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一說到分娩,很多寶媽都是心裡發怵的,怕疼更怕生不出來,對自己特別沒有信心。前不久剛生了寶寶的髮小告訴我,當時要不是婆婆在裡面陪著自己,可能堅持不下來會選擇剖,她說自己打無痛的時候牙都開始打顫,一方面是產房有點冷,一方面是緊張害怕。
還說生的時候孩子被卡住了,難產,醫生只好給她側切。孩子出生後,性別女,重量是7斤3兩。第二天發小就在朋友圈曬出了照片。
看到照片的第一反應,這孩子臉真圓。而她被卡住的地方不是頭,而是臉,顴骨的位置。
其實自然分娩的時候,媽媽的骨盆是一個關鍵,對寶寶來說是第一道坎,如果這道坎過不去,就說明是頭盆不稱,產婦宮口也會開得慢,多數產婦就會被醫生告知需要剖腹產。
如果第一道坎過去了,剩下的就是考驗產婦的宮縮、肌肉張力以及產婦的體力了。這三者有一個不合格,就可能會拉長第二產程的時間,醫生可能會採取一些措施。
但是沒有一個寶媽生孩子不疼的,即使打了無痛,因為寶寶自身是有體積的,還記得之前看到一個比喻,說生孩子就像從鼻孔裡擠出一個西瓜,而寶寶可沒有西瓜那麼圓潤,所以難免會有卡住的地方,所以醫生看到情況不是很好時,就會給產婦側切,以防發生不易控制的撕裂。
你還記得你家寶寶是哪裡被卡住的嗎?
大部分寶寶被卡住的地方也就兩個,多數情況是只要這兩個地方過去了,產婦也就沒那麼痛苦了。
☆孩子的頭
一般來說,分娩時,醫生告訴你「看到寶寶的頭了」也就是說離勝利已經很近了,因為新生兒的頭都是很大的,基本和肩膀一樣寬,只要寶寶的頭出來,後面就不需要寶媽用力了。醫生也會強調產婦不要用力,否則容易造成撕裂。
☆孩子肩膀
有的寶寶肩膀比頭還寬,之前有看一個案例,孩子一出生,肩膀就脫臼了,那就是因為寶寶肩膀卡住出不來,情況又比較危急,醫生之後把寶寶胳膊掰開,雖然手法比較殘忍,但這也是為了給孩子保命才這麼做的,所以,孩子肩膀也是一個容易被卡的地方。
當然也有個別特殊的,比如孩子的顴骨被卡住
這個就是我發小出現的那種情況,孩子額頭出來了,但是臉蛋那邊卡住了,因為孩子的臉型仿了爸爸,爸爸就是個圓臉,顴骨往兩邊擴而寶寶又相對胖一些,所以臉看起來圓圓的,臉蛋部位就成了整個頭部直徑最大的一個部位,所以會被卡住。
遇到這種情況,醫生還是會先穩住產婦,不讓產婦用力,看情況可以輕輕用力,還是出不來的話,就會側切了。
很多寶媽都會害怕側切,那麼如何避免挨這一刀呢?方法還是有的,準媽媽要做好4件事。
①孕期控制體重
通常在孕期的時候會注意飲食的營養,但是吃得太多太好,準媽媽長得胖不說,寶寶也會大,這就容易造成難產。
一方面是產婦肥胖的話,通常體力不佳,而且禪道會更擠,另一方面是寶寶太大會被卡住,產婦也會更疼。所以孕期要控制體重。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就是管住嘴邁開腿,只不過孕婦適度運動即可,不要過量。
②孕期做盆底肌鍛鍊
很多準媽媽總是忽略盆底肌鍛鍊的重要性,更有一些認為是產後才需要做的。其實,在孕期就應該堅持鍛鍊,況且盆底肌鍛鍊不費時間不需要停下手中的事,哪怕自己在工作中也可以鍛鍊。
具體怎麼鍛鍊,就想像自己小便時突然憋回去的那種感覺,也可以是大便時夾斷的感覺,跟提肛運動有些相像,準媽媽平時坐著、躺著閒來無事都可以做一做。
這樣鍛鍊的好處是為了讓盆底肌的肌肉力量增加,更是為了讓盆底肌更有韌性,彈性更好。自然分娩時,當然是韌性更好的盆底肌不容易撕裂啦,所以能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側切。
③學會發力
等待開指的過程為第一產程,在第一產程的時候,不要大吼大叫,宮縮來臨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頻率上,實在忍受不了,選擇無痛,這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疼痛,讓產婦能在第一產程的時候好好休息,睡個好覺,為第二產程發力時養精蓄銳。
第二產程開始發力的時候,不要盲目,感覺到疼了,短促呼吸幾次,然後深呼吸,憋氣向下用力,醫生會告訴你像拉粑粑那樣用力使勁兒,如果可以很好地掌握用力方式,通常兩三個回合孩子頭就能出來。當然,這孩子要產婦的產道條件。所以,也要關注一下產前評估。
④選擇合適的分娩體位
通常情況下,醫生會讓產婦採取仰臥位,這也是一種默認的體位,這種體位方便醫生觀察胎兒和產婦的情況,也方便醫護人員必要時可以及時採取措施,但凡事有利就有弊,這樣可能會讓產婦的產道變得狹窄,除此以外,子宮還會壓迫大血管,不是很好。
如果產婦採取仰臥位實在難分娩,可以向醫生提出變換體位,一般還有蹲位、坐位、跪式、半臥位,可以聽聽助產士和醫生的建議,畢竟他們經驗豐富。
當然,準媽媽也不用特別害怕側切,因為大部分自然分娩的產婦說自己在分娩的時候,感受不到側切的疼痛。所以,心情放鬆一些,默默的等待與寶寶第一次見面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