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寶貝:純銀阿育王塔
□類別 銀器
□文物原屬 五代十國時期
□文物現狀 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欄目主持 齊書勤
□講解嘉賓 黎毓馨
浙江省博物館歷史文物部主任
2001年3月1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杭州雷峰塔地宮進行考古發掘,驚世發現了用金棺盛裝「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一座,轟動一時。如今,作為國寶級文物,這座銀塔已經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這座純銀阿育王塔,塔身內用金棺盛裝「佛螺髻發」舍利,是當年吳越國王錢俶建造皇妃塔(後稱雷峰塔)的核心所在,也是他畢生崇佛的體現。純銀阿育王塔直接仿自延壽造夾紵育王塔(溫州白象塔出土的漆塔),間接仿自鄮縣阿育王塔。
地宮阿育王塔 歷經千年卻完好無損
這座阿育王塔通體呈純銀質地,外表局部被鑲嵌上鎏金,雖經歷了千年的洗禮,但依然完好無損,褶褶生輝。在外形上是單層束腰狀,自下而上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頂蓋四角各聳立1朵蕉葉狀山花,塔頂正中立著塔剎、相輪。阿育王塔通體高35.6釐米,最寬部位為12.6釐米,重1272克。底板、基座、塔身、頂蓋、山花蕉葉、塔剎、相輪、金棺等部件,均捶揲成型後整體接合、安置。底座為方形基座,寬12.5釐米,高4.2釐米,下有一片銀版封護,每個側面有5棵菩提樹與4尊禪定佛像,互相間隔排列,表現了釋迦牟尼樹下成佛的景象。方形塔身的立面呈倒梯形,寬9.5~12.6釐米,高9釐米,四面的圓拱形龕內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每面一幅,一圖一景,上面四角各立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金翅鳥用梵語叫「迦樓羅」,為護法的「天龍八部」之一。
在塔身四面的佛本生故事,正面雕刻著「薩埵太子捨身飼虎」,以此面作為觀察者視線的前面,則右面為「快目王舍眼」,左面為「月光王施首」,後面為「屍毗王割肉貿鴿」本生。塔身的最上層圖案,兩邊為忍冬紋,正中以獸面作裝飾。佛本生故事講述了釋迦牟尼前生的累世修行,意在宣揚佛的善行。塔頂蓋四角的山花蕉葉,每個角的向外部分都垂直折成兩個面,每個面各分上下兩層,上面捶揲,鏤刻佛傳故事畫面共16幅。每個角的向內部分,則捶揲佛坐像、立像和舍利瓶,舍利瓶象徵著釋迦牟尼的涅槃。金棺銀塔其意義等同於金棺銀槨,是瘞埋佛舍利的最高規格。
天宮阿育王塔 需要1000℃高溫才能修復舊貌
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保存很完整,但天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就沒那麼「幸運」了。「雷峰塔地宮發掘是2001年,天宮發掘是在2000年底。當時,我們先看到塔的頂部夾雜在一堆磚頭裡,邊上還散著很多銅錢。搬開磚頭後,發現這座阿育王塔已被擠壓得嚴重變形,塔裡放著的舍利金瓶也被壓扁。不過金瓶裡的舍利還是完整的。 」黎毓馨回憶當時的發掘工作時說,「發現時,塔已經被折損,運回後我們將塔進行拆卸分解為6個部件。 」這件阿育王塔,在啟動修復前鮮為人知。據悉,純銀材質的阿育王塔,全國僅此兩座。考古專家經多方考證,確認天宮、地宮兩座銀質阿育王塔的形制、裝飾題材、質地均相同,不同之處是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內有金制容器,即「金棺」,存放當年錢俶供奉的「佛螺髻發」舍利;而天宮的阿育王塔內懸掛4釐米高的葫蘆狀金瓶,內含舍利。
天宮阿育王塔出土後,對其修復的工作卻困難重重,其中溫度掌握最為困難。據介紹,天宮阿育王塔含4%左右的鉛,在目前出土的銀器中很少見。因此,整個銀器的硬度很高,需高溫才能恢復形狀;而銀的延展性很強,如溫度控制不好,造型、紋理都會受影響。「為此,修復時局部最高溫度控制在1000℃左右,還需多次表面處理,最終使該塔重現千年舊貌。 」
雷峰塔 修建目的只為供奉「佛螺髻發」
錢俶畢生崇信佛教,納土後曾以愛子為僧。錢俶為吳越國王時,於公元955年開始,效仿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故事,敕造八萬四千金塗塔,頒布吳越國境內,甚至遠播日本。金塗塔實物,多有傳世,近年考古發現中多見於五代至兩宋時期吳越國故境的佛塔地宮、塔頂。雷峰塔也是錢俶崇信佛教的體現。據錢俶自述建造雷峰塔的目的,是為了奉安「佛螺髻發」。
雷峰塔,又名西關磚塔,是吳越國王錢俶因皇妃得子而建,因此原名叫「皇妃塔」,因地建雷峰,後人改稱「雷峰塔」。雷峰塔在建成之後,錢俶在《華嚴經》跋文中說,按照原先的設想,欲將雷峰塔建成「千尺十三層」,後因財力未充,只建成七級。所以後世有傳雷峰塔是七層磚塔。實際上雷峰塔本是八角五層磚身樓式佛塔。其木簷部分曾屢遭毀壞,而磚身部分卻未有大變。雷峰塔共作五層,底層高度約12米,以上每層近8米。後世傳說雷峰塔分七層磚塔應屬「七級」之說的誤傳。此外,雷峰塔遺址考古發掘所揭露的塔基部分,為錢俶初造時原物。
在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戰亂的嚴重損壞,到了南宋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雷峰塔被重修,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其與湖對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到了1924年,由於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雷峰夕照」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雷峰塔倒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2002年,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順應民心重新修建了雷峰塔。
地宮封閉千年後才重新開啟
2002年,雷峰塔被修建前,考古專家對塔基遺址曾進行了清理和發掘,在一年多的工作中,共發現千餘件古物,包括很多有重大學術價值的文物,如《慶元修創記》殘碑和皇妃塔塔圖石刻等。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很多重要信息也被基本弄清,如雷峰塔的建築結構、建造年代以及歷次維修和破壞過程。
不過最讓人牽掛的是,雷峰塔下到底壓著什麼?其實,雷峰塔下並沒有鎮著白蛇或其他妖孽,而是埋著地宮寶物。在清理過程中,專家們意外地發現了雷峰塔地宮。地宮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喪葬習俗結合後的產物。作為佛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宮一般位於塔基的正下方,用於埋葬佛祖舍利,或儲藏重要的佛像法器和施主信物。雷峰塔地宮為吳越國首次建塔時所修,在972年建塔之初封閉,之後就再沒被開啟過。 2001年3月中旬,位於塔基正中塔心室下方約三米處的地宮被正式開啟,塔下塵封千餘年的佛家寶物終於重見天日。
地宮開口向上,為井穴式單室結構,長寬各約1.7米,深約1米,內置鐵函,其下堆有數以千計的各種銅錢、料珠、玉飾、經卷和其他供養品。有些文物等級非常高,代表了五代時期吳越國金銀器和玉器製作的工藝水平,尤其是鐵函內所裝帶「佛螺髻發」的黃金棺和純銀鎏金阿育王塔,更是無比珍貴。這座地宮成為吳越國建造的佛塔地宮中首次被科學發掘的一座,為今後研究江南地區眾多的佛塔地宮提供了寶貴資料。
連結
印度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
阿育王 (約公元前286~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原本是通過暴力獲得統治權力。由於在徵服羯陵伽國的時候,戰況異常慘烈。阿育王目睹戰爭帶給人民的巨大災難和痛苦,受到極大震動,深切懊悔。他立即停止武力擴張,皈依佛門,並大力弘揚佛法。
阿育王最為人稱頌並永久載入史冊的功績是建造了八萬四千佛舍利塔。他打開佛陀入滅後「八王分舍利」的舍利塔,取出佛陀遺骨,重新分為八萬四千份,再建八萬四千塔,並把舍利分別安奉於塔中供養。由於阿育王的大力護持,從而使得佛教走出印度,成為世界性宗教。
相關閱讀
吳越國王錢俶打造「東南佛國」
吳越國,是唐末宋初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中的一國,由浙江臨安人錢鏐創建。在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分裂,北方中原地區兵革重興,對佛教限制嚴格。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周世宗滅佛,廢除未經國家頒額的寺院,並將民間保存的銅佛像全部沒收。這樣,原來僅僅得以維持的北方佛教更為凋零。此時南方相對安定,一些國家的統治者熱心於佛教,尤以吳越國為甚。歷代吳越國王保境安民,奉中原各朝正朔,在這種環境下,吳越國境內佛教大盛。末代國王錢俶,更是廣種佛田,建造佛塔無數。錢塘江邊上有六和塔,傳說是他為了鎮住肆虐一時的錢塘江大潮而建。建造雷峰塔,則是為了奉安「佛螺髻發」。
錢俶畢生崇信佛教,至死不渝,事跡顯著。自謂「凡於萬機之暇,口不輟誦釋氏之書,手不停披釋氏之典」。在錢俶統治期間,於境內造經幢,刻佛經,建寺院,修寶塔,禮遇天台德韶和永明延壽等高僧,遣使往高麗、日本尋求佛教諸宗典籍,復興天台宗。在首府杭州重修靈隱寺,創建永明禪寺(今淨慈寺),建造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等,還修鑿了煙霞洞、慈雲嶺、天龍寺、飛來峰等幾處南方地區少見的石窟造像。在他為王的三十年間,吳越國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南佛國」。
錢俶崇佛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效仿印度阿育王建造了八萬四千座寶塔。這些寶塔大多為金屬小塔,用來藏經卷或瘞舍利之用。出土的實物中以銅塔為多,鐵塔略少,塔上均鑄有銘文。溫州白象塔出土的漆阿育王塔,是目前僅見的一座漆塔,也就是延壽造夾紵育王塔。雷峰塔地宮出土的內放金棺的銀鎏金阿育王塔和天宮出土的內置金瓶的銀阿育王塔,是目前僅見的兩座銀塔,就是錢俶專門為雷峰塔特製,模擬唐代以金棺銀槨的最高規格瘞埋佛祖舍利。
歷代民間都有仿造阿育王塔
吳越國在五代時有「東南佛國」之稱,是同時期我國境內佛教遺蹟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雷峰塔就是吳越王崇信佛教的集中體現。雷峰塔下「佛螺髻發舍利」的發現,是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發現「佛指舍利」後的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由此形成了北京佛牙、西安佛指、杭州佛發之稱的三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雖然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留下了無數的舍利供後人參拜,但佛祖的真身舍利畢竟少之又少,是如今世界上人們難得一見的聖物。
歷代民間仿造的阿育王塔實物,時代以五代至宋朝為主,塔上多有紀年銘刻。元明清時期較為罕見。民間仿造的阿育王塔,多為銅質,尚有鐵、銀阿育王塔和阿育王塔磚雕,但數量極少。從分布地點看,五代時期民間造阿育王塔均分布在吳越國境內。宋代地域上有所拓展,但始終沒有越過長江,最北為沿江的江蘇南京,最西為安徽青陽,出土地點仍以五代吳越國故境為多。民間造阿育王塔實物,目前所見最早為黃巖靈石寺塔天宮出土的銅阿育王塔須彌座,五代及以後,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一些佛寺內築有不可移動的大石塔或塔幢。此外,阿育王塔圖像還見於杭州南宋時期的摩崖龕像,同時期南京秦氏墓園內佛寺建築構件上亦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