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村的彌撒禮儀老照片

2021-01-10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一組天主教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村的彌撒聖事的老照片——貧瘠、淳樸、艱難、虔誠、希望。

天主教會認為:彌撒是教會信仰生活的高峰與泉源,是主耶穌至聖的宴席,是天主與人之間最神聖的「約會」,是神聖的祭獻……我們教會以無比的敬意來尊重這聖事,並渴望每位天主兒女能「主動、積極、有意識地參與彌撒聖祭」。

九十年代窯洞裡的彌撒

彌撒來源於《聖經新約》的最後晚餐。根據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受難前夕的晚餐中,分別拿起麥面餅和葡萄酒,感謝祝福了,把餅、酒變成自己的聖體聖血,交給門徒們吃、喝,並命令門徒們這樣做,來紀念他;晚餐後,耶穌即被交付,受苦受難,在加爾瓦略山上被釘十字架而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炕頭上的彌撒聖事

天主教舉行這種儀式就是重複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對天主的獻祭。由神父主持該儀式。他宣稱,祝聖后的葡萄酒與麵餅已變成了耶穌的"聖血"和"聖體"。

主既然愛了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當他知道時辰已到,要離開世界回到父那裡去時,他在晚餐中為他們洗腳,並交給他們愛的命令。

神父為一位教友進行的彌撒

耶穌為留給他們這愛情的保證,為使他們與自己永不分離,並且為讓他們參與他的逾越,他建立了感恩(聖體)聖事,作為他聖死與復活的紀念,並吩咐他的宗徒要舉行這事,直至他的再來;「於是將他們立為新約的司祭」。

領聖體的教友

領聖體使我們與復活了的基督的身體共融,所以可以保持、增進並復興我們在領洗時所獲得的天主的聖寵。我們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增長,原來是要以領聖體來滋養的。聖體聖事是我們生命中的旅途食糧。

縫紉機就是祭臺,農村家舍裡的彌撒

耶穌升天后,門徒常聚在一起重溫耶穌的教誨和舉行分餅儀式,後來這兩部分成為完整的祭獻禮儀。

彌撒中,教友透過聆聽聖道及參加聖祭,親身參與耶穌基督自我奉獻於天主聖父的大禮。教會初期稱為分餅,西方教會604年後始稱彌撒。同 EucharisticCelebration(感恩祭典)。

燭光中的彌撒

教會的主要信仰活動都圍繞著彌撒而進行。彌撒是天主禮儀生活的主體與中心,也是高峰。

根據天主教《新約》記載,耶穌在傳教3年後,預知自己會被捕受盡酷刑而死,因此在紀念逾越節的晚上和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

簡陋工棚裡的彌撒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建立了聖體聖事,舉行了第一臺感恩祭。而他的晚餐祭獻和他在加爾瓦略山上十字架的大祭是不能分離的。

他把餅和酒分別祝聖為他的聖體聖血,表示他受難死亡.完全傾流了自己的寶血。從祭獻的本質來看,最後晚餐的祭獻和加爾瓦略山上十字架的祭獻是一而二、二而一,根本不能分離的。

農村老人家裡的彌撒

領聖體增進我們與基督的契合。領聖體的主要效果是與耶穌基督的密切契合。主耶穌曾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在基督內的生活是以聖體聖筵為根基的。耶穌說過,「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

九十年代在教友家裡的彌撒

領聖體的效果大致有三點∶領聖體使我們與基督密切契合;領聖體使我們遠離罪惡;領聖體使我們凝結為一個教會。

領聖體使我們與基督密切契合。耶穌曾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

一位患病的教友在領聖體

聖體聖事是靈性生命的食糧,

1392物質的食物在我們肉身的生命裡所產生的效果,領聖體也以奇妙的方式把它實現在我們的靈魂生命裡。梵二大公會議的「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稱聖體聖事為生命的食糧,說在這件聖事中,復活了的基督的身體,經聖神而生活,有賦給生命的功能。

教會舉行彌撒,便是按照耶穌所吩咐的,直接地重行他的晚餐祭獻,間接地重演了他在加爾瓦略山十字架上受難聖死的大祭。

彌撒是聖教會最重要、舉行得最多的禮儀。其目的是成聖體聖血、祭獻天主,向天主表示欽崇、感恩、祈求和贖罪。

福音和聖保祿,都給我們傳述了感恩(聖體)聖事的建立;聖若望記載了耶穌在葛法翁會堂,為準備建立感恩(聖體)聖事所說的話:基督指明自己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

圖片:楊延康,呂楠,網絡

相關焦點

  • 老照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河北省承德市,大象滑梯被拆除很可惜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的河北省承德市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兩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如今的承德發展特別好,但是過去的承德你還有哪些印象呢?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組老照片不僅能夠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更能從這組照片中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的礦機全貌,這是一張能給當年人們淚目的一張照片。回頭看到的都是歷史,抬頭看到永遠是未來。圖為上世紀的雙塔山鎮旅館,這座旅館建築放到現在雖然有些不起眼,但是在當時的時候非常有名,而且這裡生意在當時也非常好。如今這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老照片:上世紀30年代山東青島,中山路,聊城路,第一海水浴場
    在我以前收集的老照片文件夾中,突然發現了一組關於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老照片,當年日本人佔領青島時的老照片,也許這組照片數量不足,前幾年的時候我就找到了幾張,現在分享給大家。圖為上世紀的青島聊城路,這條聊城路是青島一條比較古老的道路,當年這條路生活了許多日本人,也成為當時頗為著名的「日本街」,可以說是和中山路不相上下的一條街道。
  • 彌撒前如何準備?這篇太值得看了!
    彌撒也應該如此,如果我們相信彌撒是主耶穌基督親自真實臨在的聚會,我們就應該要早一點到聖堂·準備彌撒聖祭・試想:倘若你知道本主日要來新本堂主持撒的是總主教·是樞機主教·甚至是教宗・你還會彌撒開始後才到嗎?(尤其當你還是禮儀服務人員時)相信一定不會的・那為什麼主耶穌親臨的彌撒,我們卻意興闐珊,好像不當一回事,甚至告訴自己「遲到一點沒有關條」?
  • 天主教
    「主教團」下設12個委員會,即:教義委員會、福傳委員會、聖職委員會、禮儀委員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橋梁教會服務委員會、社會發展委員會、教友委員會、大眾傳播委員會、聖經委員會、家庭委員會。「主教團」秘書處自1975年9月起發行《中國主教團月報》。   1965年梵二會議之後,國際天主教「本土化」趨勢加強,臺灣亦受其影響。
  • 什麼叫望彌撒,什麼叫參與彌撒
    聖教會過去舉行彌撒統一用拉丁語,平信徒不懂,參加彌撒時只能瞻望禮節,所以稱參加彌撒為「望彌撒」,也叫「聽彌撒」,但卻聽不明白。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改革,教會提倡用本地語言舉行彌撒,對參加彌撒多強調參與感,要求信友有意識地、主動地、虔誠地、完善地參與彌撒。
  • 八九十年代的廣東中山老照片,不禁讓人感慨歲月
    我找不出原因,直到偶然間看到一些家鄉的老照片,我才意識到原來是我想念家鄉了… 下圖90年代千葉家用電器公司大樓。
  • 老照片:80年代的江蘇蘇州,東風公園,老火車站,吳門橋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關於蘇州的老照片,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一組老照片來感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同時希望能夠帶給你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蘇州照相館,從圖中可以看到在這面牆上貼著當年照相的價格,在當年去照相館拍照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不知道看到價格後,有沒有覺得很貴呢?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蘇州觀前街,在這條滿是樹的街道上兩旁停滿了自行車,在80年代的時候,自行車還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在當年隨處可以自行車的停放。
  • 老照片:七八十年代的江蘇省南京市,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江蘇省南京市的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兩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組老照片不僅能夠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更能從這組照片中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1850年,由於租界人員漸多,為了供租界裡的歐洲人參加禮儀,趙方濟主教又在離法國領事館只有幾步的地方造了一些簡單的屋舍,原本的「小堂才由一所比較寬敞的廊棚和附有幾間神父房間的建築物代替了」(《江南傳教史》)。每當董家渡堂的神父前來這所小堂舉行彌撒時也會在此下榻,途經上海的其他外國傳教士也往往在此投宿。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和香港流行音樂哪個更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流行樂壇人才輩出,經典歌曲頻頻湧現,以至那個時代成了流行音樂再難逾越的一個高峰,也是無數歌迷永遠難忘、無限懷念的一個時代。對流行音樂尤為熱愛的我,對臺灣的流行音樂情有獨鍾,因為在我看來,臺灣流行音樂更有開創性,更有個性,也更加多元。你會發現,臺灣的音樂人許多都是多面手,不僅善寫詞曲,還懂編曲和製作,當然歌唱實力也是不容小覷。
  • 80年代老照片:圖3大臉盆裡小孩洗澡,圖5女神鞏俐
    80年代的家庭大多不富裕,但是還是有很多「萬元戶」,今天來說說那些萬元戶家庭都是什麼樣的配置,照片中的男子西裝皮革,一副大老闆的模樣,就是那個時代有頭有面兒的人物了。80年代老照片:圖3大臉盆裡小孩洗澡,圖5女神鞏俐圖為80年代北京大學的女生宿舍。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 晚清老照片:編織地毯的作坊,街頭的修鞋匠,圖六持續到九十年代
    圖為鄉村街頭出售菸絲的小商販。過去的人們,抽的都是旱菸,一個長長的煙杆,在煙杆的頭部裝上菸絲,沒兩口就抽完了,抽完之後再另行添加。這也是一個流動商販,挑著扁擔遊走在鄉村之間。圖為街頭的小吃攤。兩個孩子在攤桌前東張西望,旁邊站著的男子應該是他們的父親。從桌子上放的粽子可以斷定,這是個賣粽子的小攤販。圖為晚清時期的磨刀匠。
  • 【普世教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聖座公布聖周禮儀規範
    對整個天主教信仰而言,今年逾越節的獨特性令人痛心,從近日空蕩蕩的聖堂便可見一斑。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當下,聖座禮儀及聖事部於3月25日頒布一道法令,為本年度聖枝主日及逾越節三日慶典的禮儀安排提供「通則」。這份文件以今年3月19日公布的版本為基礎進行修訂,因為必須考量到「全球疫情的迅速發展」,並且「衡量各地主教團提出的種種觀察」。 信友遠程參與 首個指示關乎復活節的日期。
  • 2020年聖誕子夜彌撒禮儀手冊【中外對照】
    耶穌聖誕節子夜彌撒、光榮經、信經、聖誕節頌謝詞 讀經一:依9:1-6 答唱詠:詠96(95):1-2.2-3.11-12.13
  • 圖:北京天主教信眾參加聖誕彌撒
    北京眾多天主教信眾來到天主教宣武門教堂參加聖誕彌撒。中新社記者:鄒憲     北京西什庫教堂內聚集了眾多北京教徒參與彌撒,共度聖誕平安之夜。作者:張勤 北京西什庫天主教堂舉行盛大彌撒。圖為奉獻班的孩子在彌撒中。
  • 古巴舉行彌撒祈禱查維茲康復
    幾百名古巴人和委內瑞拉人17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遠郊的聖拉薩羅修道院舉行彌撒,祈禱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儘快恢復健康。委內瑞拉駐古巴大使埃德加多-拉米雷斯在儀式上說,查維茲正在「一點一點地」康復。「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希望主給他力量……」神父賽爾西奧-卡布雷拉主持彌撒儀式時說。每月17日,聖拉薩羅修道院都要舉行儀式祈禱病人們儘快康復。自從查維茲去年12月因為癌症復發在古巴接受手術以來,這是在古巴舉行的第五場類似的天主教彌撒。拉米雷斯說,除了天主教彌撒,古巴的佛教徒、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東正教徒等不同宗教的信眾也各自舉行儀式,祈禱查維茲儘快康復。
  • 彌撒中應拒絕口水歌!天主教聖樂的基本原則
    天主教聖樂的發展要忠於傳統並給予禮儀尊嚴。 教會是禮儀真正的主題,為此,聖樂必須能帶動信眾主動參與,回復禮儀的祈禱、莊嚴和美麗的意義。
  • 今日臺灣教會彌撒中的歌唱
    因此,本文願意就梵二禮儀憲章的精神及禮儀聖部對聖禮中的音樂所作的指示,基於個人的經驗、反省臺灣教會在彌撒中歌唱的情況,幷試著提出可行之道。在找尋資料時,神學院圖書館中文部分有關禮儀中的音樂之參考書,除上述《聖禮中的音樂》外只有二本;天主教李振邦神父的《宗教音樂》,及基督教易啟年牧師的《教會音樂事工》,可做為本文之參考。又再一次顯露出教會之貧窮,整個臺灣教會對此問題之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 天主教關於信徒所吃的麵餅解密
    在天主教會每天舉行的彌撒聖祭禮儀中,在禮儀的最高峰階段,主教或者神父會舉起一片圓形的、薄薄的麵餅,然後念一段感謝的話語,隨後就將麵餅掰開,分給前來參與彌撒的信徒們吃。經過祝福、祝聖之後,天主教會所信仰的核心-主耶穌基督就親自下降藏在麵餅裡,當信徒們吃過這片麵餅之後,耶穌基督就與他們同在、同行,與信徒們一起生活。
  • 帶你去了解下天主教的教堂
    教堂是天主教舉行宗教禮儀、進行公共祈禱的場所。為表示神聖,稱教堂為「聖堂」。我國教會中常用的「天主堂」一詞,其狹義固然是指教堂,但廣義是指某處天主教會的全部機構和建築物。教堂有「公堂」、「經堂」之分。公堂是為大眾而設立的,如主教座堂、鐸區教堂、朝聖地的聖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