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恆溫動物可以說是最適應環境的動物了,它們保持恆定的體溫雖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這也是它們能挑戰冰天雪地仰仗,不過像蛇這種動物,由於它們新陳代謝緩慢,不能產生足夠多的熱量,加之沒有形成很好的比如毛髮、脂肪層等的保溫裝置,體溫調節機制也不完善,所以它們的體溫受環境溫度的影響很大,因而它們被稱為「外源熱動物」又叫「變溫動物」,外源熱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就會因地區的熱量關係而受到嚴格的限制。
冬眠不是變溫動物的專利,但是變溫動物的必須
對於外源熱動物來說,冬天對於它們來說是最大的生存挑戰,它們會選擇冬眠這種無奈的狀態來應對冬季外界的不良環境條件,隨著氣溫的降低,很多人會認為蛇類會紛紛變得遲鈍和準備進入冬眠,其實就現在這個深秋季節,蛇類並不會像想像中的那樣怕冷,相反它們會顯得異常活躍,因為要為漫長的冬眠儲備能量。
就算是深冬時節,有一種毒蛇還是會出來活動,當然並不是因為地震或者大的地質活動,這種蛇原本就分布在北極圈附近,是世界上唯一在北極苔原生存的毒蛇,這種蛇就是極北蝰,一種極度耐寒的小型毒蛇。
邪惡的血紅眼睛,還是豎瞳,邪惡+1
極北蝰(學名:Vipera berus)為蝰科蝰屬的爬行動物,雄蛇全長為435至500毫米,雌蛇全長為505至560毫米,整體相較於動不動就幾米的毒蛇大哥們體型確實迷你一點,極北蝰擁有三角形的頭部和細長縱向瞳孔的紅色眼睛,背面灰色或橄欖黃色,沿背脊有一波狀或鋸齒形淺黑色縱帶紋,兩側各有一列斑點,因為身體上布滿了這種像輪帶差不多的花紋,它們又被叫做龍紋蝰。
花紋還是很好看的
極北蝰喜歡獨居,它們分布在溫帶、寒帶的林區和草原草甸區,闊葉林、針葉林、混交林及沼澤地的樹根洞穴中或石塊下的隱蔽場所,極北蝰分布橫越整個歐亞大陸的北部,是唯一在北極圈內出現的蛇,也是英國唯一的一種毒蛇,這種蛇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也有極少量的分布,目前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瀕危(EN)。
極北蝰生活的環境大多寒冷食物較少,它們是典型的機會主義獵手,不會放過任何可以吃的獵物,成蛇主要以鼠類為食,偶爾也吃些蛙和蜥蜴,幼蛇吃昆蟲和蠕蟲等。由於分布區域內大部分地區全年多數時間內氣溫都較低,極北蝰的冬眠期很長,在英國它們通常會冬眠6個月,在寒冷的北極圈附近冬眠期則長達8個月。一般蛇類在氣溫低於10℃就冬眠了,而極北蝰在氣溫低到3℃時還可以活動。
熟悉歐洲惡龍的形象的人都知道惡龍有一雙血紅色的眼睛,而極北蝰細長縱向瞳孔的紅色眼睛賦予了它邪惡兇險的眼神,因此也成為了歐洲童話中邪惡的代表,我們都知道的「農夫與蛇」的故事,大概是冬天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的蛇,好心將蛇放進懷裡捂熱,卻不料被蛇反咬一口,這個故事一直當做寓言故事來向我們傳授人心險惡道理,但是有沒有人想過蛇類冬天都好端端的冬眠,為什麼這條蛇會躺在路邊?
漫畫有點誇張啊,這麼大的蛇揣懷裡得需要勇氣
上面提到過,極北蝰生活的區域由於溫度低,它們的冬眠時間會持續特別長,作為體型如此小的蛇類,它們並不能儲存足夠扛過漫長冬季的熱量,為了不在冬眠時因熱量損失而喪命,極北蝰進化出了一種在冬天出洞曬太陽吸收熱量的習性。
曬太陽變黑的極北蝰
在冬季當溫度足夠溫暖的時候,極北蝰會從冬眠期的睡夢中醒過來,從洞穴中出來越過冰雪覆蓋的地方,尋找積雪融化的區域來做一個日光浴,在曬太陽時,極北蝰的皮膚會變成黑色,以便提高吸收熱量的效率。不過它們不能在外面待太長的時間,氣溫降低時它們必須迅速回到洞穴繼續冬眠,否則辛苦吸收的熱量會因為逗留在外而迅速流失。
所以結合極北蝰的習性和歐洲人對這種紅眼橫瞳動物的厭惡,作為「農夫與蛇」的原型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冬天出來曬太陽,絕對是個技術活
作為生活在這樣寒冷地區的小型毒蛇,它的毒性不容小覷,極北蝰LD50皮下注射為6.45mg/kg,雖然這種毒性比五步蛇(9.2mg/kg)的還要強,但是由於體型太小毒腺也小,想毒死人比較困難(也有可能),但被咬中後大面積腫脹疼痛幾天是肯定的,好在極北蝰也只有在受到嚴重的驚擾,多次警告(發出粗重的嘶嘶聲,膨脹身體,搖動尾巴)無效時才可能會咬人,在野外遇見時不要恐慌,更不要捕殺它,遠遠地走開就行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