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近年來,網絡上有不少關於社交恐懼症的討論,甚至還有網友總結出不少新名詞來形容「社交恐懼症」,比如,寧願多繞一段路,也要避開和熟人打招呼的「反偵察式社交」;寧願一個人吃飯、逛街、看電影,也拒絕主動認識新朋友的「單機式社交」;還有精神上像芬蘭人一樣注重個人空間、不愛社交的「精芬」… …那麼,你是否也曾有過想要迴避人群與社交的心情呢?
【同期】
北京市民
因為來到一個大城市,想著要融入這個陌生的城市,對身邊的人會越來越有這種恐懼感。
現在的網絡化的普及,(感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了。
上海市民史女士
我最煩的就是和領導他們在一起社交,然後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會覺得非常難受。有一次要去參加一個演講比賽,然後評委席正好有我認識的領導,然後當時就會覺得很緊張,然後就覺得比較尷尬,然後發揮得很不好。然後從那次以後我再也不參加演講比賽了
貴陽市民李女士
我姐姐是這樣的人,很明顯就是拒絕社交,不喜歡跟陌生人接觸,家裡面的家庭聚會能不去就不去,更不要說同事朋友叫她出去玩什麼的,我可能一年約她出來看一次電影,就算她對我莫大的恩寵了。
【解說】隨著「社交恐懼症」在網上被熱議,「社交恐懼症」的定義也逐漸被模糊,專家指出,社交焦慮感帶給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心理痛苦是遠超於一般人的。
【同期】
上海體育學院心理學院副教授楊蘇勇
社交恐懼症的話呢 它主要是指我們中的某些個體,他們會對一個或者是多個社交場合會出現那種持久的強烈的恐懼和迴避的行為。它的一個特點是它的發病的年齡特別小,就是在童年和青少年的時候就會出現社交恐懼的這種症狀,而且它影響到我們的社會生活。見到老師或者是起來做演講做報告,我們(一般人)是會緊張的,對吧(但是)對於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來說的話,(他們)是非常非常害怕和恐懼的,他們甚至不敢跟別人進行目光的交流。所以他們體驗到的這種痛苦就是從心理上的痛苦來說,其實就已經很嚴重了。
【解說】網上有些人戲稱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但也許那只是性格內向或者不太熱衷與人交往。
【同期】
上海體育學院心理學院副教授楊蘇勇
事實上有90%的這種(社交恐懼症)患者,或者是這種人的話,他還會同時還會有其他的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比如說抑鬱症,還有這種廣泛性的焦慮。自我的就是不跟別人交往,這種是一個個性的特點。(有些人)把它和社交恐懼症算是一種慢性疾病這兩個概念混淆在一起了。
【解說】因此,迴避社交並不等同於社交恐懼症。那麼迴避社交、習慣獨處是壞事嗎?
【同期】
北京市民張亞南
我覺得當你覺得這種(孤獨的)狀態自己比較舒服的時候就ok(沒問題)。
上海市民黃先生
人畢竟怎麼說,還是應該算是群居動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需要互幫互助或者交流,來分享心情,分享喜悅,或者是有困難的話也是要幫助這樣子
貴陽市民石先生
如果你不克服某一次的這樣的(社交時)緊張的一個狀態你下次只會更害怕,但是當時如果你努力地說服自己,你克服了當時的一種緊張恐懼的狀態,下次碰到這樣的事情,你可能就會更加地容易解決。
【解說】有人認為人是群居動物不應該迴避社交,但也有人認為做自己就好,不必強迫自己發展社交技能。那麼社交達人或者「獨行俠」,你更傾向成為哪種人?
編輯 盧婕 閆宇赫
【責任編輯:韓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