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臺灣教會彌撒中的歌唱

2021-01-21 管風琴修樂

我的貧窮,教會的貧窮
一些不太熟識的朋友偶爾會說我是音樂家,真令人無言以對,無地自容。這是我的貧窮;不是音樂科班出身,有的只是一點鋼琴的基礎,參加過學校的合唱團、佳播聖詠團,以及近廿年在教會內彈、唱的經驗。這些朋友如此讚美,是因為在臺灣教會沒有接觸過真正所謂的「音樂家」,而我可能在彈唱出樂曲的音樂性外也表達了我的信仰,便「賺得」如此美名。教會之貧窮此其一。在讀國中時,本堂神父在我還不懂什麼是伴奏的時候,就邀請我在彌撒中彈琴,為了叫我不要害怕,神父說:「彈單音也可以。」教會中沒有音樂人材,即便是一個彈單音的伴奏也視為寶。教會之貧窮此其二。國中開始至今,不管所屬的是那個團體、那個堂區。那個會院,我還在繼續司琴。不是沒有人會彈琴,就是團體的抬愛、他人的「禮讓」。我幾乎沒有機會從聽別人的彈奏中學習。教會的貧窮此其三。二十年司琴的過程可以說完全憑著已有的鋼琴基礎自己去摸索,沒有人教風琴的踏板如何踩,電子琴的音色如何配,和聲伴奏如何進行……。一切靠自己的耳朵。對音樂的感覺。長期下來無法突破,教會內沒有管道去學習。沒有人可以請教。教會之貧窮此其四。


基於臺灣教會音樂上的這些貧窮,我選擇了這個題目。願有更多的人關心臺灣教會音樂之發展。二十七歲那年,曾有志於獻身教會音樂。詢問一位神長的意見,答覆是:「你已不是十七歲。」二十七歲才重頭開始,待學成已晚。然而有幾個十七歲的教友會意識到教會在這方面的貧窮呢?因此,本文願意就梵二禮儀憲章的精神及禮儀聖部對聖禮中的音樂所作的指示,基於個人的經驗、反省臺灣教會在彌撒中歌唱的情況,幷試著提出可行之道。在找尋資料時,神學院圖書館中文部分有關禮儀中的音樂之參考書,除上述《聖禮中的音樂》外只有二本;天主教李振邦神父的《宗教音樂》,及基督教易啟年牧師的《教會音樂事工》,可做為本文之參考。又再一次顯露出教會之貧窮,整個臺灣教會對此問題之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一、歌唱在彌撒中的角色與功能


歌唱在彌撒中是否必需?


臺灣天主教會普遍來說,在聖樂的推動上、在各種聚會、彌撒中的歌唱似乎不被看重,至少不如基督教會看重此事。最主要、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在彌撒中它不是必要的。只是點綴、裝飾品。就如同古代稱之為「聖禮的高貴女僕」①,彌撒沒有歌唱亦可照樣進行。否則亦無「誦念彌撒」一詞。然而音樂本是人類共通的語言、超越言語傳達人的情感,影響人的情緒。一首歌曲雖不諳詞意,亦可由其曲調、節奏感受其樂曲的精神、所流露的情感。而聖歌不僅是抒發情感,更是天主子民向造生我們的那一位敬拜、祈求、感恩、讚頌,引人歸向天鄉。唱聖歌正如同禮儀行動有其卓越地位。


「基督常與教會同在,尤其臨在於禮儀中」,「幾時教會在祈禱。歌頌,神也臨在其間。正如她所許諾的,那裡有二、三個人因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十八20)。所以一切禮儀行為因為是基督司祭,及其身體—一教會的工程,就是最卓越的神聖行為。教會的任何其他行為,都不能以同等名義和禮儀的效用相比。」


②「在人間的禮儀中預嘗那天上的,參與那聖城耶路撒冷所舉行的禮儀。我們以旅人的身分向那裡奔發……偕同天朝全體軍旅,向上主歡唱光榮之曲,……直到她—一我們的生命出現,而我們也同她出現在光榮之中。」③禮儀幷非教會唯一的行動,「然則禮儀卻是教會行動所趨向的頂峰,同時也是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  」④「禮儀是信友汲取真正基督精神的首要泉源,所以,牧靈者在其全部牧靈活動中,必須以適當的教育方法,用心去追求。」⑤因此,一個真正重視禮儀的牧靈者,絕不會漠視聖歌在禮儀中的地位,而不予置理,即便她只是一個女僕。然而,一個宴會若無女僕之辛勞,絕不能使賓主盡歡。而裝飾品的吸引更是引人登堂入室,進入教會奧跡。因為「借著禮儀,尤其在感恩聖祭中,履行我們得救的工程,……禮儀最足以使信友以生活表達基督的奧跡,和真教會的純正本質,幷昭示給他人。」(6)


聖樂之於禮儀


人若懷感恩之心向上主獻祭,必然喜形於色。「有心安神樂的嗎?他應該歌頌。」(雅五13)聖保祿更指出,信友當「以聖詠、詩詞及屬神的歌曲,互相對談。」(弗五18)借著「普世教會的音樂傳統,形成了超越其他藝術表現的無價之寶,尤其配合著言語的聖歌,更成為隆重禮儀的必須或組成要素。」(7)聖樂透過在敬禮中所有的服務作用,其目的為光榮天主、聖化教友。所以「聖樂越和禮儀密切結合、便越神聖,借它能發揮祈禱的韻味、或培養和諧的情調、或增加禮儀的莊嚴性。特別是神聖的敬禮隆重地以歌唱舉行,有聖職人員參加幷有民眾參與,則禮儀行動便顯得更典雅。」(9)
聖歌是唱出來的祈禱。「在舉行禮儀時,最隆重、最歡樂的,是全體以歌詠來表示自己的信仰和熱情。」(10)聖熱羅尼莫說:「歌頌上主,不只以口,且當以心。」加西諾說:「歌頌上主,不可胡亂歌唱,天主不欲人刺傷其耳。」四因此一切禮儀自當誠於衷、形於外。「歌曲美妙,與夫禮儀美觀,在可能實行時,因可期望,然若剔除。變換或亂行其一部時,就違反禮儀的真正莊嚴了。」的因此,聖樂雖在禮儀中有尊高的地位,仍需注意「嚴防聖樂中摻有任何不適於神聖敬禮,或能阻擾參禮信友舉心向主的事態發生。」(12)


二、聖歌在彌撒中的實際運用


A.何時演唱


在教會初期舉行的彌撒都是有歌唱伴從,普通稱為歌唱彌撒(Sung mass),或大彌撒(High mass),曲調簡易,近於朗誦。主祭和教友各有其歌唱部分,歌唱之文詞和彌撒語言都是希臘文。若主祭有五六品的輔佐,則稱為大禮彌撒或莊嚴彌撒(Sung mass)。直到三世紀中葉改用拉丁文後,才有與歌唱彌撒相對的朗誦彌撒(Reading mass)或稱小彌撒(Low mass)的出現回。但如今已無歌唱彌撒與朗誦彌撒嚴格的界分。彌撒中的任何部分,不論變化部分或固定部分,都可以唱、不唱,或零星地選唱;沒有非唱不可的經文,也無不可歌唱的部分。教會相信打消二者的界限,給予歌唱極大的空間,反而會更有效地促成教友自動自發的歌唱,以歌唱伴隨聖體和發動教友儘量參加歌唱為重要決策,視歌唱為禮儀本身隆重舉行的構成部分四。「為同民眾舉行彌撒,特別是在主日及慶節,在可能中,應以歌唱的方式為最佳,甚至同日內可有數次。」(15)


目前臺灣的堂區主日彌撒的歌唱情形大約可分三種:


1.只在進堂、奉獻。領主、出堂時選唱二、三首聖歌,多無精打彩,有氣無力。所唱的歌多半數十年如一日。用的就是那一個歌本,那幾首歌。這樣的堂區多已老化,教友人數稀少;本堂神父年歲已高,不求太多也不做太多。


2.有些青年學生在修女或傳教員或歌詠團領導下,先唱進堂詠、答唱詠、阿肋路亞……等變化部分歌曲以及垂憐曲。歡呼歌、羔羊贊等固定部分,再加上天主經,使得整個彌撒大有生氣,參與彌撒的教友也較多。這是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


3.更進一級,除教友歌唱外,主祭神父也加入歌唱部分,與信友應對幷唱出禱文。在歌唱方面引導彌撒進行,使得整個聖堂臺上臺下打成一片,有問有答,有呼有應,顯得格外生動,是整個堂區生命力的最高表現。
彌撒的進行若能以歌唱造成輝煌的祈禱固然可喜,然而若不論固定部分(包括信經、光榮頌在內)及變化部分,主祭也以歌唱禱文…等,可能使禮儀過度冗長。又現代生活之繁忙,歌唱與否應考慮時間、場所。人數、禮儀慶節而做增減。要儘量鼓勵歌唱,但同時不致使禮儀過度冗長。這也正是教會除去歌唱彌撒之嚴格條件的目標。但若整臺彌撒只唱一首歌,則「歡呼歌」(聖!聖!聖!……)應優先考慮。從頌謝詞中可知這首歌是天朝所有天使神聖與地上教會同聲歌頌,不停地歡呼:「聖!聖!聖!上主,萬軍的天主—…」理當強勁。有力、爆發性的高聲讚頌。若僅平淡地念過;在情感上相當不協調,不能銜接(16)。


B.誰來演唱


「舉行禮儀的真正秩序,……任何人無論司祭或信友應各按其位,依照事務本身的性質及禮儀的規定,擔任一份完整的職務。它也要求,任何部分和任何歌曲的意義,及其特有的性質,應妥善地加以注意(17)。雖然歌唱彌撒與朗誦彌撒已無嚴格界分,但依歌唱表現之重要性而分,則依序首先是:司鐸或助祭詠唱而教友應和部分,或由司鐸與教友共同歌唱部分。然後是其他信友或歌詠團所專屬部分(18)。


「幾時舉行禮儀,當歌詠時,尤其隆重禮儀或歌曲困難,或將由無線電或電視轉播時,關於人選、最好選擇善於歌詠者。若不能獲得適當人選,而司鐸或助祭又不善於歌唱,可以高聲清晰誦讀,而不唱困難的部分,但不得只為司鐸或助祭的方便而行。」(19)


可見不論司鐸、助祭、信友、歌詠團,能歌唱、當歌唱者應儘量歌唱,「為使信友更喜歡、更有益地主動參加。」20「所謂彌撒常用歌,若是樂曲由幾部合唱,只要信友不完全被擯棄於歌唱之外,可照常例由歌詠團或聖歌隊與樂器配合而唱。」(21)借禮儀中一切歌唱由歌詠團包辦,信友只能聽而無開口的機會,頂多為聖詠團的附庸,偷偷嘗試加入主音部分。這是梵二前的作風,開倒車的做法,不合乎禮儀的精神。信友亦不當因聖詠團和聲優美而將自己高歌頌主的權力拱手,讓人專美於前,只願享耳福而不盡己力。


彌撒中誰來演唱?聖詠團?信友?若所有樂曲皆由信友與聖詠團齊唱,則聖詠團無存在之必要。幾種方式可以變化(22):

1.齊唱:最簡便之唱法,任何無聖詠團的堂區亦可做到。全體信友齊唱主調,遇有詩節的部分可由領唱員獨唱,亦可由二位或多位信友領唱。


2.小節合唱:主調由全體信友齊唱,而由聖詠團合唱詩節部分。聖詠團團員一般而言有較高之歌唱興趣及能力,稍加分部練習,人數不多亦能唱出較單音齊唱更優美的聖歌。這是效果相當好而且容易做到的方式。


3.聲部合唱:全體教友齊唱主調而聖詠團以聲部伴唱,即在同一主調下加入各聲部的合唱,使聲響效果更飽滿。但應注意須在教友已熟悉主調後方可行,且預先告知教友或預先練習,否則會使教友吃驚,不敢繼續唱。聖詠團雖是伴唱,但仍應有人唱高音主調。否則只靠群眾,若只聞伴唱而失去主調則喧賓奪主,弄巧成拙。


4.中途合唱:非以和聲伴唱從頭到尾。注意歌詞是否有分段的痕跡,而加入伴奏式合唱,造成異樣的效果,使詞意更加突

出,使信友更能領略聖歌意境,歌唱更為生動。
不拘那種唱法皆不可排除信友歌唱的地位,忽略其讚頌天主的權利。若合唱則要求指揮帶領,使得速度。節奏、音量能與群眾歌聲協調、合一。特別中途合唱有賴指揮豐富經驗,深究詞意及歌詞語氣段落,樂句單位,和弦的進行,以免支離破碎或不合情理的割裂。


C、如何演唱
為使禮儀有真正秩序,「首先應使那些本身需要歌唱的部分,實際以歌唱來表現,但其所用的種類和形式,則當依其性質的要求。」(23)故不同形式之聖歌能以不同方式演唱,加以變化可提高信友之注意力,更歡喜主動地參與禮儀。「歌曲可由領唱員或合唱團與教友交互歌唱,也可由教友或只由合唱團單獨演唱。」(24)實際上的安排應依歌曲的不同形式而定,一般而言有下列形式(25):

1.讚美詩形式:多節文詞,同一曲調的循環。每節句數有四句、六句不等。各節字數則幾乎完全相等,以求適應同一曲調。此聖歌形式最為普遍。是第四世紀聖盎博自東方教會輸入西歐,也是普通民歌及藝術歌曲形式。此種聖歌演唱實際上會有的困難是;第一節唱的相當熟練,第二節因隔行對字看譜之苦就較不熟練,第三節以後就近乎絕響,常常只唱二段就停了,少有機會演唱。此種形式由教友齊唱或加上和聲伴奏或伴唱皆可。


2.答唱式:有一二樂句長度,簡短易學的「反覆調」加上數節變化較難的「插曲」(Couplet)。每節插曲完再重唱一次反覆調。此種ABACA的旋曲式為音樂史上最早的聖歌形式,教會初期已採用,是近代旋曲的鼻祖。反覆調可由教友擔任,插曲部分可由聖詠團作多部合唱、或領唱員獨唱加和聲伴奏進行。


3.對唱式:此為答唱式擴展變化而來,形成於第四世紀。有一相當於四樂句上下的「引曲」(Antifona)加上聖詠的一、二小節,之後再重唱引曲。引曲部分可由教友全體擔任;詩節由合唱團擔任。這種形式聖歌更為適用,除去讚美詩形式第一節後不易歌唱的困難,又避免答唱式中反覆調較為短小,信友無所表現之感。用於領主曲時因人數眾多可無限延長聖詠小節次數。


4.單節形式:詞與曲皆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是種較為自由的形式。無反覆調,無多節同調,無詩節或插曲的交互。可由信友齊唱,或由聖詠團加以同節奏的合唱。


5.短頌:簡短的富默想性歌詞,配以三、四個樂句,不斷重覆詠唱。廿世紀中葉開始於泰澤團體的祈禱歌詠,透過連綿不絕的歌聲令人回味無窮。避免歌曲中過多的言詞流於室悶,或歌曲弦律太多的變化而分散專注祈禱的精神。反覆詠唱非但不顯單調,且成為自然自發的歌詠。其形式有卡農曲、混聲合唱的讚美詩,及歡呼式的答唱詠。這些歌詠歌詞簡短,不必手持歌本,不斷詠唱成自然發自內心之祈禱,引入一段靜默時間,彌撒中在講道後、領聖體或謝聖體時都適於詠唱。近年來因有過泰譯經驗的弟兄姐妹在臺灣的推廣,深受參與過共融祈禱的人喜愛,值得繼續努力(26)。


D.選曲原則
彌撒中不論進堂詠、奉獻詠。領主詠……按各主日、各時節令原都有經教會批准的經文。但教會也準許以其他歌曲替代,只要這種歌曲與彌撒部分,與慶節相吻合(27)。


歌曲有曲調及歌詞,選擇全體信友唱的聖歌應以詞意為優先考慮,即視詞意是懺悔、祈求、讚頌、感恩……等。意向配合禮儀節慶:常年期、將臨期、聖誕期、四句期、復活期,或特別節日、堂慶、婚喪禮節而於彌撒進堂、奉獻、領主、出堂……等部分選合宜的聖歌(28)。選曲的適當可以不多解釋的幫助信友融入禮儀之內,舉心向上,進入聖事的奧秘。選曲除了與彌撒部分及慶節吻合之外,究竟唱什麼?相關的因素尚有取材的歌本、選曲的人、唱的人;信眾、聖詠團及司琴。甚至地點也要考慮,有的聖堂有不成文的規定:例如流行歌曲不許在聖堂內演唱。


負責選曲的人其對樂曲的品味自然影響樂曲的選唱,但應注意兩個原則:
首先是配合。選歌者不能避免的從其個人的鑑賞力出發,但也應考慮其他人有不同的喜好,不要使信眾老是陪著唱他所偏愛的幾首聖歌。從平常唱聖歌的音量及投入與否,可得知信眾的愛惡。若有禮儀小組一組人輪流或一起選歌,亦可避免此種情形。


其次是平衡。即積極的安排信眾唱各種不同風格、不同節奏的;熟悉的、生疏的;喜愛的、未學過的……等聖歌(29)。這樣能使信眾有機會學習新的聖歌。一回生。二回熟,在不經意中,經年下來也能學習不少,幷增加對各種形式、風格聖歌的接受度。避免總是唱一些固定的歌曲;如進堂是「普天地頌揚上主」,奉獻是「我的生命,吾主,獻給你」。不同的歌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信仰,歌曲的變化也能表達出信仰的活潑及敏銳。


但另一方面注意不要整臺彌撒的曲子,都是生疏、未聽過、唱過的,使得信眾無從唱起。尤其是彌撒固定部分,屬全體信友唱的若只由一二人唱獨角戲,大大減低信眾的參與,應不予考慮。彌撒不是練唱時間,新的歌除非是聖詠團單獨唱,否則應事先練習。彌撒基本上不是個人的祈禱,需考慮團體的幅度,顧及歌詠者的能力而選擇聖歌面。


‧信友是在選曲上不能除去的因素,應考慮(31):
‧信友對唱聖歌內在的喜好,外在熱烈的程度。
‧一般音域如何,能唱的最高音。最低音的限制。
‧歌唱時在音量上表現力如何?大小聲、強弱。
‧唱歌的速度傾向快或慢?
‧歌唱時注意力集中程度如何?要求變化可行嗎?
‧對歌詞或歌曲的反應傾向那一方?
‧學習新歌的反應如何?喜歡或冷淡?
‧對將聖歌唱的完美的意願如何?
‧對歌曲熟悉的程度如何?
‧對象是兒童、學生、成人或老年……?


凡此有關信友的因素都影響選曲的安排。而在學習新歌方面也要多方面配合;有新創作,有人出版,有人引介,有人願學習,有人教導。許多堂區只有一本歌本,數十年如一日,能唱的自然有限,也失去許多學習新歌的機會。近年來方濟會高徵財神父作詞,連監堯先生所譜的歌曲,很受年輕一代的喜歡,是教會內一個新的希望。「為能聽到信友的歌聲,民眾化的宗教歌曲,亦應加意推行。」(32)盼有興趣及有能力的信眾多做嘗試及努力。


三、相關人員的配合


A.本堂主任
彌撒中與歌唱相關的人有司祭。信友,及領導信友歌唱的領唱員、歌詠團和伴奏。其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職務,互相配合完善才能使所舉行的禮儀更為隆重莊嚴(33)。此外,「司祭及各級助祭者,在信友歌詠時,宜與全體信友同聲歌唱。」(34)「歌詠團的領導人與聖堂主任,當設法使信友,至少為他們更容易的部分踴躍參加歌唱。」(35)因此,神父不只是「做」彌撒,且更應積極投入高聲歌唱,身體力行,領導信友積極參與禮儀。因為「任何禮儀舉行之前,凡有關禮儀或牧職事務,或有關音樂的一切人員,都該在聖堂主任領導下,同心合地,預先實行練習。」(36)顯而易見,本堂主任地位之重要與崇高,一切人員都在他的領導下,一起同心合意地服務教會。


根據前面二A部分堂區彌撒中歌唱的情形,本堂主任對彌撒中的歌唱亦有三種不同的態度(37):

1.傳統型:本堂神父緬懷過去,對已往之拉丁禮彌撒備為推崇,對於目前新的聖歌不以為然,拒絕禮儀革新,對於改革彌撒中的歌唱不鼓勵、不支持、不合作。彌撒中個人從不開口歌唱,不做任何推動聖樂的工作,也不請別人做,堂區教友理所當然的不敢妄動。


2.自由型:堂區主任對於推動聖樂的工作,認為自己做不來,不會推動、領導,任其自然發展。讓有興趣的教友、學生,自行組織聖詠團,學習新的聖歌等,個人則願意配合。


3.根治型:本堂主任深深體認彌撒中歌詠的重要,領導信友於彌撒中高聲歌詠,積極推動,鼓勵他們組織聖詠團,提供場地、設備,經常給予指導,提供意見、靈修上的培育、禮儀的訓練,使信友們「內心外表,都能主動參與」,其個人「不僅以言語,且以榜樣領導自己的羊羔。」(38)


堂區是否能在彌撒中表現出活力與朝氣,本堂主任的推動、倡導,實為關鍵之所在。其個人是否重視禮儀中之歌詠,固然與其本身音樂之涵養及其表現有絕大關係,但神職人員在培育過程中是否接受良好禮儀訓練,實為幕後主導之因素。一堂區若有「根治型」的神職人員在積極倡導,實為可喜之事,但梵二之後,教友的時代,堂區應由功能性團體走出來,教友與神父不是屬下對長上,一切聽命行事,更該是父子關係。教友中有心之士,若意識到堂區不足之處,大可勇敢站出,以適當方法嘗試改變。若是成功,相信做父親的本堂司鐸亦樂見其成而不會加以阻撓才是(39)。


B.信友


梵二後,司祭轉向信友舉行彌撒,教友不應是坐在位子上「望」彌撒,念玫瑰經了。禮儀憲章特別強調信友之主動參與,「切望信友參與這奧跡時,不要像局外的啞吧觀眾,而是要他們借著禮節和經文,深深體會奧跡,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參與神聖活動。」(40)教導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禮儀,因為這是禮儀本身的要求,也是基督信眾借洗禮而獲得的權利和義務 他們原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獲救的民族」,「禮儀是信友汲取真正基督精神的首要泉源。」(41)信友可以有更積極的態度參與禮儀,而不是為「遵守法律」。這樣的參與「先當是內心的,即信友的心意該與所念所聽的完全適合,幷與天上的聖寵合作。亦當是外面的,即以身體的動作及姿態,歡呼、回應、歌唱表達其內心的參與。」即使在靜默中,在「聽助祭或歌詠團歌唱時,以內心參與致力舉心向上。」(42)非為禮儀之旁觀者,「反以內心的準備,更密切地與所舉行的奧跡相連繫。」(43)


「在舉行禮儀時,最隆重、最歡樂的,是全體以歌詠來表示自己的信仰和熱情。因此,當依下列方式進行,以歌詠表示信友主動的參加:

a.特別包括歡呼,對司祭及助祭的問候,及禱文的回應、頌經句、聖詠、中句及歌曲。


b.以適當的教導及訓練,引導信友日益擴大甚且完整地參加屬於他們的部分。


c.若有些歌曲,尤其信友尚未受過訓練、或所用的樂調是由幾部合唱的,可獨由歌詠團負責,只要不阻礙信友所當唱的部分。假如固有或常用經文的歌曲,信友無份歌唱,全由聖詠團包辦這是不準許的。」(44)


既然信友無份歌唱是不準的,信友無權做局外的啞吧聽眾,而唱好聖歌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學習。培育的過程不可免,適當的教導與訓練更不可缺。故「應該勤奮耐心地使全體信友學習聖歌,同時依其年齡、身分、生活狀況及宗教知識程度;由幼小學時,即學習禮儀。」(45)然而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學習呢?聖詠團當是學習聖歌最理想之處,但不是所有的人有此能力及興趣。彌撒中聽聖詠團演唱,聽多了就學會了,這是一種自然學習。為一般信友,平常彌撒開始前,練習答唱式聖歌的反覆調,一二樂句,只需幾分鐘練習,就可以幫助全體在彌撒中高聲詠唱。若是讚美詩式的聖歌,為準備特別的慶節,也可邀請信友在彌撒後留下練習,通常十五分鐘左右,可以將主調練熟。若經常性的在彌撒後做簡短練唱,也能學習不少聖歌。若彌撒中要唱的歌能在彌撒前複習一下更好。只因工商社會又目前交通狀況難以掌握,如要求教友提早到聖堂,有實際上的困難。各堂區得視狀況,選擇適當時間練習,為使禮儀舉行更為隆重輝煌。自然和諧。


C.領唱
人人皆可唱,幷非人人唱得好。目前臺灣教會內音樂風氣幷不普遍,更不是每個堂區有聖詠團,或有組織聖詠團的條件。堂區內不一定能找到十幾個愛好歌唱、善於歌唱的教友,但總可以找到一、二名教友較有興趣或有這方面的專長。因此,「在信友中當特別訓練教友善會人員詠唱聖歌」,(46)「不能成立歌詠團時,至少當有一二名受過相當訓練的歌詠者;領唱簡單的聖歌使信友和唱,幷領導協助信友的參加。」(47)即使「在有聖詠團的聖堂中,亦該有這類歌詠者在聖詠團不能參加,而禮儀仍需隆重舉行時領唱聖歌。」


領唱員有特別的任務和角色,是重要、不可缺的。其身分有時幷不明顯由釋經員或司琴或司祭因要領導禮儀的進行,而成為當然的領唱員。此外,必要時可委派善於歌詠者在信友前領唱聖歌,對整個禮儀中的歌唱大有助益。領唱員的任務是(48):

1、報明要唱的聖歌。即便已有清楚的標示牌仍有需要,因總會有人弄不清要唱那一首。領唱需在適當的時間提示信眾翻開歌本,甚至於指示該站或坐,使能動作一致,唱時整齊。


2、引導信友整齊的一同開始唱。領唱要與伴奏合作,維持信眾在適度的節拍中整齊的唱。用自己的聲音、適當的手勢,幫助大家把音唱準,且把握正確的節奏。


3.繼續每一節的起句整齊。在跳過一節或一段不唱時,應準確把握時間,提醒信友,下一節從那開始。儘量不中止或擾亂音樂的節拍。即在不間斷的音樂中,在下一句開始的前半秒到一秒中報出「第三段」之類的指示。


4.提醒易出錯的地方。有些歌曲結構特殊或唱法不清楚,按領唱對信友的了解可加以說明,避免唱錯。


5.臨時增減節數。領唱需注意禮儀的進行,視情況之需要增加或減少歌詠的節數。特別在進堂、奉獻、領聖體時。


6.特別的情況下,對將唱的聖歌說幾句話。適當的時候,點明所唱的聖歌與當日禮儀的主題有何關連,可以使信眾領悟聖歌更深的意義,唱出更多的情趣。


7.有些花樣變換避免單調。有些聖歌唱的節數多,可有些變換。如分別男聲唱、女聲唱,或是用哼的,不唱歌詞,讓信眾默思詞句,能助信友更深的祈禱。這些變換宜偶爾為之,不可濫用。


領唱員有這些重要任務,但也有其不該做的:
1.不求自己有所表現,只求信眾唱好聖歌。多數堂區唱歌速度偏慢,領唱員有意改進,但也不可不管什麼歌都催促信友趕快唱。歌曲速度當看本身要求,也要看唱者的能力調整。該慢的唱快,味道固然不對,該快的若趕不來,也只能勉強接受。為了整體和諧,避免紊亂。


2.領唱不是指揮。指揮演唱要靠手勢動作表達對歌曲的要求,而領唱只是引導大家在同一音調和節奏中一起唱。所以必要時在開始唱時給一個手勢。事實上,信眾若無足夠的訓練,指揮為他們無意義。信眾若有明了指揮手勢的涵養,信眾唱的簡單的聖歌,根本也用不著指揮。


3.領唱不是演出音樂作品,不是音樂教室。領唱員尊重歌曲作者,願忠實地唱出其作品。然一般信眾非音樂人士,音樂表現難求精準。例如:四拍長音,唱不足時間,或切分音的重音不對,附點音符長短比例不對。這些可適時予以改進,但這些也都是小毛病,不要在彌撒中提出,練習的時間可說明改善。音樂作品演出要求忠實的詮釋,而信友唱聖歌,重要的是心靈誠實的頌禱詠唱。


D.聖詠團


聖家堂與聖心堂算是臺北市相當出名的聖堂。教友最喜歡去,許多教友不辭辛勞越區去參與彌撒。主要的原因是禮儀之美。無論是聖職人員或信友都將自己份內職務盡好。另外,二個堂區的聖詠團更是功不可沒。聖詠團的歌聲讓教友感到很有氣氛之外,也幫助信友參與禮儀,讚頌天主。「對於禮儀的職務,當特別提及聖歌隊及聖詠團。它們的任務,由於大公會議關於禮儀改革的規定,更為重要,更有分量。因為它們的任務在於依照歌曲不同的種類,相稱地完成專屬自己的部分,幷幫助信友主動參與歌唱。」為此:


a.特在主教座堂、其他大堂、修院及修會學院,當創立幷發展聖歌隊或聖詠團。


b.在小堂內亦宜設立小歌詠團(49)。
這樣的訓示迄今已廿五年,但在臺灣教會有聖詠團的堂區有幾?聖詠團要能不斷、持續地發展更是不易。許多堂區聖詠團幷非經常性組織,時存時亡。端賴有無有志之士積極推動,雖有關禮儀音樂的一切人員都該在堂區主任領導下實行,但本堂常礙於堂務繁重,管不了許多,任其自生自滅,一旦主要團員有人遷徙或出外求學…等原因離開,則自動終止。


教會音樂與西方音樂關係之深厚,實因「在大殿、主教座堂、隱修院及其他大堂所有的聖歌隊,歷代以來保護培育珍貴的音樂寶藏,贏得了極大的讚譽。」(50)任何學習音樂的人不能不探索教會音樂。然而教會的珍貴寶藏漸漸只成為音樂會上供演出欣賞的作品,而不是在信友的禮儀生活中傳揚。慢慢一切原有的音樂寶藏終將失去。沒有聖詠團信友亦無機會體會、學習、欣賞、讚嘆、保存、傳揚教會歷代珍貴的音樂寶藏。


臺灣教會長久以來慣於只看簡譜,更是使信友的音樂素養大為降低。相對之下,聖詠團有更深的責任,提升教會內的音樂教育。因此,「在修道院。在男修會的初學院或書院,以及其他教會機構與學校,應該重視教育與實習。為實行這種教育,要注意培養教導聖樂的師資。再者,切盼按照時宜,設立高等聖樂學院。音樂家、歌唱者,尤其是兒童,也應給予純正的禮儀訓練。」(50)在這方面,臺灣教會應該承認我們與此相距甚遠。我們沒有聖樂學院,聖樂師資亦寥寥無幾(其實教友中有不少音樂家)。神學院中有關聖樂的教導也在相當邊緣的位置,偶爾才有一堂課。反觀基督教會許多神學院都有專門的音樂科系,為培育音樂事工人員。各個教會、聚會所中各年齡階層所組的詩班,更是不可勝數。信友們隨時可開口混聲合唱,令人稱羨不已。


聖詠團的組織,「依照通俗及環境,可由男人、兒童,或單由男人,或單由兒童,或由男人及女人,而且必要時,可單由女人組織而成。」(52)各種人員的組成配合,多樣、自由,從年少到年老都無限制。是每個堂區都適宜推動的組織。它的培育「除音樂訓練外,亦應於禮儀與神修方面加以訓練,使能善盡禮儀職務;不但加增聖禮的隆重,給信友以善表,且使團員自身獲得神益。」(53)然而這些訓練幷非每個堂區有能力做到,「則教區、全國、國際,特別已由聖座批准及屢受推薦的聖樂協會,都當提供協助。」(54)近日,聖樂委員會在靜山舉辦聖詠團師資培訓營,可說是臺灣教會在聖樂事工上邁進一大步。


許多本堂主任幷不看重聖詠團的設立,實因對聖詠團之功能缺乏了解。聖詠團除了保護教會珍貴的音樂寶藏,也是發掘、培養教會音樂人材的搖籃,提供聖樂創作的空間,發展聖樂的新形式。在一般的彌撒中,聖詠團負責演唱比較困難的合唱曲,幷領導、扶持全體信友的歌唱,有助於禮儀的氣氛與隆重和諧之美。除了與聖樂直接相關的功能之外,其他的效果:1.培養教友的使命感。在參與禮儀中履行其天主兒女司祭、先知、君王的職務。2.提供堂區信友彼此友愛、合作、共融的機會。3.因所受的禮儀訓練及在聖歌學習的過程中,因歌詞出自聖經或出自信仰反省,受其潛移默化,有助靈修成長。更是培育熱心教友,教會中堅最有力之方法。


E.伴奏
樂器在舉行聖禮時,合宜的演奏或伴奏,「它的音韻能給教會禮儀增加美妙的光輝,也能提舉心靈嚮往天堂與天上事物……能切實幫助信友的熱心。」(55)彌撒「在開始時,司祭到祭臺以前,在奉獻時,領聖體時及彌撒完畢時,可以獨奏。」(56)但基本上器奏主要功能是「用以支持歌唱,使大家易於隨唱,幷使集會更為統一;但它的音量不可遮住歌聲,致使不易聽清歌詞;司祭或助祭,因自己的職務,高聲朗誦時,樂器應該停止。」(57)因此伴奏的任務可分二點

說明:(58)


1.消極使命:烘託而不淹沒。以歌聲為主,樂器為副,需視歌聲的集體音量和音樂表情之需要,加以適度扶持歌唱者、信友或歌詠團。不可濫用巨響而淹沒歌聲,使人無法聽清歌詞,理解詞意。樂器聲與歌聲比例可以是2:3,即器樂聲佔總音量2/5,歌聲佔3/5。


2.積極使命:領導與推動。特別在信友齊唱,無人指揮也無人領唱時,伴奏更是實際上能否唱得好的重要關鍵。歌曲的開始和每個樂句的再起頭,都需要伴奏音響的提前出現,以領導推動全體的歌唱,使會眾不得不一齊開始。雖只是千分之一的提前差別,都能給予歌唱者絕對的信心與把握,而歌唱中途當與歌聲吻合,不可提前或落後。歌曲的情感,高潮起伏更有賴於伴奏在音量上、強弱上引導和造勢。


伴奏如何幫助信眾或歌詠團達成其在彌撒中的任務(59):
1.給一個明晰的起音。特別是熟悉的彌撒常用歌,給一個音,佐以確定調性的和弦就夠了。或一個樂句的前奏,停止的位置應注意,不可結束在有轉調意味的終結上,擾亂詠唱者的聽覺。


2.以導奏將信眾導入那首歌的節拍與速度中。伴奏與領唱共同幫助信眾有整齊的開始。導奏在彈奏時,節拍快慢應均勻貫徹一致,使信眾清楚知道演唱的正確速度與節奏。


3.借導奏幫助詠唱者記起歌曲的曲調。對於較不熟悉的歌,彈奏開頭的句子比用結束句的幫助更大些。如果是十分生疏的歌,應彈完全曲。


4維持唱者在平穩均勻的節拍中歌詠。這工作自導奏已開始,導奏的節拍應與唱的時候相同,即是以導奏暗示速度。


5.用琴音助唱者把音唱準。必要時可用八度音彈奏,給予清楚的提示。


6.助唱者把握正確的節奏。特別是在長音和空拍之處,可用加口音或加和弦的方法,使信友無法搶拍。


7.移調彈奏。有些聖歌是為聖詠團寫的;為一般信友則無法唱既高且長的音。考慮信友的音域做適當的轉調。


8.借所彈器樂且富音樂的內客,助詠唱者進入歌曲的境界。從導奏起即清楚提示節奏。速度、樂曲的情感。風格;柔美。恬靜、宏偉、莊嚴、輕快……等。樂曲的進行中幷彈出音樂的流動性。


伴奏因其重要角色,伴奏得當,在不知不覺中給予莫大便利與協助,若不能稱職,相對的也會使信友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唱起。然而,一個好的伴奏,絕不是有一些演奏技巧即可擔任;更非一蹴可及。伴奏的素養應「徹底認識禮儀精神,即便臨時演奏,能夠依照聖禮每一部分的真正性質飾以光輝,協助信友參加。」(60)極高的音樂感受力,豐富的臨場經驗,和深度的表達才華,這些能引導歌曲演唱進入更高的境界。但更重要的是謙虛、順應、友愛、協助、容忍的美德和祈禱精神。伴奏畢竟要配合信眾的實況,一方面有足夠的技巧應付各樣曲調之彈奏方式,但另一方面,也要接納信眾專業性。更非完美的演唱者,要引導。推動信眾歌唱,只有靠耳音的敏感,不停的觀察。衡量與醒覺才能盡好伴奏的職責。


今日的挑戰,明日的希望
走筆至此,有些是我們做到的。體驗過的,也有尚未達成待努力的。但一切應從個人,自己的團體、堂區開始。本文只做粗略的探討,聖詠團的組織、領導、音樂指導。指揮及一切有關音樂人員之培育問題,都有待深入探討。走一趟二月中旬在耕莘文教舉辦「心靈的饗宴」即可輕易的發現,基督教弟兄在這方面的投入。音樂方面的出版品,不論是國人的創作或國外進口的歌譜帶、CD、錄影帶的發行,都遠超過我們。且不談我們要「急起直追」,因為這本不是競賽,而在於基本心態之不同。基督教會聖樂上面的各種努力視為一種「事工」,是對神的侍奉,是份責任,幷在其中得到喜樂和滿足。同為基督內弟兄的我們,也分享他們的成果。近年來我們有些歌本收錄了許多好聽的、流行的聖歌,都是他們的作品。但我們絕不可以此自滿,認為有人做就好了。每個人要唱出他自己的歌,每個人要唱出自己對主的讚頌,每個團體有對天主救恩特有的體驗,我們要頌揚上主的奇妙作為。


彌撒中全體信友的歌唱可使禮儀顯得隆重、莊嚴。歡樂…禮儀是團體性主體生命的表達及實現。問題在於團體性的生命如何表達出來?在團體內的每一個人又是如何經驗這個團體性的生命,現在是教友的時代,教友已經沒有理由坐著等待「上級指示」我們在音樂上有專才的神職人員不多,李振邦神父已在天上,劉志明神父孤掌難嗚。更何況音樂事工更不是一二人所能推動。我們需要意識的覺醒及建立培育的管道。意識的覺醒是根本信仰的事。如果信仰是活的,生命是活的,不能不有所表達。如果聖神在我心,我必然像達味王般唱歌跳舞。
臺灣現有很高的生活水準,許多的教友有音樂方面的專門訓練。一旦他們有教會意識、成熟的信仰,都有可能獻身教會音樂。建立培育管道,讓他們的潛能得以實現。目前我們臺灣沒有聖樂學院,但在輔大有音樂系可以設立聖樂組。或是借重基督教在這方面的資源;神學院與臺灣神學院的音樂系合作,這或許也能是合一運動具體可行之方式。讓我們在同一的信仰內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歌聲,讚頌同一的主。


相關焦點

  • 什麼叫望彌撒,什麼叫參與彌撒
    聖教會過去舉行彌撒統一用拉丁語,平信徒不懂,參加彌撒時只能瞻望禮節,所以稱參加彌撒為「望彌撒」,也叫「聽彌撒」,但卻聽不明白。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改革,教會提倡用本地語言舉行彌撒,對參加彌撒多強調參與感,要求信友有意識地、主動地、虔誠地、完善地參與彌撒。
  • 韓國天主教會暫停所有彌撒,首爾一大型教會牧師確診引發擔憂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蔓延,韓國天主教會16個教區全部即日起暫停彌撒。這在韓國天主教會236年歷史上尚屬首次。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天主教主教會議26日消息,截至前一天,全國16個教區中14個已停止彌散,當天濟州和原州教區也決定停止。
  • 教皇登基後首次做聖誕彌撒 彰顯普世關懷(圖)
    耶穌誕生馬槽模型中國網12月26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2月24日報導, 12月24日晚10點左右,方濟各教皇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主持了上任以來的首次聖誕彌撒,以天主教的傳統儀式在彌撒開始之前,唱詩班用義大利語和拉丁語歌唱讚美詩,在莊嚴而悠揚的音調中,方濟各教皇擁抱了耶穌童年時期的雕像,並用古代語言阿拉米語進行禱告。在之後的講道中, 77歲的教皇首先敘述了耶穌誕生的故事,他說,那些貧窮的牧羊人是第一批見證耶穌誕生的人,因為他們脫離社會,處於社會邊緣,最需要得到上天的眷顧。方濟各教皇極其注重關懷弱勢群體,這是他相比於前任最大的不同。
  • 靈修 ▏你會望彌撒嗎?你真的會望彌撒嗎?
    我們每周都去教堂參與彌撒。望彌撒是我們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可是,你真的會望彌撒嗎?你望彌撒時是隨口一答、漫不經心,還是全身心投入?1.首先,每次我們參與彌撒時,最好提前幾分鐘趕到聖堂或祭臺前有收心的時間。2.在念或唱進堂詠時,我們要起立歡迎主禮,同時我們要收斂心神。
  • 彌撒聖祭的8大默想,讓人獲益匪淺!
    二、彌撒使耶穌在加爾瓦略山的祭獻「重現」(臨到現場)於祭臺上,更帶領參禮者到加爾瓦略山上,瞻仰基督十字架的救贖。 三、彌撒是唯一完美的祭獻,因為彌撒是基督將祂自己作為祭品獻給聖父。
  • 天主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村的彌撒禮儀老照片
    一組天主教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村的彌撒聖事的老照片——貧瘠、淳樸、艱難、虔誠、希望。天主教會認為:彌撒是教會信仰生活的高峰與泉源,是主耶穌至聖的宴席,是天主與人之間最神聖的「約會」,是神聖的祭獻……我們教會以無比的敬意來尊重這聖事,並渴望每位天主兒女能「主動、積極、有意識地參與彌撒聖祭」。
  • 望彌撒時念玫瑰經,好嗎?
    改編自我靈讚頌主    在彌撒中,經常看到許多教友,拿著一串玫瑰念珠在「虔誠」地誦念玫瑰經,讀經的時候念,講道的時候念
  • 上海市基督教兩會應邀參訪臺灣教會及教會機構
    應中華基督教兩岸交流協會理事長魏悌香牧師的邀請,2016年6月27日至7月3日,上海市基督教兩會參訪團一行10人在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沈學彬牧師的帶領下,來到寶島臺灣拜訪教會及教會機構。  在臺北,參訪團走訪了中華基督教兩岸交流協會、臺北懷恩堂、蒲公英希望基金會、臺北市召會、新店行道會及新生命小組教會等各具特色的教會及機構。
  • 主日沒時間,可以在網上望彌撒嗎?
    天主教一些網站提供一些網址,讓大家可以看到羅馬及教宗的實時畫面,以及彌撒的直播。但是這只是為了使遠離梵蒂岡的信友更直觀感受到與普世教會的共融,我們認為這樣的轉播不能替代真實的參與聖事。 至於說主日沒有時間去參與彌撒,其實我們真的不能這樣,一個星期有7天,我們拿出來一個小時的時間去教堂,是一定能擠出時間的。有什麼事,比我們恭敬天主更重要呢?
  • 臺灣佳播聖詠團的四部合唱的李振邦彌撒套曲介紹
    佳播聖詠團簡介        1979年10月主教團禮儀委員會音樂小組推出《主日詠贊》詠唱本,之後陳美津修女受王振華神父之託製作音樂帶,以便帶團前往歐洲朝聖之用,因此會同輔仁大學及輔大神學院愛好歌唱的神父
  • 彌撒前如何準備?這篇太值得看了!
    你習慣在彌撒開始前的五分鐘オ到?」「什麼?彌撒開始後オ到?」「你還負責司琴?「遲到一點沒有關係」真的?越是重要的時刻或是事件·準備的時間與過程越是長・結婚・生孩子、過聖誕節・過新年・我們都要花很多時間準備。教會生活也一樣・聖誕節之前有長達四周的將臨期・復活節之前也有四十天的封齋期・以及聖周和逾越三日慶・這都說明了:準備是很重要的。
  • 同歌唱共舞蹈 臺灣埔裡中學師生到訪北京三十五中
    同歌唱共舞蹈 臺灣埔裡中學師生到訪北京三十五中 2014年07月29日 10:42:21  來源:中國臺灣網
  • 臺灣怎麼過聖誕節
    每年12月25日是聖誕節,這是西方國家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聖誕節,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及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基督教的另一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祝則在每年的1月7日。
  • 《守墓人》教堂裝飾與彌撒布道收益攻略
    導 讀 《守墓人》在教堂開放後,每個周末都可以等主教視察教堂時做彌撒,以賺取信仰和教會收益,不過彌撒也不是簡簡單單的做一個儀式就可以的,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
  • 【投稿】我們一起望彌撒
    乙:這不8月15日聖母升天節快到了麼,我們下周一起去望彌撒吧!甲:行啊!太好了。乙:今天下班後我們唱經班排練,要不一起去看看?順帶,參與一臺平日彌撒。甲:行啊,就知道你們唱的好。(對觀眾)不是我吹啊,我這位搭檔,這歌唱的,那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乙:你先等會兒吧,這跟我唱歌有什麼關係啊?!甲:這不誇你唱得好麼。乙:這都不挨著!誰唱歌唱得好,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啊!甲:行行行,是我用詞不當。
  • 格裡高利聖詠用於天主教會的禮拜儀式,分為日課還有彌撒
    格裡高利聖詠用於天主教會的禮拜儀式,那麼主要分為日課Divine Office還有彌撒Mass,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日課和彌撒當中的聖詠使用情況。什麼叫日課?日課是指教士或修士每天都要完成的宗教功課。這種制度最早是由本土會修道院制定的。
  • 圖:北京天主教信眾參加聖誕彌撒
    北京眾多天主教信眾來到天主教宣武門教堂參加聖誕彌撒。中新社記者:鄒憲     北京西什庫教堂內聚集了眾多北京教徒參與彌撒,共度聖誕平安之夜。作者:張勤 北京西什庫天主教堂舉行盛大彌撒。圖為奉獻班的孩子在彌撒中。
  • 望彌撒遲到能領聖體嗎?
    問:望彌撒遲到沒有資格領聖體。 那麼,彌撒開始後什麼時候到達還能領聖體?
  • 巴黎聖母院仍在重建中,每年都辦的聖誕彌撒216年來首次取消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 據路透社報導,仍在重建中的巴黎聖母院216年來首次無法舉行聖誕彌撒。 「巴黎聖母院今年將取消午夜彌撒。」
  • 不要在教堂後邊望彌撒了!
    在許多地方主持彌撒,都發現有這種現象:無論教堂多大,前邊跪架的空位有多少,最前邊幾排的教友總是很少,而挨著堂門口的教友最多。有時候彌撒中甚至很擠,也寧願許多人擠在後邊,任前邊的位置空著。 問問大家:在教堂前邊、離祭臺近的地方,和在教堂後邊,離堂門口近的地方參與彌撒能一樣嗎? 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吧。先說一樣的地方吧:無論你在前邊還是後邊,參與一臺彌撒都是同樣的時間。無論你的心在與不在,這段時間總算是在教堂裡度過的——或是熬過的也罷。既然你能來,我想:應該就是來參與祈禱、禮儀的……本想多寫幾點一樣的地方,可是編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