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盧梭說:「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說話是一個人的權利,沒有人攔著你。但是你口無遮攔的時候,你會得罪人,還會傷害到自己。
人與人結怨,往往是因為一句話;人與人結緣,還是因為一句話。同樣一句話,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效果就大不一樣。
說話見情商!高情商的人,說話的時候,懂得「拐彎」。繞一個彎,把話說清楚了,還讓人高興了,就是本事。關鍵時候,話鋒一轉,壞事也變好事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帶著感情的語言,總能溫暖人,感動人。
02
用鼓勵的口氣批評人,指出別人的缺點和錯誤。
一個孩子拿著考試成績單回家,他的情緒很低落,因為他的成績在全班排倒數第五名。
父親看了看成績單,非常高興地說:「真的沒有想到,你這次居然進步了一點點。上次你考了全班倒數第四名,這次考了倒數第五名。事實證明,你還有進步的空間,也有進步的潛力。」
一位員工和上司吵架了,事後覺得自己很愚蠢,也很愧疚,但是他不知道如何開口向上司認錯。過了幾天,上司和員工在單位走廊上相遇了。
上司說:「你上次對我說的話,很有道理,謝謝你。」
員工聽出了「言外之意」,馬上就說:「抱歉,我上次說的話,我應該收回來。」
批評一個人,不應該直接說批評的話,更不應該說生氣的話。以上例舉的兩件事,也就是告訴你,批評人的話,應該要「反著說」,儘量用鼓勵的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你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手,盯著別人的缺點不轉眼,那麼你就會放大別人的錯誤和缺點。智商高的人,在說話的時候,「拐個彎」,朝著錯誤和缺點相反的方向去說,把缺點和錯誤當成一種優勢。這樣的說話方式,其實是引導別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別人會感激你。
03
用很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留下察言觀色的時間。
馬克吐溫說:「寧願閉口不說話,也不要急於表現自己。」慢慢說話,才有時間思考,才不會「信口開河」。
人與人交流的時候,一些無心的話,最容易傷害別人,最容易被人記仇。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誰能夠保證別人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一致呢?比方說,你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你突然想起朋友離婚的事情,馬上就說:「朋友,你的前任,過得還好嗎?」這樣的話,就像一把刀,狠狠地插在了朋友的心上。
人與人交流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變臉」,你把語速放慢一些,就能夠看到別人的臉色,並且馬上可以轉移自己的話題,「化幹戈為玉帛」。
比方說,你的朋友創業成功了,請你吃飯。
你善意地提醒他:「好戲在後頭,你不要沉迷於成功的喜悅之中。」
頓時,朋友的臉色就變得難看了,他認為你是在嫉妒他。
你發現了他的表情變化,接著說:「不過,為自己的進步,慶祝一番,也是很有必要的......」
朋友聽了之後,臉色也會變得好看。
高情商的人,說話速度慢,還善於用「轉折語」。「不過、但是、也許、而且、如果......」這一類的詞語,要多說,可以及時挽救交流的氣氛,也能夠體現一個人的表達能力。
04
換一個角度待人待物,說出來的話就大不一樣了。
俗話說:「福禍不單行。」一件禍事,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就不一樣了,就看到了禍事之中,也存在機遇。
比方說,一個男人摔了一跤,在病床上躺了半個月。他的妻子,因此照顧了他半個月,令人感動。夫妻兩個人的感情,本來要破裂了,就是因為這件事,感情變好了,男人摔了一跤變成了好事。
人與人交談的時候,常常會「互相爭執」,如果兩個人都不願意退讓,「口角」就變成了「打架」。高情商的人,不會與人爭執,也不會拼命去解釋。他總是從多角度待人待物,換一個角度理解別人的話,如果不能理解別人的話,他就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說錯了話。
聰明的人,「揣著明白裝糊塗」,把別人看透了,把事情的本質看透了,自己就活明白了。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做人,要跳出原有的圈子看圈子,說話的時候,要跳出原來的話題,再重新組織語言,說出來的話,就不會刺傷別人了。
說話不帶刺,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保護自己。你說了帶刺的話,別人就會把你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別人也許會暗中記恨你,報復你。說話要注意轉彎,圓滑一點,才能在社會的夾縫中求得「立足之地」。
05
懂得用肢體語言與人交流,是一種很高的修養。
高情商的人,遇到一些尷尬的事情,就保持沉默,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比方說,別人創業失敗了,你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你就對他露出笑臉,用微笑感染他;別人說話的時候,咄咄逼人,你就安安靜靜地走開,與人保持距離;別人成功的時候,你就豎起大拇指,鼓勵他。
俗話說:「一笑泯恩仇。」對人微笑,肯定是沒有錯的。任何人,都不會對笑容產生厭惡。如果是家人相處,你還可以用擁抱來代替語言。抱一抱,人心就溫暖了,所有的矛盾和誤會,就解除了。
用肢體語言,替換語言,也是「拐著彎」說話,體現了自己的智慧和修養。有時候,一個表情,比說一堆廢話好一萬倍。
你說話的時候,要善於使用「修飾詞」,要學會用褒義詞替代貶義詞,凡事都往好處說。
情商高的人,言語就像一塊海綿,能夠以柔克剛,彈性十足。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