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05: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千年墟市 淡水老城
淡水老城,
因淡河而興,因漁鹽而盛,
是東江流域古老圩市之一。
走過老街,
去尋找記憶中的印象淡水墟。
淡水老城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惠陽區淡水鎮,南起崇雅路,北至東門街,西起淡水河,東至白雲五路,總面積約76.7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北起東門街,南至崇雅學校,西起淡水橋頭市場,東至白雲五路,面積約41.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為核心保護區以外街區範圍,面積約35.5公頃。
淡水歷史悠久,相傳在距今1500多年的晉朝,就已有圩集。宋朝時,受益於鹽業帶動經濟發展,人口逐漸增多,於公元1080年形成「水口巷」和「下魚街」兩大鹽倉。明朝時期設立淡水衛,並與大鵬所(今深圳市內)、東莞守御千戶所一起扼守珠江口。
清朝時期,淡水發展成多功能集鎮,設立「司署」和鹽大使,形成豬行街、大魚街、米街、燈籠街等商品交換專業街道,並築成周長3150米的城牆,設8座城門,奠定了現在的老城整體格局和風貌。
民國後,淡水成立了東江解放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成為抗日戰爭時期香港至內地物資運輸的主要通道。解放後,淡水作為惠陽縣政府駐地,成為惠州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傳統街巷
淡水老城保存了較完整的古城格局,現存傳統街巷四通八達,以傳統商業街道和生活巷道為主,主要集中在橋頭市場附近。
50米以上的歷史街巷有72條之多,部分街巷仍保留青石板鋪裝,豬行街、大魚街、米街、燈籠街等多條商品交換專業街道至今仍保留原有名稱,傳統商業功能延續至今。
歷史建築
淡水老城歷史文化街區內現有歷史建築104處,不僅數量眾多,且風貌突出,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建築形式同時具有客家圍屋和惠州本土建築的特點,主要為清朝的客家圍屋和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另有宗祠、書院、會館等多種類型的公共建築。
文物古蹟
淡水老城歷史遺存豐富,
文化價值較高,
共有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處不可移動文物。
文昌廟
位於淡水街道紅星社區永興巷口,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清朝「鐵筆御史」鄧承修高佬還鄉創辦崇雅書院時,曾將文昌廟作為教室使用,因而它也是淡水最早的學堂。2004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壺園
位於淡水街道紅星社區上撥子園街14號,建於清末,由慈禧太后出資建造,是鄧承修辭官還鄉後的起居、安身之所。由兩棟房屋、迴廊和庭院等組成,大門上方鑲嵌一石匾,匾中間篆刻「壺園」二字。2004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鄧仲元故居
位於淡水街道豬行東街51號,為鄧仲元先生建於民國期間。2004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淡水祖廟
位於淡水街道祖廟街,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80年),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後又於1988年遵照清代形制復修。淡水祖廟歷史悠久,一直享有盛名。2004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革命重地,英雄故裡
自清末民初以來,淡水湧現出了多位革命英雄,如孫中山「革命同志第一人」——鄭士良、百將之將——鄧仲元、廣東省第一位女共產黨員——高恬波等革命英雄。
1900年,淡水人鄭士良在惠州發動三洲田起義,打響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後,鄧仲元與陳炯明等在惠陽淡水首義,進而光復惠州。
三洲田起義舊址
1938年,淡水成立了東江解放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惠陽縣第二區行政委員會」。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更是有不少淡水籍革命志士加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惠陽縣第二區行政委員會辦公舊址
淡水老城是惠州歷史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東江流域最繁華的商業集鎮之一,保留有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街巷格局和商品交易專業街道,以及集中成片的客家民居、宗祠建築群等,完整地體現了惠州古老集鎮的風貌。如今,淡水老城繼續擔負著延續惠州歷史文脈的重任,成為惠州歷史文化名城中獨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
由惠州住建公眾號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
原標題:《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千年墟市 淡水老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