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確診吃手擠眼的抽動症,調整教育方式,孩子竟然不治而愈!

2021-01-09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

導語:孩子吃手、擠眼睛,這些小毛病讓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是該提醒和說教,還是帶孩子去醫院治療?這位智慧媽媽通過反思教育方式,竟使孩子不治自愈。

作者:真冉

不記得女兒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吃手,只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她食指和中指的指甲基本不用剪,因為通常都被她自己啃掉了。我曾一次次提醒她不要吃手,以致孩子只要一看到我盯著她就趕緊把手藏起來,一不注意,手就又到了嘴裡。吃手的問題還沒解決,又有新情況了,這次更嚴重。

先是幼兒園老師提醒我,孩子總是擠眼睛,不知道是不是眼睛不舒服,建議我們帶孩子去醫院看看。我趕緊帶她去了醫院,檢查說孩子視力基本正常,排除了眼睛的器質性病變。那是什麼原因呢,眼科醫生表示說不好。

滿懷焦慮地回家問度娘,居然搜索到這樣一個詞:抽動症。症狀基本相符,頻繁擠眼睛、自虐(包括吃手),汙言穢語(偶爾也學著小朋友說髒話)。一下子緊張了,再搜索治療抽動症的方法,跳出一堆「專業」醫院。找了一家離家近又「專業」的去看,一系列檢查後確診是「抽動症」,醫生給開了1000多塊錢的中藥,叮囑一個月之後再複查。

吃著藥,似乎見好,擠眼睛不那麼頻繁了,但沒有根除,同時吃手的狀況沒有改變。就在服藥的過程中,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師提醒我,目前對抽動症的診斷過於寬泛,別著急給孩子貼標籤,從教育方面反思一下,看是否存在孩子被強制、受壓抑的情況。很多貌似「抽動症」的症狀其實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或者被強制受壓抑,負面情緒得不到疏解而形成的。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根治這些小毛病,僅僅針對症狀來解決只是治標不治本,藥物治療更非上策。

經老師提醒,我果斷地給孩子停了藥,並開始反思。孩子剛開始吃手的時候也就幾個月大,我看到了就會把她的手拿開,不管她能不能聽懂就告訴她不能吃手,髒。女兒逐漸長大,我會一次次地提醒她不要吃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還一再用大人的行為習慣或標準來要求她,每天無數次地對她說不要躺地上,不要踩水,不要這樣,不能那樣。

反思的同時我開始學習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各種敏感期。知道孩子幾個月的時候會經歷口唇敏感期,先是把小手送到嘴裡品嘗,隨後會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東西都放到嘴裡探索,這是孩子的本能,無法人為改變。孩子對世界的探索從口到手到腿,敏感期一個接一個,很多行為並非她不懂事而是發展的內在需要。了解了這些,我才知道自己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有多任性。在一個個敏感期內擾亂孩子,看到孩子乖乖聽話還沾沾自喜。現在想來她自己的內在需要一次次被強制壓抑,內心經歷了多少掙扎我都不敢去細數。孩子委屈、憋悶一再積壓,也就只能通過咬自己的手指或者擠眼睛來排解。好在孩子用這種方式喚醒了我,讓我真正去思考該如何對待自己最愛的孩子。

想到這些,除了自責,我也意識到學習和自我成長的緊迫性。經過幾年的學習和自省,我開始慢慢改變,孩子也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現在孩子不再啃手指頭,擠眼睛的情況也越來越輕越來越少了。

看似小毛病,反映的卻是我們家長在教育和個人成長方面的深層問題。要讓孩子丟掉這些小毛病,家長必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不斷地自我成長。

一旦孩子出現了吃手、擠眼睛等問題,我建議家長要注意這樣幾點:

一、放鬆心態。

發現孩子的問題和毛病,家長往往很焦慮,希望趕緊找到方法解決,恨不能一招制勝。我就曾經一度焦慮,急於找辦法,有「病」亂投醫。焦慮情緒下,家長很難靜心反思,也就無法找到問題的根源,往往治不了標更治不了本。家長心態放鬆下來,才有可能看到現象後面的本質,找到問題的根源,標本兼治。問題形成並非一朝一夕,解決也是一樣。好在我們還有時間,我們會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長。

二、對孩子的「毛病」 不強化。

孩子吃手、擠眼睛等「毛病」,根源於內心的壓抑和緊張。要想改掉這些「毛病」,讓孩子放鬆至關重要。家長不要過度關注,反覆提醒和說教,當著孩子面討論,更不要呵斥甚至打罵進行制止。這些做法都在強化孩子的「毛病」,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情況愈演愈烈。最好的辦法就是「視而不見」。當然不是當真看不見,只是不去強化,讓孩子放鬆心態。同時,家長還要留意觀察什麼情況下孩子吃手、擠眼睛的狀況更明顯,分析孩子受壓抑易焦慮的原因,儘量避免或有意識地引導,讓孩子放鬆下來。有些症狀會隨著孩子的放鬆慢慢減輕甚至自愈。

三、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順勢而為。

孩子的發展有自己內在的規律。教育家蒙臺梭利發現和總結了兒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內,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續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了解並順應孩子敏感期的需要,會促進孩子的各項發展,反之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並造成孩子認知世界的混亂,從而出現各種問題。

敏感期也是有彈性的,錯過了敏感期,仍然有彌補的機會。只要家長發現並了解了敏感期的存在,並且能嘗試去順應孩子敏感期的要求,彌補的機會就來了。

四、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如何愛孩子需要學習,也有賴於父母的個人成長。愛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他(她)自己。在一定規則內,在不傷害或妨礙其他人的前提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他(她)就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來塑造自己。家長的成長在於要先學會真正地愛自己,然後才有力量和能力愛孩子,不讓孩子受到自己的局限。孩子在愛和自由中成長,絕大部分「毛病」都將不攻自破。

本文轉載於網絡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妥瑞氏症患者拍片為群體加油:不喜歡被叫「抽動穢語綜合症」
    自認「魔鬼媽媽」的「海夫人」,孩子一歲時表現出的症狀讓其大受刺激,開始反思並學習兒童教育和保護方面的知識。「海夫人」的兒子不到六歲的時候,第一次在醫院確診為妥瑞氏症,6歲時出現了症狀的大爆發。蔣雲生沒有獲得這種機會。
  • 孩子頻繁眨眼清嗓子?可能是患了抽動症 小心被誤診
    4.發聲抽動表現為簡單的如「喔、噢、啊」等,也可顯示為清嗓、乾咳、吐痰、類似動物叫聲等,複雜的如情不自禁地反覆無意義的說話或平白無故地罵人,說髒話。抽動症兒童病程會持續數月至多年,病情表現不一,剛開始常常不被重視,會被家長當成一種壞習慣進行教育,或是被認為咽炎、結膜炎、過敏等疾病來診治。
  • 失敗與鬧劇——美國2019年治療抽動穢語和抽動症的指南
    我們不做任何努力來了解原因因為醫生遵循的指導原則不包括該步驟!但是,雖然標籤可以使醫生和保險公司滿意但不能使患者滿意人們正在尋找真正的答案他們想知道為什麼有抽動症以及如何減少抽動症在醫學界只對現狀不熟悉的情況下,在這些領域中反覆呼籲進行研究就沒有引起注意!患者遭受痛苦!醫生和患者需要接受抽動的教育已有成千上萬的報導表明人們因抽動症狀經歷一種或多種「觸發」,第一份報告是40多年前發布的。
  • 致父母:3至7歲寶寶經常出現眨眼、皺鼻、翹嘴、手抖當心抽動症!
    當天晚上,她給孩子揉板門、補脾胃、清肝、補腎、還壓了耳穴:皮質下、腦幹、腦電、神門、腎、肝、小腸、大腸大概一個小時,就睡了。後來她看資料說這種病不需要吃藥,靠物理治療。後來她還是不放心帶孩子去了醫院。初步確診為多發性抽動症。在經過四處奔波、跑了四家醫院、見過6個醫生之後,我和孩子爸爸決定不吃藥、不針灸,對兒子進行物理治療。
  • 治療兒童抽動症效果很好的三個方法分享
    治療兒童抽動症效果很好的三個方法分享 時間:2020-09-27 11:39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抽動穢語綜合症,也叫抽動穢語綜合症,經常是發生在兒童身上發生,抽動穢語綜合症表現形式多樣。有些孩子會有情緒緊張,特別難以入睡,有些孩子經常在入睡後做噩夢。
  • 6歲男孩患上「抽動症」眼睛眨個不停,快查查你家孩子有沒這些毛病……
    媽媽說,兒子這樣已經快一個禮拜了,一開始以為他眼睛不舒服、有異物,後來發現不對勁,就帶他來這裡看醫生了。看了唐唐的症狀,醫生初步判斷他可能得了抽動症。「這個病經常會誤診,被當做眼科、耳鼻喉科、呼吸科等疾病來看。」
  • 杭州初一男生渾身抽搐、手腳不受控制!竟是因為……家長都該注意!
    起初,小剛沉默寡言,對於醫生的主動溝通不怎麼反饋,尤其在談到學校情況時,小剛的情緒更加牴觸。「這孩子來自江西,父親在桐鄉打工,他跟著在桐鄉上學。因為父母離異,對他有一定的打擊,所以不愛言語。今年剛上初一,學習環境和學業壓力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和新同學相處上也不是很愉快。」馮建華主任說。一包「藥」治好了抽動症談心後,馮建華心中有了「治療方案」。
  • 大腦裝電極抽動穢語症少年變了樣
    DBS裝置開機後,張恆的怪動作、怪聲音全部消失,瞬間變成了一個正常孩子。王學廉教授提醒:如果發現孩子總是「不消停」,異常動作過多,一定要警惕可能是抽動穢語綜合症。「這娃怎麼回事,咋胡亂向別人吐口水?」手術前一天,記者在唐都醫院病房見到了14歲的張恆。
  • 孩子擠眉弄眼,也許是病,認識妥瑞氏症
    妥瑞症為腦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造成的神經系統疾病,外顯症狀會有眨眼睛、扭脖子、聳肩等,有些人還會合併聲音,稱為tic(抽動)。若要確診為妥瑞兒,須符合以下條件:動作型症狀兩種以上、聲音型一種以上,且反覆發作超過一年。其發作症狀的嚴重性,必須考慮到是否影響自己或是他人生活,另外,妥瑞症也可能合併其他相關精神疾病。
  • 孩子總是聳肩、噘嘴是怎麼回事
    「他太調皮了,在老師課堂上總是『搞怪』,總是不停的作怪一會聳肩,一會兒撅嘴吐舌頭,引得同學們都哄堂大笑,影響課堂秩序,老師屢次勸阻都沒有用,打罵教育什麼方法我們都試過,我和他爸爸已經來學校好幾次了...」王女士經常無奈的向同事訴說著她兒子浩浩的情況。後來,經過檢查,浩浩被確診為抽動症。
  • 影響兒童難治性強迫症治療相關因素大盤點
    評估對兒童難治性強迫症的治療是否得當需要注意:1. 做出正確的診斷;2. 選用兒童強迫症治療的一線療法;3. 調整可能影響治療療效的因素。在精神科中,會把年幼兒童發展中的一些情況誤診為強迫症,例如對同一事物的重複、孤獨譜系障礙導致的刻板行為和興趣狹窄以及複雜抽動。
  • 5歲男孩總愛搖頭聳肩清嗓子,原是抽動症在作祟
    楚天都市報5月17日訊(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陳彥西)總是不自主地搖頭聳肩,不停地眨眼睛、吸鼻子,喉嚨裡發出怪叫聲......近段時間,5歲男孩青青的這些連續不斷的「惡作劇」令家人頭疼不已。日前,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後,才知孩子原來是患上了小兒抽動-穢語症候群。
  • 七歲男孩老眨眼,誤以為是結膜炎,醫生檢查後沒想到是患了這種病
    「孩子現在不止是眨眼睛,全身抽動的症狀越來越嚴重,張女士後悔不已,如果早點知道結膜炎和抽動症的區別,也不必耽誤這麼多時間。」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兒科醫生代傑介紹,兒童生長發育類疾病的確很容易被忽視,而且再加上我國對這方面知識普及也不夠,所以類似張女士孩子出現的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會出現這種失誤也是可以理解的。
  • 關於兒童抽動症症狀知多少?
    關於兒童抽動症症狀知多少? 時間:2020-10-27 19:13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抽動症兒童大多在青少年時期開始起病,以不自主的、經常的、重複的一個或多個部位的運動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症狀。
  • 孩子頻繁清嗓子、眨眼、說髒話…警惕是抽動症找上門!-重慶小米熊
    國內超百萬人患「抽動症」有人1分鐘扭頸62次小兒抽動症又稱抽動穢語綜合症、妥瑞氏症(Tourette症候群)。而這些人大多數是因兒童時期家長對症狀的忽視,而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抽動症延續到了成年。很多家長都發現了孩子有抽動的症狀,但是卻總是認為隨著長大抽動的症狀就會消失事實上,抽動症通常不易自愈不僅如此,它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危害引發交通事故抽動症兒童在過馬路時若肢體抽動則會干擾及時避讓的行為從而導致孩子
  • 啃手指是抽動麼?
    在我印象裡,小孩子基本都有吃手指的習慣,這和吃安撫奶嘴一個道理。為什麼吃安撫奶嘴不是抽動,吃個手指安慰一下,就懷疑抽動了?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我們的不少醫療網站,部分西醫大夫對吃手指的定義是抽動症,多動症,強迫症,行為障礙,腦發育不全,心理疾病。我老天,怪不得家長這麼緊張,這麼問我。其實特別想問問這麼回答的那些人,難道你們小時候沒吃過手指?
  • 完全依賴藥物不能治療抽動穢語症候群
    提到兒童抽動穢語症候群,很多媽媽可能會感到有些陌生。其實,這種病近幾年在兒童中發病率逐漸增多,只是人們對它缺乏認識和了解。   剛剛上一年級的皓皓基本坐不住,上課不停的眨眼、撅嘴、聳肩,嘴裡還不自覺地發出輕吼聲,甚至經常滿口髒話,老師批評、家長打罵根本不管用。
  • 眨眼、撅嘴、清嗓子、聳肩孩子小小表情包,卻是大大的危險信號
    不同於感冒發燒這種生理疾病,抽動症沒有特效藥可吃,就算有藥也是副作用並存(醫生用藥也會特別保守)。同時,得抽動症的孩子在內心飽受煎熬,如果這個時候爸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責備他、同伴們嘲諷笑話他,這對他們都是致命對打擊,這會使他們的病症變得越來越厲害。之前後臺也陸續收到過一些媽媽們對抽動症的留言。
  • 寶寶不由自主地抽動,是兒童抽動症還是簡單地抽搐?
    很多家長由於對抽動症缺乏認識,而且抽動症的症狀,與抽搐發作時的症狀有些相似之處,錯誤地把它們混為一談。那麼,寶寶不由自主地抽動,是兒童抽動症還是簡單地抽搐呢?首先,先說下抽搐,抽搐是疾病的症狀,是能控制的,是小兒全身或者局部肌肉快速的強烈收縮,由於引起抽搐的原因不一樣,控制的程度也不一樣。常見的原因包括:1.剛出生的寶寶由於大腦皮層發育尚不健全,只能由皮層下中樞代替大腦皮層的功能來完成對四肢運動的調節與控制,這種控制並不穩定和精確,容易導致寶寶在睡眠中出現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