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有神話傳說以來,由史籍與文學共同塑造形成的黃帝形象為「三皇」之殿、「五帝」之首,最稱中華「人文始祖」。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杜貴晨認為,黃帝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筆寶貴財富,值得華夏兒女永續珍重。
杜貴晨表示,「上古有關黃帝的神話傳說流傳至今的並不是很多,卻在泰山一處就集中有四則,且事關重大,是令人矚目的現象。」這些神話傳說不僅反映了黃帝乃是「含樞紐之神」,如今,對泰山發展文化旅遊來說,也是獨特而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杜貴晨引用相關史籍與神話傳說的資料進行詳細說明。這類神話主要有四則。其一,「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韓非子·十過》記載,「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描述了黃帝在各種龍神怪物的簇擁護衛之下,大「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這也顯示黃帝乃眾神之統。
其二,泰山之下是黃帝危難之際受玄女天書,因而能「大定四方」的命運轉折之地。宋人張君房輯《雲笈七籤·九天玄女傳》記載,「九天玄女者,黃帝之師聖母元君弟子也。……帝起有熊之墟,自號黃帝。……在位二十一年,而蚩尤肆孽。……帝欲徵之,博求賢能,以為己助。……戰蚩尤於涿鹿。帝師不勝,蚩尤作大霧三日,內外皆迷。……帝用憂憤,齋於太山之下。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帝遂復率諸侯再戰。……遂滅蚩尤於絕轡之野、中冀之鄉……大定四方。」其中,九天玄女於泰山下授黃帝天書之說,更早見於《黃帝問玄女兵法》《龍魚河圖》《黃帝出軍訣》《黃帝內傳》《集仙錄》等書,可見由來之久,傳播之廣,受關注之眾。
其三,黃帝置玉女為泰山碧霞元君。自宋代以來,碧霞元君漸漸成為泰山最重要的神祇,並行遍全國,走向世界,其信仰至今方興未艾。但是,有關此神的由來說法不一。而以隋初李諤《瑤池記》「黃帝所遣玉女說」最早也最為完整,且與泰山關係最密:「黃帝嘗建岱嶽觀,遣女七,雲冠羽衣,焚修以近西崑真人。玉女蓋七女之一,其修而得道者。」按照史料記載,漢晉時泰山極頂有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到五代時已經毀圮。宋真宗封禪重修,更名為「昭真祠」,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名號沿用至今。民間則稱「泰山老奶奶」或「泰山娘娘」。
其四,黃帝上封泰山而乘龍升仙。雖然有《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封禪書》、《孝武本紀》以及《漢書·武帝本紀》等均載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升仙之事,但在東漢泰山太守應劭《風俗通義·正失篇》「封泰山禪梁父」中,還是有被「俗說」引作《封禪書》之異說:「黃帝升封泰山,於是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者七十餘人,小臣獨不得上,乃悉持龍髯,拔墮黃帝之弓。小臣百姓仰望黃帝,不能復,乃抱其弓而號,故世因曰烏號弓。」這裡與《史記》《漢書》所載不同之處,是把黃帝升仙與其封禪泰山聯繫在了一起。所以雖然以其託於《史記·封禪書》是明顯的謬誤,但應劭是漢末著名學者,獻帝時曾為泰山太守多年,也應該有所根據,至少為因當地「俗說」如此而記。由此可以認為,至晚東漢以降黃帝乘龍升仙之地有了「泰山」說的版本。
杜貴晨認為,曲阜距離泰山僅百裡之遠,上古時同屬「少昊之墟」,故泰山能為魯之鎮。正因兩地如此接近,才使生於曲阜並在曲阜踐大位的黃帝有了在泰山活動的諸多神話傳說,由此進一步表明黃帝為上古神王中「含樞紐之神」。
杜貴晨說,中國上古黃帝其人儘管在歷史學中尚未盡確考,但多數學者公認其是中國上古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更無可否認其歷史上逐漸定於一尊的形象對華夏歷史文化傳統形成所起到的無與倫比的重大作用。
【來源:大眾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