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天主教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村的彌撒聖事的老照片——貧瘠、淳樸、艱難、虔誠、希望。
天主教會認為:彌撒是教會信仰生活的高峰與泉源,是主耶穌至聖的宴席,是天主與人之間最神聖的「約會」,是神聖的祭獻……我們教會以無比的敬意來尊重這聖事,並渴望每位天主兒女能「主動、積極、有意識地參與彌撒聖祭」。
九十年代窯洞裡的彌撒
彌撒來源於《聖經新約》的最後晚餐。根據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受難前夕的晚餐中,分別拿起麥面餅和葡萄酒,感謝祝福了,把餅、酒變成自己的聖體聖血,交給門徒們吃、喝,並命令門徒們這樣做,來紀念他;晚餐後,耶穌即被交付,受苦受難,在加爾瓦略山上被釘十字架而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炕頭上的彌撒聖事
天主教舉行這種儀式就是重複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對天主的獻祭。由神父主持該儀式。他宣稱,祝聖后的葡萄酒與麵餅已變成了耶穌的"聖血"和"聖體"。
主既然愛了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當他知道時辰已到,要離開世界回到父那裡去時,他在晚餐中為他們洗腳,並交給他們愛的命令。
神父為一位教友進行的彌撒
耶穌為留給他們這愛情的保證,為使他們與自己永不分離,並且為讓他們參與他的逾越,他建立了感恩(聖體)聖事,作為他聖死與復活的紀念,並吩咐他的宗徒要舉行這事,直至他的再來;「於是將他們立為新約的司祭」。
領聖體的教友
領聖體使我們與復活了的基督的身體共融,所以可以保持、增進並復興我們在領洗時所獲得的天主的聖寵。我們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增長,原來是要以領聖體來滋養的。聖體聖事是我們生命中的旅途食糧。
縫紉機就是祭臺,農村家舍裡的彌撒
耶穌升天后,門徒常聚在一起重溫耶穌的教誨和舉行分餅儀式,後來這兩部分成為完整的祭獻禮儀。
彌撒中,教友透過聆聽聖道及參加聖祭,親身參與耶穌基督自我奉獻於天主聖父的大禮。教會初期稱為分餅,西方教會604年後始稱彌撒。同 EucharisticCelebration(感恩祭典)。
燭光中的彌撒
教會的主要信仰活動都圍繞著彌撒而進行。彌撒是天主禮儀生活的主體與中心,也是高峰。
根據天主教《新約》記載,耶穌在傳教3年後,預知自己會被捕受盡酷刑而死,因此在紀念逾越節的晚上和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
簡陋工棚裡的彌撒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建立了聖體聖事,舉行了第一臺感恩祭。而他的晚餐祭獻和他在加爾瓦略山上十字架的大祭是不能分離的。
他把餅和酒分別祝聖為他的聖體聖血,表示他受難死亡.完全傾流了自己的寶血。從祭獻的本質來看,最後晚餐的祭獻和加爾瓦略山上十字架的祭獻是一而二、二而一,根本不能分離的。
農村老人家裡的彌撒
領聖體增進我們與基督的契合。領聖體的主要效果是與耶穌基督的密切契合。主耶穌曾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在基督內的生活是以聖體聖筵為根基的。耶穌說過,「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
九十年代在教友家裡的彌撒
領聖體的效果大致有三點∶領聖體使我們與基督密切契合;領聖體使我們遠離罪惡;領聖體使我們凝結為一個教會。
領聖體使我們與基督密切契合。耶穌曾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
一位患病的教友在領聖體
聖體聖事是靈性生命的食糧,
1392物質的食物在我們肉身的生命裡所產生的效果,領聖體也以奇妙的方式把它實現在我們的靈魂生命裡。梵二大公會議的「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稱聖體聖事為生命的食糧,說在這件聖事中,復活了的基督的身體,經聖神而生活,有賦給生命的功能。
教會舉行彌撒,便是按照耶穌所吩咐的,直接地重行他的晚餐祭獻,間接地重演了他在加爾瓦略山十字架上受難聖死的大祭。
彌撒是聖教會最重要、舉行得最多的禮儀。其目的是成聖體聖血、祭獻天主,向天主表示欽崇、感恩、祈求和贖罪。
福音和聖保祿,都給我們傳述了感恩(聖體)聖事的建立;聖若望記載了耶穌在葛法翁會堂,為準備建立感恩(聖體)聖事所說的話:基督指明自己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
圖片:楊延康,呂楠,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