都不像?這是因為鬣狗已經演化2000萬年了,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鬣狗的形態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和祖先完全不同了。
鬣狗科的演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狸型鬣狗
最原始的鬣狗科成員都是一些狸型鬣狗,以原鼬鬣狗(Protictitherium)為代表。這類鬣狗體型都不大,具有貓一樣可伸縮的爪子,喜歡棲身於樹上,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很像今天的果子狸。
原鼬鬣狗骨架復原圖
較晚出現的狸型鬣狗,包括鼬鬣狗(Ictitherium)等種類。它們已經開始走上大型化,體長有1.2米,並且過上了群居生活。從牙齒化石來看,它們也是以昆蟲為食的。
鼬鬣狗頭骨化石
狸型鬣狗在中晚中新世(距今1500至500萬年前)一度非常成功,遍布歐亞非三大洲,數量和種類都很豐富,如果它們還活著,大家就不會懷疑鬣狗與獴、食蟻狸的親緣關係了。然而,它們已經全部絕跡了。
2、犬型鬣狗
鬣狗科演化的第二階段,古生物學者通常稱之為犬型鬣狗,代表屬有狼鬣狗(Lycyaena)和豹鬣狗(Chasmaporthetes)等。這類鬣狗肢體修長,擅長在草原上追捕羚羊和巨型土撥鼠等獵物。豹鬣狗的裂齒像貓科一樣細長而鋒利,說明它們基本上是純食肉動物,沒有碎骨能力。與犬科相比,豹鬣狗其實和貓類更相似。
狼鬣狗復原圖
豹鬣狗頭骨化石
犬型鬣狗出現在約500萬年前的早上新世,絕大多數種類在距今78萬年前滅絕。土狼是唯一一種倖存至今天的犬型鬣狗了,它們重約 10 千克,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喜食昆蟲尤其是白蟻,與胡狼相類。
土狼
3、碎骨型鬣狗
最後出現的是碎骨型鬣狗,包括今天的縞鬣狗、棕鬣狗和斑鬣狗。現存四種鬣狗有三種是碎骨型鬣狗,因此它們被稱為真鬣狗,以區別於土狼。實際上在鬣狗科演化的漫漫長河中,最常見的是食蟲的鬣狗,碎骨型鬣狗才是異類。
碎骨型鬣狗出現於上新世早期(距今約500萬年),在更新世也曾盛極一時,但現在只剩下三種了。它們都是大型食肉獸,重40-80千克,下頜粗大,臼齒、前臼齒發達,擅長碾碎骨頭,因此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更多是清道夫的角色,而不是捕食者。不過斑鬣狗仍然保持了出色的捕食能力。
斑鬣狗
現存三種碎骨型鬣狗在大眾看來可能和犬科有些像,但在動物學家眼裡卻並沒有多少相似之處。與狼相比,鬣狗的頭骨粗短,身形也更粗壯,適合啃骨頭,比較抗揍,但靈活性方面相對欠缺。
雖然都是群居生活,但斑鬣狗群遠比狼群更大、更複雜。斑鬣狗群是一個複雜的母系氏族,在東非稀樹草原上每個氏族有50多隻個體,而狼群不過是由一窩狼組成的狩獵團體,每群狼有3-12隻成員。至於狐狸、胡狼這些平時成小群活動,以昆蟲和果子為食的犬類,和鬣狗更沒有相似之處。
棕鬣狗
因此,無論從系統演化、形態特徵還是生態習性上來看,鬣狗都相當獨特,從科學角度它們理應單列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