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
導語:孩子吃手、擠眼睛,這些小毛病讓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是該提醒和說教,還是帶孩子去醫院治療?這位智慧媽媽通過反思教育方式,竟使孩子不治自愈。
作者:真冉
不記得女兒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吃手,只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她食指和中指的指甲基本不用剪,因為通常都被她自己啃掉了。我曾一次次提醒她不要吃手,以致孩子只要一看到我盯著她就趕緊把手藏起來,一不注意,手就又到了嘴裡。吃手的問題還沒解決,又有新情況了,這次更嚴重。
先是幼兒園老師提醒我,孩子總是擠眼睛,不知道是不是眼睛不舒服,建議我們帶孩子去醫院看看。我趕緊帶她去了醫院,檢查說孩子視力基本正常,排除了眼睛的器質性病變。那是什麼原因呢,眼科醫生表示說不好。
滿懷焦慮地回家問度娘,居然搜索到這樣一個詞:抽動症。症狀基本相符,頻繁擠眼睛、自虐(包括吃手),汙言穢語(偶爾也學著小朋友說髒話)。一下子緊張了,再搜索治療抽動症的方法,跳出一堆「專業」醫院。找了一家離家近又「專業」的去看,一系列檢查後確診是「抽動症」,醫生給開了1000多塊錢的中藥,叮囑一個月之後再複查。
吃著藥,似乎見好,擠眼睛不那麼頻繁了,但沒有根除,同時吃手的狀況沒有改變。就在服藥的過程中,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師提醒我,目前對抽動症的診斷過於寬泛,別著急給孩子貼標籤,從教育方面反思一下,看是否存在孩子被強制、受壓抑的情況。很多貌似「抽動症」的症狀其實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或者被強制受壓抑,負面情緒得不到疏解而形成的。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根治這些小毛病,僅僅針對症狀來解決只是治標不治本,藥物治療更非上策。
經老師提醒,我果斷地給孩子停了藥,並開始反思。孩子剛開始吃手的時候也就幾個月大,我看到了就會把她的手拿開,不管她能不能聽懂就告訴她不能吃手,髒。女兒逐漸長大,我會一次次地提醒她不要吃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還一再用大人的行為習慣或標準來要求她,每天無數次地對她說不要躺地上,不要踩水,不要這樣,不能那樣。
反思的同時我開始學習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各種敏感期。知道孩子幾個月的時候會經歷口唇敏感期,先是把小手送到嘴裡品嘗,隨後會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東西都放到嘴裡探索,這是孩子的本能,無法人為改變。孩子對世界的探索從口到手到腿,敏感期一個接一個,很多行為並非她不懂事而是發展的內在需要。了解了這些,我才知道自己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有多任性。在一個個敏感期內擾亂孩子,看到孩子乖乖聽話還沾沾自喜。現在想來她自己的內在需要一次次被強制壓抑,內心經歷了多少掙扎我都不敢去細數。孩子委屈、憋悶一再積壓,也就只能通過咬自己的手指或者擠眼睛來排解。好在孩子用這種方式喚醒了我,讓我真正去思考該如何對待自己最愛的孩子。
想到這些,除了自責,我也意識到學習和自我成長的緊迫性。經過幾年的學習和自省,我開始慢慢改變,孩子也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現在孩子不再啃手指頭,擠眼睛的情況也越來越輕越來越少了。
看似小毛病,反映的卻是我們家長在教育和個人成長方面的深層問題。要讓孩子丟掉這些小毛病,家長必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不斷地自我成長。
一旦孩子出現了吃手、擠眼睛等問題,我建議家長要注意這樣幾點:
一、放鬆心態。
發現孩子的問題和毛病,家長往往很焦慮,希望趕緊找到方法解決,恨不能一招制勝。我就曾經一度焦慮,急於找辦法,有「病」亂投醫。焦慮情緒下,家長很難靜心反思,也就無法找到問題的根源,往往治不了標更治不了本。家長心態放鬆下來,才有可能看到現象後面的本質,找到問題的根源,標本兼治。問題形成並非一朝一夕,解決也是一樣。好在我們還有時間,我們會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長。
二、對孩子的「毛病」 不強化。
孩子吃手、擠眼睛等「毛病」,根源於內心的壓抑和緊張。要想改掉這些「毛病」,讓孩子放鬆至關重要。家長不要過度關注,反覆提醒和說教,當著孩子面討論,更不要呵斥甚至打罵進行制止。這些做法都在強化孩子的「毛病」,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情況愈演愈烈。最好的辦法就是「視而不見」。當然不是當真看不見,只是不去強化,讓孩子放鬆心態。同時,家長還要留意觀察什麼情況下孩子吃手、擠眼睛的狀況更明顯,分析孩子受壓抑易焦慮的原因,儘量避免或有意識地引導,讓孩子放鬆下來。有些症狀會隨著孩子的放鬆慢慢減輕甚至自愈。
三、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順勢而為。
孩子的發展有自己內在的規律。教育家蒙臺梭利發現和總結了兒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內,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續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了解並順應孩子敏感期的需要,會促進孩子的各項發展,反之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並造成孩子認知世界的混亂,從而出現各種問題。
敏感期也是有彈性的,錯過了敏感期,仍然有彌補的機會。只要家長發現並了解了敏感期的存在,並且能嘗試去順應孩子敏感期的要求,彌補的機會就來了。
四、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如何愛孩子需要學習,也有賴於父母的個人成長。愛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他(她)自己。在一定規則內,在不傷害或妨礙其他人的前提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他(她)就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來塑造自己。家長的成長在於要先學會真正地愛自己,然後才有力量和能力愛孩子,不讓孩子受到自己的局限。孩子在愛和自由中成長,絕大部分「毛病」都將不攻自破。
本文轉載於網絡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