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探訪敘約邊境難民營:寒冬住帳篷平日難果腹

2021-01-10 搜狐網

  約旦的冬天溫差很大。白日裡,陽光刺破雲層,把空氣瞬間加熱到15度,裸露在外的皮膚有被灼燒的錯覺。入夜,溫度驟降至冰點,冷風席捲,帶走地面殘留的熱量。

  冬夜,北部馬弗拉克省的戈壁灘上,你總能看到一群群生著柴火的人。他們穿著單衣、趿著拖鞋,蹲在火堆旁準備晚飯,毫不在意身上落滿的揚沙。簡陋的帳篷是唯一的禦寒場所,無數個這樣的冬夜,他們只能裹著薄毯瑟瑟發抖。

  今年12月,搜狐「新聞當事人」欄目赴敘約邊境,探訪這些敘利亞內戰的無辜受難者。

  2011年3月戰爭爆發以來,超過400萬難民跨越國界,流落異鄉,其中約1/3滯留在約旦。

  他們渴望,有朝一日大風能夠吹散戰火硝煙,帶領他們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

聚集在戈壁灘的敘利亞難民營

  一、傷痛

  「孩子們眼中的希望 是什麼形狀

  是否醒來有麵包當早餐 再喝碗熱湯」

                                               ——《止戰之殤》

  裹著阿拉伯頭巾的馬利克,整個人像在泥中打了個滾——上衣穿著一件薄薄的長袖T恤,肥大的褲子用一根布條拴在腰間,特大號的鞋已經破洞,趿拉在地上,仿佛隨時都會脫離腳的控制。

  從敘利亞偷渡到約旦已經兩年半,他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寄居在印有UNHCR(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巨大標誌的帳篷裡。

  這是一片聚集了十幾戶難民的戈壁灘。零散支起的帳篷散布其中,難民們用石頭支起爐具燒火做飯,架起白色大水箱,靠水車維持日常用水。幾根電線勉強維持夜間的照明。馬利克三個孩子的童年和這片沙漠綁在一起,一堆石頭、一根水管是他們的玩具。

  這片小型難民營位於約旦北部的馬弗拉克省,一色的沙丘和戈壁灘上,你幾乎看不到綠色——這是一個80%面積被沙漠覆蓋的國家,作為世界第二缺水國,人均用水比國際貧水線低88%。在安曼城區,家家戶戶裝有巨大的生活水箱,政府每周供水一次,讓人們存下一周的用量。

  因馬弗拉克省與敘利亞接壤,敘利亞內戰爆發後,無數難民跨越邊境線(多為偷渡)來到這裡。為了統一管理,約旦政府於2012年7月主導修建了扎塔裡難民營,總面積超過20平方公裡,相當於8個鳥巢體育場,目前收留8.5萬名難民,是敘約邊境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官方難民營。

  修建在戈壁灘上的難民營同樣環境惡劣,夏天酷熱難耐,冬日寒風刺骨,醫療條件僅限於急救和治療簡單的疾病。很多人因為缺少藥品而死亡,每年夏天都會有許多兒童會因為感染疾病而死去。2013年冬天,3名兒童在一場暴風雪中喪命。

  在敘利亞難民看來,扎塔裡擁擠不堪,「無法自由出入,看不到希望」。營地不遠處設置的軍事基地負責盤查每一名出入人員。沙袋、鐵絲網、機槍、滿臉警覺的軍人,你很難說出這裡和監獄有什麼不同。

  在聯合國難民署註冊拿到難民證後,他曾在扎塔裡居住過一段時間。「那裡沒有自由」,在一家慈善機構的幫助下,他被帶了出來。

  逃離扎塔裡後的日子同樣危機四伏。「我們沒有暖爐,你知道這裡的冬天有多冷。我們生活在這種困難之中,你們眼中可以看到,我卻沒有辦法形容。」

  握住馬利克的手,仿佛握住了一塊樹皮,粗糙、堅硬。在收穫的季節,他幫助園主摘橄欖賺取生活費,微薄的收入同時留下了厚厚的繭子。

  肉和油,對他來說是一種奢侈,而馬利克最大的願望,是能讓孩子們吃飽。

接收援助的敘利亞難覓呢兒童

  二、考驗

  克爾卜•本•伊雅斯的傳述:他說:我聽安拉的使者說:每一個聖人的民眾都要受到考驗,我的民眾的考驗是錢。

                                                          ——《鐵密茲》

  像這樣散居在馬弗拉克省的難民有很多,他們越過漫長的邊境線,找到空地,撐起帳篷,三五成群地生活。

  據統計,在約旦,大約20%的敘利亞難民住在政府專門設計的難民營中,其餘則散居在農村或城市,僅約旦首都安曼和北部的伊爾比德省以及馬弗拉克省,就接納了2/3難民。

  他們中一些人靠著親戚朋友接濟,一些人在外打零工,大部分人需要慈善機構的救助。

  為了幫助難民度過寒冬,12月9日,「中國援助敘利亞難民志願者聯盟」(以下簡稱「志願者聯盟」)和約旦當地慈善機構「Al-Gharaa Charity Organization」 (以下簡稱「Al-Gharaa」)啟動「暖冬計劃」,為難民提供過冬的衣物、毛毯及取暖設備。

  在馬利克處發放完物資,「志願者聯盟」的車隊沿途被無數次攔下,對方小心地拿出層層包裹的難民證——這是唯一能證明他們身份的證件。

  「難民太多了,但物資有限。」「志願者聯盟」約旦當地負責協調的安先生告訴搜狐新聞,這些物資是志願者提前在部分難民營進行人數統計後購買的,只能一對一的發放。

  剛進入第二個難民營,貨車的發動機聲像吹響的集結號,大人和兒童從貼滿補丁的帳篷中探出腦袋,穿著拖鞋,跟隨車輛一路奔跑。他們毫不在意揚起的塵土,眼神中流露著興奮和喜悅。

  這是另一處難民營,175戶家庭,男女老少握著難民證,聚在卸貨點的周圍,嘻嘻哈哈仿佛在上街趕集。孩子們難掩稚嫩的笑容,三五成群,主動讓攝影師給他們拍照。

  除了馬弗拉克省,在安曼南部的郊區,同樣居住著很多敘利亞難民,不同於戈壁灘上的帳篷,他們在「Al-Gharaa」的幫助下住進了樓房。

  這是一片廉價社區,小型汽車修理廠幾乎佔據了路邊每個商鋪--門口懸掛的輪胎,地上堆積的機油,等待維修的汽車。空氣中瀰漫著油漆和汽油的氣味,混雜著叮叮咣咣的修理聲。

  在公共運輸不太便利的約旦,汽車是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男女結婚,家中可以沒有房子,但絕對不能沒有汽車。在這裡,汽車沒有報廢的概念。因此在馬路上,你會看到很多尾氣排放達標但破舊不堪的「老爺車」。

  「志願者聯盟」的貨車艱難地倒進一條樓前窄巷,旁邊商鋪正在加工鋼材,機器噴射出火花,發出滋滋啦啦的噪聲。

  灰色的居民樓居住了30多戶難民,馬哈穆德一家住在這棟樓的3層。空蕩蕩的房間裡,沒有任何家電,只有斑駁的牆面,地上薄薄髒髒的地毯,和摞在一起的墊子。脫鞋踩在地毯上,寒氣從腳心滲入,漸漸抵達全身。而他們就要在這裡度過這個冬天。

  在2013年2月1日那天,馬哈穆德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從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郊區逃到約旦。在扎塔裡難民營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他花掉了所有積蓄——600美元。最終,在一家慈善機構的幫助下,他被帶出扎塔裡。

  因為「Al-Gharaa」資金有限,現在馬哈穆德需要為房子支付每個月80約旦第納爾(約合人民幣732元)的租金,以及120約旦第納爾(約合人民幣1098元)的水電費。

  來到約旦不久,第4個孩子出生了。曾經當過建築工人的他需要工作養家餬口,但工作並不好找,現在每周有3天可以打零工,每天獲得15約旦第納爾(約合人民幣137元)的報酬。對於馬利克來說,打工的收入遠不夠日常支出,「任何幫助都是必需的。」

  但無論如何困頓,他們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安先生告訴搜狐新聞,敘利亞人的血液中,有種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位於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阿拉伯帝國在中東地區擴張之前,這裡曾是基督教的發祥地。美國已故學者菲利普•希提曾認為,敘利亞「是地理上最大的小國,雖為彈丸之地,卻影響深遠」,「文明世界的歷史濃縮於此」。

  就算淪落為難民並領取物資,他們也會換上最漂亮乾淨的衣服。馬哈穆德租住的居民樓中,一些難民會擠出金錢購買廉價茶葉,一家人圍坐小暖爐旁喝茶聊天。甚至有人在門口用鳥籠飼養鳥兒,嘰嘰喳喳的鳥叫在昏暗的空間內迴蕩。

「中國援助敘利亞志願者聯盟」在為敘利亞難民發放物資

  三、援助

  還有一位穆斯林企業家,他出資幫助印書,卻決不接受還款。他說:這些錢是我的天課,是我對安拉的承諾。我的感動不能以言辭表達。我初次懂得了「天課」一語的含義。

                                                ——《越過死海》張承志

  走在約旦街頭,你會深切地體會到:這是一個被難民「滲透」的國度。

  散落而居的敘利亞難民,按理應該被送到扎塔裡難民營統一管理,但政府和民眾對此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作為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約旦人感覺有義務幫助流離失所的穆斯林兄弟姐妹,信仰促使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在接收難民問題上,約旦可稱得上是一個「負責任大國」。

  自上世紀中葉,中東地區的戰爭和衝突引發數次難民潮,約旦政府一直以來本著人道主義原則,在本國經濟和社會結構極為脆弱的情況下,以包容的態度,接收了來自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索馬利亞以及蘇丹等國的大量難民,成為世界上接收難民最多的國家。

  2013年上半年,逃往約旦的敘利亞難民人數達到頂峰,隨後由於兩國接壤的南部邊境難以穿越,進入約旦的難民大為減少。

  到2014年12月底,約旦接收的在聯合國登記的敘利亞難民總人數為67萬,佔國家人口的10%,居住在城市的難民人數為57萬。難民中,婦女和兒童人數為51萬,佔難民總人數的76.4%,其中兒童佔50%,婦女佔26%,男性佔24%。

  事實上,在約旦還有很多難民未在聯合國難民署註冊,據估計,實際上在約旦的敘利亞難民可能達120萬。

  在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中,約旦已建立了處理難民問題的一系列機制,但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外部援助,許多國際人道主義非政府組織在約旦設有辦事處,例如海外援助救援協會、國際援外合作署、國際移民組織, 拯救兒童組織等。

  這其中也少不了中國民間慈善機構的身影。

  在約旦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楊海飛,與曾在約旦留學的歸國留學生王雙月等人共同發起成立半顆棗公益,愛心捐助敘利亞難民活動。同樣在約旦留學的中國學生馬小虎,同樣發起組織了一個志願者團隊,號召自己在國內的親朋好友捐資捐物援助難民。

  2015年11月中旬,國內公益機構「橄欖計劃公益」負責人馬國英女士聯合半顆棗公益,成立了「中國援助敘利亞難民志願者聯盟」,整合資源,募集更多的善款和物資,統籌協調國內志願者和敘利亞難民所在國志願者,幫助更多的敘利亞難民。

敘利亞難民兒童,他們的未來誰來負責?

  四、未來

  對他們而言,禍福都是無法避免、與生俱來的,只能享用,無法控制。自殺是不可能的,死亡則並不可悲。

                                          ——《智慧七柱》 T.E.勞倫斯

  不可避免的,大量敘利亞難民的湧入,對約旦的基礎設施和資源、脆弱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2011年底,西奈半島的恐怖分子不斷破壞從埃及輸往約旦的天然氣輸油管道,導致燃料價格大漲,其它生活必備品價格也大幅提升。除物價上漲外,醫療服務也難以滿足難民的需要,此外,由於需要接受教育的適齡兒童佔難民的比例很高,教育資源同樣面臨著巨大壓力。

  與此同時,難民對勞動力市場也構成了挑戰。由於約旦經濟體量較小,超過60%的正規就業是在國有經濟部門,就業機會十分有限。據聯合國國際工人組織統計,目前大約有16萬敘利亞難民在約旦工作,他們大多從事約旦人不願意從事的行業,例如建築、農業、零售業等。

  2015年12月16日,世界銀行集團與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發布聯合報告稱,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援助標準,在約旦的敘利亞登記難民中近90%是窮人或者預計不久後會成為窮人,50%左右的難民是兒童,大多數難民是婦女。

  由於缺少高質量的教育,而且難民兒童在約旦公立學校就讀人數不及一半,敘利亞年輕難民的人力資本也在日益惡化。

  更讓人揪心的是,許多逃到約旦的敘利亞難民兒童成為了童工,他們中最小的甚至只有3歲,就要和父母在田園中勞動。

  14歲的穆罕默德在一家公司做清潔工,每個小時的工資不到0.7約旦第納爾(約合人民幣6元),比約旦最低工資的一半還少。「每天早上8點開始工作,每天工作12小時,如果要求休息就會得不到工資。齋月期間,他們甚至要求我工作到凌晨1點才能回家,而且工作相當繁重。」

  資料顯示,僱傭童工現象在約旦十分猖獗,14歲或以上的敘利亞難民兒童中,約46%的男童和14%的女童每周要工作44小時以上,而約旦的合法工作年齡是16歲。這些小難民大多工作在約旦的超市、餐館或者農場。有的兒童甚至是無償勞動,只是為了換得一處住所。

  越來越多慈善機構開始重視難民孩子的教育問題,位於馬弗拉克省的伊斯蘭中心慈善機構正是其中之一,目前協會之下的學校已經招收了500名敘利亞難民兒童,並正加蓋幼兒園以進行擴招。

  12歲的阿卜杜拉•哈曼德跟隨母親和哥哥姐姐逃到約旦已經2年半。最初,他們試圖越過敘約邊境,卻被邊防軍帶到扎塔裡難民營,最終由親戚朋友擔保出來。

  現在哥哥依靠打工賺生活費,而他正在一所學校就讀四年級。由於座位有限,他早上只能待在家裡,中午12點到下午4點半可以去學校。

  在協會工作了33年的負責人穆菲德•哈菲祖意識到,有些敘利亞小孩成為難民後不願意上學,「我們把他們召集到一起,進行教學輔導幫助,以便他們有朝一日回到敘利亞,可以跟上相同階段的教育。」

  他明白,對敘利亞而言,這些孩子是未來。

  作者:王曉

  主編:王辰

  欄目:新聞當事人

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聞當事人欄目



相關焦點

  • 明說吧 敘利亞難民兒童的2015 無處安放的童年
    從12月31日開始,搜狐搜天下《明說吧》與搜狐《新聞當事人》欄目聯合推出年終6集特別節目《六個孩子的2015》。今天播出的是《敘利亞難民兒童的2015:無處安放的童年》。  文字報導稿:  今年9月,一張照片傷了全世界的心。  畫面的主角是3歲的敘利亞難民男孩艾蘭.庫爾迪。
  • 數萬敘利亞難民滯留在敘邊境沙漠定居點 生活現狀堪憂
    自2016年約旦封鎖與敘利亞邊境,魯克班難民營的生活條件持續惡化。國際在線專稿:由於持續不斷的戰亂,越來越多的敘利亞人正試圖逃離自己的國家,前往鄰國約旦避難。然而,約旦於2016年開始拒絕難民入境,導致大批敘利亞人滯留在邊境地帶。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月1日報導,在敘利亞南部與約旦交界的偏遠沙漠地帶,目前滯留了數萬敘利亞難民。
  • 敘利亞難民危機緣何難解
    11月26日,黎巴嫩看守政府外交部長沙爾貝勒·韋貝表示,自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黎巴嫩一直是主要接收流離失所的敘利亞難民的國家之一。數量龐大的難民群體不僅面臨生存困境,也給收容國帶來了巨大的治理壓力。敘利亞難民問題可謂由來已久。
  • 聯合國難民署將衣索比亞難民轉移至蘇丹新營地
    聯合國難民署發言人馬赫西奇近日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例行記者會上指出,聯合國難民署繼續在蘇丹和衣索比亞邊境地區登記新抵達的衣索比亞難民。2021年新年以來的幾天裡,大約有800人從衣索比亞北部提格雷州抵達蘇丹東部。11月初該地區爆發衝突以來,已有超過5.6萬名衣索比亞難民逃往鄰國蘇丹。
  • 實拍:顛沛流離的敘利亞難民
    原標題:實拍:顛沛流離的敘利亞難民   12月15日,在土耳其基利斯省的一個臨時難民營,一名婦女抱著孩子在等待轉移。 在土耳其東南部小城基利斯的一個臨時敘利亞難民營裡,因天氣寒冷及食物供應等問題,約4000名敘利亞難民將轉移到另一個邊境地區尚勒烏爾法的難民營居住。
  • 敘利亞難民成美國手裡的人質?敘總統痛批西方虛偽,普京直接力挺
    根據敘利亞方面報導稱,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發表了最新演說:敘利亞總統回顧說,許多世紀以來,敘利亞沒有大規模難民現象。他說:「敘利亞的難民問題是人為的,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權繼續為敘利亞難民現象的出現和返回問題製造障礙。」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保證說:「今天我們有數百萬難民想要返回。」
  • 難民衝擊匈邊境口岸 警察動用催淚瓦斯
    原標題:難民衝擊匈邊境口岸 警察動用催淚瓦斯  新華網布達佩斯9月16日電 匈牙利全國警察總署16日說,聚集在匈塞邊境塞爾維亞一側的一群難民當天下午衝破勒斯凱公路口岸上鎖的大門,並向匈牙利警察投擲石塊、木塊和水瓶。   警察總署的公告說,匈警方立即出動警力進行制止,警察的人牆代替了被推倒的邊界口岸大門。
  • 川普擬在邊境新建2個「帳篷城」 暫拘無證移民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川普政府擬在美國南部邊境附近新建造2個「帳篷城」,暫時安置多達1000名的無證移民。不過,此前曾有相關人士批評,用來安置移民的帳篷設施環境差。  報導稱,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向潛在承建商發通知稱,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擬在德克薩斯州艾爾帕索和唐娜市建造可安置500人的帳篷營地。
  • 高清:全球4千萬人流離失所 親善大使姚晨探訪難民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常紅)今天是世界難民日,聯合國難民署為全球超過4千萬流離失所的人發出呼籲,他們因為戰爭等原因而背井離鄉。近些年來流離失所的人數量驟增,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
  • 全球4千萬人流離失所 親善大使姚晨探訪難民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常紅)今天是世界難民日,聯合國難民署為全球超過4千萬流離失所的人發出呼籲,他們因為戰爭等原因而背井離鄉。近些年來流離失所的人數量驟增,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 今年,聯合國難民署呼籲人們通過分享難民故事來關注被迫逃亡的家庭。公眾可在其網站閱讀、觀看和分享難民故事。
  • 希臘收緊邊境管控 土耳其被指鼓勵偷渡最大「蛇頭」
    歐聯網3月3日電 據希臘歐聯通訊社報導,土耳其宣布「打開大門」讓難民湧入歐洲後,連日來,被稱為「歐洲南大門」的希臘面臨難民和非法移民「大軍壓境」的巨大危機。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3月1日舉行國家安全委員會緊急會議,決定提升希臘邊境防衛等級至最高級,同時宣布一系列應對措施。
  • 中印「帳篷對峙」事件背後:領土的蠶食
    4月23日,《印度時報》率先援引軍方人士的消息報導,約50名中國士兵在4月15日晚「越過邊界」10公裡,「入侵」了克什米爾地區印控拉達克以東的比爾特地區,並在次日安營紮寨。印度邊境警察部隊隨後趕到距中國營地300米處紮營,所謂的「帳篷對峙」就此拉開。
  • 俄特種兵尚未動手,一支精銳部隊突然開火,美軍在敘油田遭襲癱瘓
    據土耳其媒體報導,土耳其軍隊在1月7日恢復了對敘利亞北部艾因伊斯地區的庫德人陣地的進攻行動。此外,報導還稱,在敘利亞北部,土耳其扶植的敘利亞武裝分子和庫德民兵之間的戰鬥也正在加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土耳其軍隊執意對敘利亞北部庫德武裝發動進攻,在2019年10月後,庫德武裝的勢力便大幅大降,而位於同一地區的美軍也陷入困境。
  • 黎巴嫩警告敘利亞難民勿回國:或失去難民身份
    自從三年前敘利亞爆發衝突以來,有100多萬敘利亞難民進入黎巴嫩境內(路透社/資料圖)中國網6月2日訊 據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6月1日報導,黎巴嫩內政部要求在黎巴嫩登記過的敘利亞難民,從2014年6月1日起,不要再重返敘利亞。黎巴嫩內政部警告稱,離開黎巴嫩的人將失去其作為在聯合國登記在冊的難民的身份。黎巴嫩政府消息人士稱內政部的決定是明智之舉,因為在飽受戰爭摧殘的敘利亞到處都存在安全問題。
  • 西方一再阻礙敘利亞難民回國,美國還要追加制裁,花別人錢不心痛
    指責俄羅斯和敘利亞政權利用難民作為「政治典當」,為該政權提供合法性,宣稱:「這種公然無視生命危在旦夕的行為是應受譴責的。」還借聯合國之名,表示:敘利亞的局勢仍不利於難民的安全和可持續返回。還列了一堆理由:回國依然要流離失所,還要被強迫徵兵,遇上拘留,弄不好還要失蹤和其他侵犯人權行為。
  • 匈牙利稱為阻難民花8億歐 歐盟拒為鐵絲網埋單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兩年前,正值歐洲難民危機的高鋒期,匈牙利開始在部分邊境上修建鐵絲網,以阻止更多難民湧入歐盟。法國媒體「歐洲時報」9月5日報導稱,如今,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託要求歐盟出資承擔一半的造牆費用,但布魯塞爾方面則回應稱,歐盟不會為邊境的鐵絲網埋單。據「德國之聲」消息,歐盟委員會的一名發言人日前做出上述表態。
  • 澳大利亞遣返馬努斯島敘利亞難民被指違反國際法
    中國網3月17日訊 據英國《衛報》網站3月14日報導,近來《衛報》澳大利亞分部從一份文件中獲悉,澳當局擬對在馬努斯島尋求庇護的兩名敘利亞難民進行遣返。依照目前形勢來看,這兩名難民若一旦回國將面臨生命危險,不僅如此,目前他們還飽受戰爭帶來的創傷,患有嚴重的心理和健康問題。對此,人權觀察家表示,澳大利亞對敘利亞難民這種遣返行為「駭人聽聞」,而且有違國際法。根據1951生效的《聯合國難民公約》上的相關條款,聯合國難民署表示大多數敘利亞人符合該公約上的難民資格,應當得到各國提供的有效形式的保護。
  • 戰區難民奪命出逃,沿途屍體發出腐臭,倖存者:不少屍體被狗吃了
    據英國《衛報》12月3日報導,衣索比亞軍方正式宣布,提格雷衝突已經結束,行政管理人員正在陸續深入該州,逐步恢復該州的正常生活秩序。衣索比亞電力部門也表示,提格雷的西部、南部多地的電力、通訊傳輸已經恢復。
  • 德媒:不滿瑞典生活艱苦 難民抗議要求回德國
    參考消息網10月29日報導 德媒稱,眼看田野中草木稀疏,天氣也越來越冷,一批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難民拒絕在瑞典西部走下汽車。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10月27日報導,瑞典移民局27日證實,約20名被暫時安置到瑞典與挪威邊境地區一處偏僻村莊的難民自25日起一直呆在汽車上不下來。
  • 俄戰機炸毀敘叛軍訓練營,為何埃爾多安大怒?實為土耳其的僱傭兵
    敘叛軍SADAT不簡單的,不僅有土軍方背景,土耳其總統的顧問直接聯繫,與土耳其特勤局NRA(國家情報組織)保持密切聯繫。送敘叛軍的裝甲被毀經過SADAT訓練的人員,許多會加入到敘叛軍之中,與敘利亞政府作戰。更重要的是,他們要與庫德人作戰,相當於土軍的輔助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