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鬱則秋" 。―――《醫述》清程杏軒
從黃帝內經"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到傷寒雜病論"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中藥已經有了一套極為嚴密的體系,在中國古代,中醫在治病救人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到了如今,由於西方更為快速有效的醫療體系的傳入,再加上的確有很多招搖撞騙的江湖騙子假借中醫的名義騙人,因此很多人只相信西醫,開始認為中醫全都是騙人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並不,真正的中醫絕對是能夠救命的良藥。
以雲南白藥為例,它絕對是不少人在扭傷淤血後第一想到的中成藥,使用頻率相當高。這款看似在近幾年才開始火爆的藥物,其實在民國時期便有了雛形,它的創始人曲煥章是當時極為有名的傷科醫生。
出生在雲南的曲煥章有一個悲慘的童年,7歲喪父9歲喪母,只能和三姐相依為命。後來三姐嫁人,曲煥章就跟著她來到姐夫家中。
姐夫是一名中醫,本來是想曲煥章在自己這裡學門技術以後有口飯吃,誰知他竟然展現出非凡的天賦,複雜的中藥配方一點就通、數千種藥草倒背如流、就連配藥的比例也能過目不忘,沒幾年功夫他便把姐夫珍藏多年的知識全部學完了。
不過對曲煥章自己來說,他卻覺得自己才剛踏入中醫藥的門檻,還有浩如煙海的知識等著他,因此在1903年的時候,他辭別姐姐一家人,開始遊學生涯。每發現一種新草藥,他都會像親自品嘗總結出藥效;每到一處地方他都會虛心拜訪當地的醫生,獲得很多有用的見解,長此以往他的中醫知識越來越完善。
但是醫學和其他的學科不同,即便你懂得再多,沒有實操、沒有在實踐中檢驗還是妄談,因此1914年曲煥章決定返回家鄉,開設了一家藥店治病救人。剛開始時生意特別差,沒人敢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中醫,對此曲煥章並不氣餒,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曲氏白藥的研發上,足足用了兩年的時間才研製出來。
當時的雲南白藥還不叫雲南白藥,而分白藥跟百寶丹,百寶丹就是中間的那顆紅色的保險子,因功效突出,凡外傷皆可治,以藥敷於傷口一月足愈。曲煥章在雲南的名聲越來越響,求醫者門庭若市,雲南督軍還特意給他送了塊"藥冠南滇"的牌匾。
時間一晃來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在1938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曲煥章立馬捐贈了3萬瓶白藥支援戰場,用以感激戰士們在前線的熱血奮鬥。
但就是這麼一個有能力有本事的醫生,卻最終因自己的滿身才華而離開了我們。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要知道在當時想要買到一瓶白藥要等好幾個月的時間,大家知道了曲氏白藥非凡的用處,只要有足夠的白藥做支撐那整個軍隊的作戰能力不知道能提升多少倍。
因此在1938年的時候,國民黨最高法院院長焦易堂私底下親自"邀請"他加入中華製藥廠,想用金錢的誘惑逼曲煥章交出白藥的藥方,說是邀請,其實就是想私吞藥方。見曲煥章絲毫不領情後,焦易堂便開始用武力威脅,輕則嚴刑拷打,重則迫害其親人,但曲煥章始終沒有鬆口:"藥方沒有要命一條,你拿去便好。"
雖然曲煥章的信念堅定,但他的身體卻熬不住這種折磨,悲憤的心情以及身體上的痛苦,讓一代藥王病死監獄中,死時年僅58歲。天空中又多了一顆明亮的星星,人間卻少了一位救苦救難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