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地宮阿育王塔轟動一時 歷經千年完好無損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本期寶貝:純銀阿育王塔

  □類別  銀器

  □文物原屬  五代十國時期

  □文物現狀  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欄目主持  齊書勤

  □講解嘉賓  黎毓馨

  浙江省博物館歷史文物部主任

  2001年3月1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杭州雷峰塔地宮進行考古發掘,驚世發現了用金棺盛裝「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一座,轟動一時。如今,作為國寶級文物,這座銀塔已經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這座純銀阿育王塔,塔身內用金棺盛裝「佛螺髻發」舍利,是當年吳越國王錢俶建造皇妃塔(後稱雷峰塔)的核心所在,也是他畢生崇佛的體現。純銀阿育王塔直接仿自延壽造夾紵育王塔(溫州白象塔出土的漆塔),間接仿自鄮縣阿育王塔。

  地宮阿育王塔 歷經千年卻完好無損

  這座阿育王塔通體呈純銀質地,外表局部被鑲嵌上鎏金,雖經歷了千年的洗禮,但依然完好無損,褶褶生輝。在外形上是單層束腰狀,自下而上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頂蓋四角各聳立1朵蕉葉狀山花,塔頂正中立著塔剎、相輪。阿育王塔通體高35.6釐米,最寬部位為12.6釐米,重1272克。底板、基座、塔身、頂蓋、山花蕉葉、塔剎、相輪、金棺等部件,均捶揲成型後整體接合、安置。底座為方形基座,寬12.5釐米,高4.2釐米,下有一片銀版封護,每個側面有5棵菩提樹與4尊禪定佛像,互相間隔排列,表現了釋迦牟尼樹下成佛的景象。方形塔身的立面呈倒梯形,寬9.5~12.6釐米,高9釐米,四面的圓拱形龕內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每面一幅,一圖一景,上面四角各立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金翅鳥用梵語叫「迦樓羅」,為護法的「天龍八部」之一。

  在塔身四面的佛本生故事,正面雕刻著「薩埵太子捨身飼虎」,以此面作為觀察者視線的前面,則右面為「快目王舍眼」,左面為「月光王施首」,後面為「屍毗王割肉貿鴿」本生。塔身的最上層圖案,兩邊為忍冬紋,正中以獸面作裝飾。佛本生故事講述了釋迦牟尼前生的累世修行,意在宣揚佛的善行。塔頂蓋四角的山花蕉葉,每個角的向外部分都垂直折成兩個面,每個面各分上下兩層,上面捶揲,鏤刻佛傳故事畫面共16幅。每個角的向內部分,則捶揲佛坐像、立像和舍利瓶,舍利瓶象徵著釋迦牟尼的涅槃。金棺銀塔其意義等同於金棺銀槨,是瘞埋佛舍利的最高規格。

  天宮阿育王塔 需要1000℃高溫才能修復舊貌

  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保存很完整,但天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就沒那麼「幸運」了。「雷峰塔地宮發掘是2001年,天宮發掘是在2000年底。當時,我們先看到塔的頂部夾雜在一堆磚頭裡,邊上還散著很多銅錢。搬開磚頭後,發現這座阿育王塔已被擠壓得嚴重變形,塔裡放著的舍利金瓶也被壓扁。不過金瓶裡的舍利還是完整的。 」黎毓馨回憶當時的發掘工作時說,「發現時,塔已經被折損,運回後我們將塔進行拆卸分解為6個部件。 」這件阿育王塔,在啟動修復前鮮為人知。據悉,純銀材質的阿育王塔,全國僅此兩座。考古專家經多方考證,確認天宮、地宮兩座銀質阿育王塔的形制、裝飾題材、質地均相同,不同之處是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內有金制容器,即「金棺」,存放當年錢俶供奉的「佛螺髻發」舍利;而天宮的阿育王塔內懸掛4釐米高的葫蘆狀金瓶,內含舍利。

  天宮阿育王塔出土後,對其修復的工作卻困難重重,其中溫度掌握最為困難。據介紹,天宮阿育王塔含4%左右的鉛,在目前出土的銀器中很少見。因此,整個銀器的硬度很高,需高溫才能恢復形狀;而銀的延展性很強,如溫度控制不好,造型、紋理都會受影響。「為此,修復時局部最高溫度控制在1000℃左右,還需多次表面處理,最終使該塔重現千年舊貌。 」

  雷峰塔 修建目的只為供奉「佛螺髻發」

  錢俶畢生崇信佛教,納土後曾以愛子為僧。錢俶為吳越國王時,於公元955年開始,效仿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故事,敕造八萬四千金塗塔,頒布吳越國境內,甚至遠播日本。金塗塔實物,多有傳世,近年考古發現中多見於五代至兩宋時期吳越國故境的佛塔地宮、塔頂。雷峰塔也是錢俶崇信佛教的體現。據錢俶自述建造雷峰塔的目的,是為了奉安「佛螺髻發」。

  雷峰塔,又名西關磚塔,是吳越國王錢俶因皇妃得子而建,因此原名叫「皇妃塔」,因地建雷峰,後人改稱「雷峰塔」。雷峰塔在建成之後,錢俶在《華嚴經》跋文中說,按照原先的設想,欲將雷峰塔建成「千尺十三層」,後因財力未充,只建成七級。所以後世有傳雷峰塔是七層磚塔。實際上雷峰塔本是八角五層磚身樓式佛塔。其木簷部分曾屢遭毀壞,而磚身部分卻未有大變。雷峰塔共作五層,底層高度約12米,以上每層近8米。後世傳說雷峰塔分七層磚塔應屬「七級」之說的誤傳。此外,雷峰塔遺址考古發掘所揭露的塔基部分,為錢俶初造時原物。

  在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戰亂的嚴重損壞,到了南宋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雷峰塔被重修,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其與湖對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到了1924年,由於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雷峰夕照」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雷峰塔倒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2002年,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順應民心重新修建了雷峰塔。

  地宮封閉千年後才重新開啟

  2002年,雷峰塔被修建前,考古專家對塔基遺址曾進行了清理和發掘,在一年多的工作中,共發現千餘件古物,包括很多有重大學術價值的文物,如《慶元修創記》殘碑和皇妃塔塔圖石刻等。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很多重要信息也被基本弄清,如雷峰塔的建築結構、建造年代以及歷次維修和破壞過程。

  不過最讓人牽掛的是,雷峰塔下到底壓著什麼?其實,雷峰塔下並沒有鎮著白蛇或其他妖孽,而是埋著地宮寶物。在清理過程中,專家們意外地發現了雷峰塔地宮。地宮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喪葬習俗結合後的產物。作為佛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宮一般位於塔基的正下方,用於埋葬佛祖舍利,或儲藏重要的佛像法器和施主信物。雷峰塔地宮為吳越國首次建塔時所修,在972年建塔之初封閉,之後就再沒被開啟過。 2001年3月中旬,位於塔基正中塔心室下方約三米處的地宮被正式開啟,塔下塵封千餘年的佛家寶物終於重見天日。

  地宮開口向上,為井穴式單室結構,長寬各約1.7米,深約1米,內置鐵函,其下堆有數以千計的各種銅錢、料珠、玉飾、經卷和其他供養品。有些文物等級非常高,代表了五代時期吳越國金銀器和玉器製作的工藝水平,尤其是鐵函內所裝帶「佛螺髻發」的黃金棺和純銀鎏金阿育王塔,更是無比珍貴。這座地宮成為吳越國建造的佛塔地宮中首次被科學發掘的一座,為今後研究江南地區眾多的佛塔地宮提供了寶貴資料。

  連結

  印度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

  阿育王 (約公元前286~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原本是通過暴力獲得統治權力。由於在徵服羯陵伽國的時候,戰況異常慘烈。阿育王目睹戰爭帶給人民的巨大災難和痛苦,受到極大震動,深切懊悔。他立即停止武力擴張,皈依佛門,並大力弘揚佛法。

  阿育王最為人稱頌並永久載入史冊的功績是建造了八萬四千佛舍利塔。他打開佛陀入滅後「八王分舍利」的舍利塔,取出佛陀遺骨,重新分為八萬四千份,再建八萬四千塔,並把舍利分別安奉於塔中供養。由於阿育王的大力護持,從而使得佛教走出印度,成為世界性宗教。

  相關閱讀

  吳越國王錢俶打造「東南佛國」

  吳越國,是唐末宋初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中的一國,由浙江臨安人錢鏐創建。在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分裂,北方中原地區兵革重興,對佛教限制嚴格。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周世宗滅佛,廢除未經國家頒額的寺院,並將民間保存的銅佛像全部沒收。這樣,原來僅僅得以維持的北方佛教更為凋零。此時南方相對安定,一些國家的統治者熱心於佛教,尤以吳越國為甚。歷代吳越國王保境安民,奉中原各朝正朔,在這種環境下,吳越國境內佛教大盛。末代國王錢俶,更是廣種佛田,建造佛塔無數。錢塘江邊上有六和塔,傳說是他為了鎮住肆虐一時的錢塘江大潮而建。建造雷峰塔,則是為了奉安「佛螺髻發」。

  錢俶畢生崇信佛教,至死不渝,事跡顯著。自謂「凡於萬機之暇,口不輟誦釋氏之書,手不停披釋氏之典」。在錢俶統治期間,於境內造經幢,刻佛經,建寺院,修寶塔,禮遇天台德韶和永明延壽等高僧,遣使往高麗、日本尋求佛教諸宗典籍,復興天台宗。在首府杭州重修靈隱寺,創建永明禪寺(今淨慈寺),建造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等,還修鑿了煙霞洞、慈雲嶺、天龍寺、飛來峰等幾處南方地區少見的石窟造像。在他為王的三十年間,吳越國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南佛國」。

  錢俶崇佛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效仿印度阿育王建造了八萬四千座寶塔。這些寶塔大多為金屬小塔,用來藏經卷或瘞舍利之用。出土的實物中以銅塔為多,鐵塔略少,塔上均鑄有銘文。溫州白象塔出土的漆阿育王塔,是目前僅見的一座漆塔,也就是延壽造夾紵育王塔。雷峰塔地宮出土的內放金棺的銀鎏金阿育王塔和天宮出土的內置金瓶的銀阿育王塔,是目前僅見的兩座銀塔,就是錢俶專門為雷峰塔特製,模擬唐代以金棺銀槨的最高規格瘞埋佛祖舍利。

  歷代民間都有仿造阿育王塔

  吳越國在五代時有「東南佛國」之稱,是同時期我國境內佛教遺蹟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雷峰塔就是吳越王崇信佛教的集中體現。雷峰塔下「佛螺髻發舍利」的發現,是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發現「佛指舍利」後的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由此形成了北京佛牙、西安佛指、杭州佛發之稱的三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雖然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留下了無數的舍利供後人參拜,但佛祖的真身舍利畢竟少之又少,是如今世界上人們難得一見的聖物。

  歷代民間仿造的阿育王塔實物,時代以五代至宋朝為主,塔上多有紀年銘刻。元明清時期較為罕見。民間仿造的阿育王塔,多為銅質,尚有鐵、銀阿育王塔和阿育王塔磚雕,但數量極少。從分布地點看,五代時期民間造阿育王塔均分布在吳越國境內。宋代地域上有所拓展,但始終沒有越過長江,最北為沿江的江蘇南京,最西為安徽青陽,出土地點仍以五代吳越國故境為多。民間造阿育王塔實物,目前所見最早為黃巖靈石寺塔天宮出土的銅阿育王塔須彌座,五代及以後,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一些佛寺內築有不可移動的大石塔或塔幢。此外,阿育王塔圖像還見於杭州南宋時期的摩崖龕像,同時期南京秦氏墓園內佛寺建築構件上亦有發現。

相關焦點

  • 雷峰塔底下究竟有什麼?白娘子?大蜈蚣?跟著專家去塔底看看便知
    之所以會有後來的名字,取決於這座塔的地理位置。西湖一直以來都有負盛名,在它的南岸有一座雷峰。當時的皇妃塔就建造在這座山峰之上。時間長了人們早已忘記了這座塔最初的名字,而習慣性地叫它雷峰塔。可是這座塔的命運卻非常的波折,北宋這個朝代還沒有結束。這座雷峰塔卻在連年的戰亂當中,已經損壞的辨別不出最初的模樣。
  • 《最強蝸牛》七寶阿育王塔怎麼樣 《最強蝸牛》七寶阿育王塔強度分析
    最強蝸牛遊戲中,最近推出了一個神器,就是七寶阿育王塔,那麼這個七寶阿育王塔究竟如何呢。性價比高不高呢,七寶阿育王塔值得抽嗎?七寶阿育王塔強勢來襲,坊間傳聞是一個非常牛掰的鑲嵌型神器!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七寶阿育王塔強度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雷鋒古塔千年地宮的秘密
    ……在雷峰塔地宮的舍利函中沉睡了1000多年的珍貴文物,終於在世人面前揭開了它的神秘的面紗。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的專家2003年8月26日上午宣布,雷鋒塔地宮舍利函內的文物已全部安全 取出。舍利函的開啟工作是從8月25日晚上19時整開始的。
  • 中華名塔27:代州名城擺喇嘛,阿育王塔聚精華
    代州是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內尚有邊境樓、代州文廟、阿育王塔等古建築三大件,阿育王塔與邊境樓挺拔高聳,並稱代州雙雄。阿育王塔俗稱白塔,與邊境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蒙古南下攻金時,州人舉火焚燒,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至今。代州阿育王塔現位於代縣人民政府院內,原為圓果寺中建築,又稱圓果寺塔,寺已毀,塔獨存。阿育王塔為圓錐形,通高40米。臺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塔建於臺基中央。
  • 即使大雪紛飛,還有許多藏民在轉阿育王塔
    從尕丁寺回到囊謙後便開始走囊謙西線拜訪了坐落於縣城西側的阿育王塔即使大雪紛飛,還有許多藏民在轉阿育王塔車輛開出囊謙縣城後有一個巴麥寺,好像是李連杰出資修建的寺院李連杰的師傅就在此寺院修行但由於時間匆忙我們沒有停留
  • 千年雷峰塔下究竟壓著什麼?沒有白素貞,而壓著一隻「蜈蚣」
    後來法海水漫金山,把白素貞壓在了雷峰塔下,這就是歷史上很有名的白娘子傳奇。但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我們就不知道了,那麼雷峰塔下真的壓著白娘子嗎?如果不是的話那千年雷峰塔下究竟壓著什麼呢?其實雷峰塔最早是由吳越國王為自己的皇妃修建的,因為這座塔位於山峰的最頂端,後來才被改名成為雷峰塔。雷峰塔在杭州屹立千餘年,為什麼這座塔能夠屹立千年而不倒呢,這裡面到底有怎樣的玄機。其實在後來雷峰塔經歷了很多摧殘,被水淹過,被火燒過,但雷峰塔一直頑強地屹立在杭州西湖。
  • 南京這座塔曾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如今遺址上建新塔成當地風景線
    這裡是中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遺址,遺址公園中保護性展示了大報恩寺遺址中的千年地宮和珍貴畫廊,以及從地宮中出土的石函、鐵函、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等世界級國寶。遊客在進入該遺址公園之前需要過安檢,打火機和火柴嚴禁帶入。長幹佛脈,長幹裡古稱「佛陀裡」。
  • 法門寺及其地宮寶藏:唐代七個皇帝曾恭請佛指
    據史籍記載,西魏天成元年(公元五五五年)拓跋育在此地開啟阿育王寺塔,供養佛祖真身舍利,據今日的研究,此真身舍利是一節中指骨,也就是今次由香港佛教聯合會迎請的「佛指舍利」。阿育王寺就是如今的法門寺,寺的名稱在歷史上有多次變易,第一次稱為法門寺是在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由唐高祖親自下敕命名。
  • 盛世佛光——汶上寶相寺塔地宮出土佛教文物展
    2014年,適逢汶上縣寶相寺塔地宮佛教文物出土二十周年,山東博物館和汶上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汶上縣寶相寺塔地宮出土佛教文物展」。此次展出的展品包括佛牙、舍利、金棺銀槨、跪捧真身菩薩等29件珍貴佛教文物,是寶相寺塔地宮出土佛教文物最大規模的第一次外展,是對悠久燦爛的佛教文化藝術的一次特別展示,讓觀眾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佛教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 古文物史:打開地宮「芝麻之門」——法門寺
    1987年4月,法門寺原塔基中心發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古塔地宮,它曾使整個大唐帝國為之瘋狂,那麼,這座千年古寺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呢?為何取名「法門寺」法門寺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渭北黃土高原扶風縣城北十公裡的法門鎮。如果將現在的法門寺和別的寺院相比,它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在唐代,法門寺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但是該寺為何叫做「法門寺」?
  • 雷峰塔考古發掘,專家笑稱:沒有白蛇,只有白色蜈蚣
    雷峰塔終於倒塌了。從此「雷鋒夕照」的場景成為歷史。當時,雷峰塔的磚有「闢邪」、「宜男」等特殊功效,在杭州廣為流傳。事實上,早在倒塌之前,就有無數人前來偷磚。現在雷峰塔倒塌了,人們很快將塔磚洗劫一空,只剩下塔基。自從雷峰塔倒塌以來,無數人都希望重建這座著名的寶塔。不幸的是,當時軍閥混戰以及隨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使雷峰塔的重建成為一個美麗的幻想。
  • 阿育王施捨給佛陀一把沙子,就成了印度最偉大的王
    阿育王在古印度被視為最偉大的皇帝,他的孔雀王朝所統治的區域,幾乎囊括了整個的印度次大陸,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王。阿育王當時實行的治國方針,基本是遵從於佛教的精神,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我國著名的阿育王寺也與他有關。
  • 當年雷峰塔倒塌,專家挖出裝有蜈蚣的盒子,還是活的,這是真的嗎
    雷峰塔因為白娘子的傳說而在國內非常出名,這座佛塔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是當時的吳越國王錢俶修建的,最初為了紀念自己的皇妃,也取名叫做皇妃塔,後來由於這座塔處在雷峰上,才有了這個名稱。
  • 陝西一處地宮,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失傳千年的瓷器重現!
    陝西的歷史文物多得叫人開眼界,今天給大家介紹一處神秘的佛寺地宮。它的發現,刷新了人們對盛唐的認知。它是世界上至今為止所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藏著的曠世奇珍十分罕見,人們說地宮門一打開,便是半個盛唐——它就是陝西的法門寺地宮。
  • 臨清塔地宮之謎,至今未解……
    其中一幅浸透濃鬱東方韻味的《臨清州塔》水彩畫,深深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臨清州塔》是畫師威廉·亞歷山大隨英國使華團隊1793年第一次來中國時,在臨清運河塔灣碼頭實地寫生之作。 無獨有偶。一幅以臨清塔灣為場景的水彩畫《臨清塔下踢毽球》再度風靡英倫三島,作者是英國著名建築師兼畫家託馬斯·阿羅姆。
  • 阿育王像怎麼從印度來到成都?揭秘成博明星展品
    在展覽落幕之際,成都博物館舉行了「映世菩提」特展配套的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崇峰針對成都出土阿育王像做了討論。阿育王像是本次「映世菩提」特展的明星展品,也是成都所藏的重點展品之一。成都出土阿育王像的淵源和傳播路線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李崇峰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論證了阿育王像的粉本或模型,應從天竺中轉建康後傳入益州的觀點。
  • 大雁塔高度似20層樓 堪稱千年前唐朝"摩天"樓(圖)
    雙塔一高一矮,一大一小,歷經1300年的風霜,依然在古城西安傲然屹立,見證了歷史滄桑、今昔巨變……  大雁塔和小雁塔,雙塔一高一矮,一大一小,歷經1300年的風霜,依然在古城西安傲然屹立。這兩座佛塔均始建於唐代,分別身處唐代皇家寺院慈恩寺和薦福寺內,二者名稱相近、造型相似、相距僅3公裡,既佐證著長安城的曾經,也見證著西安市新時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