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想做一個君子如果不嚴於律己則難以服人,學問之道就不能堅持,以忠信為做人之本,不要和與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有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完成啟蒙,知道了求學的方向後,就要有更高的目標來要求自己。《論語》中,君子一般和小人相對而言,君子指道德高尚之人,達不到君子標準的則是小人。也就是說小人是指普通人,並非道德敗壞之人。這點很重要,影響到讀書之人如何看待和要求自己,不可不察。
那麼君子應該有那些品德呢?孔子說,道德高尚的人「不重則不威」,這裡的「重」一般都解釋為莊重,「威」解釋為威嚴、威儀。
這種理解確實很符合後世道學君子莊嚴肅穆、板正謹慎的形象。不過理解起來有些牽強,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勉強還能理解,但君子一定要威嚴嗎?孔子講君子是從內在的道德品質而言,與外在的威嚴並沒有直接關係。
而且第二句,不莊重學的東西就不能鞏固,這樣就更難理解。再看後面三句,與前文在語義上也就割裂開,沒有聯繫了。從句意講很難理解,從孔子作為君子的形象來看也不合適,《論語》裡記載的孔子是豐滿鮮活的人,並不是一個僵化古板的形象。所以,這樣的解讀並不合乎孔子的思想體系。
「重」的本義是厚,分量大,程度重,與「輕」相對,在此引申為「對自己要求嚴格」,「威」,《說文》:「畏也。」由害怕引申為敬重、服從。所以全句意思是,君子不對自己要求嚴格,就不足以使人敬重服從,對學問的學習踐行也會不穩固,而且君子應該以「忠、信」為做人之主、根本,不要與志向不合的人為伍,有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無友不如己者」,前賢多有譯為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如自己」這個含義範圍太大,只要去比較,總會發現別人有不如自己的地方,那到底要不要交往呢?而且「不如自己」含有看不起人的意思,這種翻譯與孔子的思想相悖。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是為世人指明方向,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怎麼可能因別人有地方不如自己就不與人交友?《說文》:「同志為友。」在先秦時,志向相同者為友,所以孔子的意思應該是不要和與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這與曾子所言,君子「以友輔仁」是一個意思,「友」是要有助於「仁」的,如果志向不同,當然無益於仁,也就不適合交友。
如此,則嚴於律己、忠信好學、以友輔仁、過而能改,正是一個志於學的入門弟子在成為君子的道路上需要堅持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