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接酒店前臺電話,說今日冬至準備了餃子,小驚喜。隨後看到牛魔王在家包餃子視頻,兄長在群裡回應說無錫冬至是吃糰子,早上吃了奶奶包的糰子。突然才意識到,好久好久沒在冬至吃過糰子了,我都已忘了老家這習俗……
我家的糰子基本都是母親包的,我們兄弟倆偶爾會湊興。冬至前夜,吃完晚飯,母親就會清空大廳的飯桌,拿出八十年代那種紅色圖案大臉盆,倒入糯米粉,一點點加入開水,不斷揉搓至不黏手,然後搓出長條,根據經驗一截截捏斷依次放在旁邊。
包的時候,兩個大拇放在米糰中間,其餘八指放兩側,順著一邊讓米糰開始轉圈,一會兒就出現一個大洞,像反著的大窩窩頭,用筷子裝入事先拌好的餡兒,有肉的,菜的,芝麻的……然後右手拇指和食指夾住,一邊轉一邊收口,等口變成了一個小尖,聽母親安排,肉的保留一個小尖,菜的的就摁平了再搓圓,如果有第三種就搓成橢圓的。這樣早上吃的時候就知道怎麼挑了。做完一波再重複做下一波,直到餡兒包完。看著壘球大小的沒那麼圓的純白色糰子,總是很舒服。
早上醒來,燒好的糰子早已放在傳統的保溫泡沫加舊棉被中,打開鍋蓋,一股白色蒸汽撲面而來,有時候是清水煮,有時候是放在粥裡煮。我是喜歡清水的,喜歡帶著米湯色的純淨。小時候一般就只能吃兩個,大了就會吃三個,有時候特別想吃就吃四個。
我是純食肉者,一般都吃肉餡兒,無錫的肉餡兒那必須是甜的帶醬油的。
剛出來的糰子太燙,第一口也就是咬掉帶著一點醬汁的皮,露出裡面誘人的肉餡,小時候經常用筷子把圓形的肉餡夾出,一口吃掉,再為難地把糯米糰就著米湯一點點吃乾淨,也有耍賴的時候……
冬至的習俗早已忘記,但母親深知我千年不變的喜好,現在都是過年回去會為我做好糰子,一年吃一次糰子比北方一年四季都吃餃子幸福感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