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五島被列入瀕危文化遺產名單 以避免過度開發

2021-01-10 中國經濟網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希臘歐聯通訊社13日報導,日前,文化遺產組織Europa Nostra宣布,把希臘阿莫爾戈斯島、基莫洛斯島、錫基諾斯島、蒂諾斯島和基西拉島象徵性地列入瀕危文化遺產名錄,以避免在上述島嶼過度開發風電場,造成對景觀以及生態的破壞。

據報導,Europa Nostra是致力於保護歐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非政府組織,與歐盟委員會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緊密。

該組織聯同歐洲投資銀行研究所、希臘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合作起草了這份年度瀕危文化遺產名錄。對於5個較為偏遠的希臘島嶼入選,負責人列文蒂斯說,這一選擇具有代表性,因為名錄不可能包含所有面臨同樣問題的希臘島嶼。

上述5個島嶼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價值。Europa Nostra認為,這些島嶼的自然環境存在被風電場建設破壞的風險。

此前,希臘國防總參謀部也曾對在一些島嶼建風電場表示反對,理由是擔心國家安全和沿海航運安全。(梁曼瑜)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希臘五島被列入瀕危文化遺產名單 避免過度開發
    據歐聯網援引希臘歐聯通訊社13日報導,日前,文化遺產組織Europa Nostra宣布,把希臘阿莫爾戈斯島、基莫洛斯島、錫基諾斯島、蒂諾斯島和基西拉島象徵性地列入瀕危文化遺產名錄,以避免在上述島嶼過度開發風電場,造成對景觀以及生態的破壞。
  • 世界瀕危遺產完全檔案
    2003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也在2003年7月5日的世界遺產大會第27次會議上被納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阿富汗賈姆尖塔及考古遺存 賈姆尖塔外砌燒制精巧的磚石,頂部飾有藍色釉面的琉璃瓦銘刻,建築工藝高超,裝飾精美,代表了該地區建築和藝術的最高水平。2002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侯滿平:過度商業化不利於文化遺產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與鄉村民宿一樣,千年古鎮遊、古都遺址遊近年也發展迅猛,然而這些文化遺產地被過度開發,已難覓歷史的痕跡。對此,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研究員侯滿平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度商業化開發將加速文化遺產的消亡。     每逢節假日,全國各地景區都會迎來一波「爆滿」。
  • 澳大利亞:棲息地遭破壞 49個物種被列入瀕危名單
    中國網5月9日訊 據英國媒體5月7日報導,澳大利亞的近50種動植物被列入了聯邦政府瀕危物種名單,其中包括9個極度瀕危的物種。在這近50種生物中,被列入《環境保護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法案》 (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ct)的物種包括:刷尾草原袋鼠(瀕危),三趾蛇牙蜥蜴(漸危),雨燕鸚鵡(正從瀕危淪為瀕臨滅絕)以及幾種不同類型的蘭花和信天翁。
  • 阿魯科爾沁旗草原遊牧系統列入中國農業文化遺產
    6月12日,農業部發布了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阿魯科爾沁旗草原遊牧系統等20個傳統農業系統被認定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據悉阿旗草原保留有內蒙古唯一遊牧生產方式。在這片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上,自古以來蒙古族牧民根據雨水豐歉和草場長勢決定一年四季的遊牧線路,牧民、牲畜、草原相互依存形成了牢固的「三角關係」,延續至今,不斷孕育和發展著蒙古族人民所獨有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特質和宗教信仰。
  • 澳大利亞鴨嘴獸數量減少,專家提議列入瀕危動物保護名單
    鴨嘴獸離在維多利亞州被列為瀕危物種又近了一步。科學諮詢委員會引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些水生單孔目生物的數量「大幅減少」,並提出初步建議,將其列為受到威脅的物種。乾旱、山火、氣候變化、棲息地被破壞和人口增長都是影響該物種數量減少的因素。鴨嘴獸是出了名的難抓,而且很難統計數量,但研究人員估計在澳大利亞可能只剩下1萬隻,不超過10萬隻。
  • 景區過度開發,難免「被錢砸了腳跟」
    少林景區成為5A景區,名氣更大了,傳播更遠了,這是好事,但這個好的重心如果脫離了文化傳承,僅立足於經濟收入,其結果只能是景觀經濟色彩越來越濃,歷史文化古蹟的文化傳承功能越來越弱。我們思考今天少林景區的尷尬,其實是守望更多歷史文化遺產或自然遺產的明天  少林5A景區被要求限期整改,且有可能被摘牌的消息,1月30日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 日本鰻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原標題:日本鰻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據新華社東京電 (記者樂紹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已將日本鰻魚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呼籲日本等有關各國加強對日本鰻魚的保護,嚴防日本鰻魚滅絕。
  •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聖若瑟修院由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創辦,與修院毗連的聖堂則於1758年落成。
  • 申遺成功後莫過度開發
    日前,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土司制度確已塵埃落定,但土司文化,以及土司遺址仍有生命力。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申報的土司遺址,「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徵、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徵,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說的正是此理。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標誌著湖南、貴州兩省實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意義不容低估,但是更應該看到的是,究竟為何申遺,申遺成功之後怎麼辦?
  • 祝賀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甘肅省5A級景區新增至6個!
    2019年11月,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通過國家5A級旅遊景區景觀質量評審,被正式列入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名單。創建區域總面積150平方公裡,由炳靈寺石窟、炳靈石林、炳靈湖三大區域組成。
  • 蒙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漲知識了!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綽爾 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博克
  • 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以及保護與發展
    狹義的農業文化遺產指歷史時期創造並延續至今、人與自然協調、包括技術與知識體系在內的農業生產系統,特指FAO推進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與農業部推進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hina-NIAHS)。
  • 世界十大瀕危珍稀野生動物名單出爐
    1960年代印度亞種因為過度捕殺和環境破壞而滅絕,2011年10月25日,世界自然組織正式宣布,生活在越南的爪哇犀印支亞種也已全部滅絕。武裝衝突和過度自然資源開發是威脅大猩猩種群的主要因素。伊洛瓦底江豚被列在在IUCN紅色名單,而湄公河分組人口被列為極度瀕危。世界自然基金會稱,目前只有85隻存活在東南亞國家。
  • 重慶計劃整修一批古蹟 旅遊發展須避免過度開發
    央廣網重慶10月29日消息(記者吳新偉)昨日舉行的重慶市文旅融合發展調研座談會披露,該市一批文物古蹟已列入當地旅遊開發計劃中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單公布
    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護聯盟日前發表報告,公布了瀕於滅絕物種紅色名單。報告對44838個物種的自下而上狀況進行了分析,佔全世界現有180萬個物種的2.7%。報告指出,目前已有869種物種完全或在其通常生存環境中滅絕,但如果考慮到還有290種物種處於瀕危狀態,並有可能已經滅絕,這一數字將增加到1159種。
  • 澳門不只有賭場,2005年列入世界遺產,澳門知名歷史景點
    舉報   澳門的歷史城區是以澳門的舊城區為中心的歷史街區,其間與相鄰的廣場有街道相連, 這裡於2005年列入世界遺產名單
  • 阿欽安阿納雨林—馬達加斯加—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列入遺產範圍的包括6個國家公園的13片雨林,面積一共為4796.607平方公裡。這片殘餘的雨林對維持馬達加斯加生物多樣性所需的生態過程極為重要,而此一生物多樣性反映出該島的地質歷史。自從在6000萬年前與大陸分離後,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動植物一直在封閉的環境中自我演化。馬達加斯加擁有全球5%的動植物種類,其中80%為馬達加斯加所獨有(特有種),如:指猴、狐猴、安哥洛卡象龜等。
  • 澳大利亞:入侵物種威脅甚於過度開發
    像兔子這樣的入侵物種是影響澳大利亞瀕危物種的頭號問題 休·麥格雷戈攝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瀕危物種恢復中心的最新研究顯示,入侵物種和棲息地喪失是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而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是過度開發利用。
  • 世界雙遺產古城琅勃拉邦,保持原樣還是開發新項目?來聽聽寮國專家...
    (東博社記者/覃蕾)1995年,琅勃拉邦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25年間,在古城的維護與旅遊開發上,琅勃拉邦有諸多可供分享的經驗,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棘手的問題。在近日舉行的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上,寮國琅勃拉邦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副主任森通·略揚作了有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