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秘清代第一官窯——海城皇瓦窯前世今生
為皇宮帝陵燒琉璃瓦每塊一兩銀子
▲皇瓦窯有「昭陵」字樣的琉璃磚瓦
◆福陵龍紋磚。
皇瓦窯,位於遼寧省海城析木鎮缸窯嶺村北山半坳皇瓦窯溝內,據《清史稿》記載,該窯始建於後金天命6年(1621年),停燒於清末(1911年),歷時290年,是清代我國東北地區唯一為「一宮三陵」(瀋陽故宮、昭陵、福陵及撫順永陵)提供琉璃構件的官窯。有清代第一官窯之稱,也是東北唯一一座官窯。
窯主向努爾哈赤獻碗罐成龍磚彩瓦「供應商」
據曾在缸窯嶺生活過的範曉彬介紹,範家祖先曾在康熙年間到宣統年間陸續有人在皇瓦窯做窯役。在後金天命六年,窯主侯振舉向努爾哈赤獻碗、罐等三千五百一十個,深受賞識,授其守備之職,令其燒制「龍磚彩瓦」,專供皇室宮廷、陵寢之用,努爾哈赤封侯振舉為雲騎將軍,世襲五品官。侯氏家族也因此世襲「盛京工部管理琉璃窯領催事務五品官」十七任。
北國網、遼瀋晚報記者多方尋找,輾轉找到侯振舉的後人,據第16代傳人侯文鐸介紹,侯家族譜記錄了30位五品以上侯氏族人150年間的徵戰史和護國史,曾記載天命七年,努爾哈赤定都遼陽,修造八角金殿,命侯振舉負責琉璃龍磚彩瓦燒造。天命九年遷都瀋陽,建造宮殿及三陵(福陵、昭陵、永陵)時,又賜給侯氏600壯丁運送琉璃瓦,還有100多名工匠。據《清史稿》職官志記載:「封皇瓦窯振舉公為五品官,連升三級,侯氏世襲。」據鞍山博物館史料記載:振舉公被封為世襲五品官後至清末,世襲九代,共27任。均為朝廷五品大夫之職。最後一位是瀋陽三陵總理事務大臣,十二世主侯濟,他於光緒33年(1907年)為皇瓦窯伯靈廟再次立碑。碑文寫到:「世襲五品,二十有七。」
範曉彬告訴記者,當時的窯廠有一百多個,都是在一個方圓十多萬平方米的山坳裡,佔地面積很大。由窯址區、工房、老井、泥漿池、灰坑、紅土場、晾坯場等組成,窯形與老式馬蹄相似,附近山上還有上百個小土窯,現在仍依稀可見,整個窯廠布局很科學。因為當地土質含鎂的成分,因此燒出的磚非常堅固,與現在煉鋼用的耐火磚差不多,上面帶有微黃的小白點,這種胎質也稱匣缽泥胎質。比如福陵用的磚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但紋飾海水江崖紋依然清晰可見。
由皇瓦窯燒制的琉璃建築構件,有黃色和綠色兩種。而黃色又分為明黃和醬黃色,是按等級應用的。皇帝及皇后用明黃色,其他王爺等用醬黃色。而百姓是不準許用黃色的,黃色乃皇家專用色。皇瓦窯的琉璃瓦鑲嵌在皇室、宮殿、陵寢建築群上,不僅規格不一、形狀各異,其重量也不等、條塊也各式。所有的構件,均做工細膩、圖案美觀、風格獨具,突出了皇家的「氣派」與「威嚴」,也繼承了中華民族文明建築傳統風格。
皇瓦窯的琉璃瓦無論大小一兩銀子一塊
如今,在皇瓦窯廢墟裡仍然可以撿到殘磚破瓦,依稀可見琉璃構件的碎片,而在村民家中還能找到比較完整的瓦,有的瓦上還清晰可見「昭陵角樓」、「清寧宮」、「大清門」、「永陵」、「福陵聖水」等文字標誌,多年前村民都用從皇瓦窯撿到的瓦蓋房子。範曉彬還說,「村裡山坡上現在仍遺存當年的窯工宿舍,宿舍已成為當地的農家院。還有一個巨大的古磨盤,直徑約3米,用來粉碎做磚的山石,如今古磨盤靜靜地躺在山坳裡。皇瓦窯有一眼四季不斷的山泉,燒窯都是用的這股泉水,山泉下現在有一個村民的小養魚池。」
據範曉彬的祖輩人回憶,皇瓦窯燒一窯大概要用四五天的時間,因為當時的產品有固定的銷路,成品無論大小運到盛京工部都是一兩銀子一塊瓦。那個時候的窯工就像我們現在的工人一樣,領著餉銀,而且山下還有良田,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範曉彬仍保留著祖輩人當時在皇瓦窯燒制的火盆和陶罐,作為紀念。
侯文鐸介紹,據上世紀五十年代還健在的清末老窯工回憶,皇瓦窯琉璃生產工序分為「五做」。畫做:專門從事琉璃構件的紋飾畫。板瓦做:從事吻、脊、勾頭、滴水及簷磚等各種裝飾件製作。筒瓦做:從事用量最大的普通琉璃瓦。燒窯做:生產中的重要環節,燒窯火候的穩、急、老、嫩直接關係產品質量。釉做:最重要的技術工序,當時是個人壟斷的,非常保密,所用材料、配比方法等除由一人掌握,調釉時也不讓外人看見,上釉後再入窯低溫燒成。由於工藝繁瑣,釉料昂貴,所以琉璃成本很高。那時琉璃成品全用馬車運往盛京,路程遙遠,晝夜兼行。
侯文鐸說,「皇瓦窯的琉璃磚瓦釉子與現代的琉璃磚瓦比要薄的多,顏色也比現在的純正,當年只有侯家人才掌握皇瓦窯的燒窯技術,可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配方不慎被燒毀,現已失傳多年。但30年前曾有位藝人燒出過皇瓦窯的琉璃瓦,而且非常成功,現在這位藝人已經70多歲了,近年與侯家子孫仍一直嘗試,試圖重新開窯燒制。」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