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舉著棉花糖。新華社記者宋瑞攝
新華社天津2月18日電(記者宋瑞)元宵節將至,張燈結彩的天津古文化街廣場上,擁有60餘年「甜蜜手藝」的張福海一大早便在攤位前忙得不亦樂乎。
架子上的糖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你要什麼我能畫什麼,就連最近最火的『小豬佩奇』我也不在話下。」張福海說。
69歲的張福海是天津市紅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張氏糖藝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人。他輕輕攪動幾下用冰糖和蜂蜜配製成的糖液,一絲絲泛著熱氣的糖稀香氣從小鍋中幽幽探出,吸引了很多顧客駐足觀看。
張福海抄起傢伙,便開始現場演示「豬」的畫法。只見他以勺為「筆」,以熬得金黃的糖液為「墨」,手腕靈活轉動,隨著糖液縷縷灑下,十幾秒後,「豬」的輪廓便呈現出來。
張福海在畫糖畫。新華社記者宋瑞攝
「糖畫講究『行、抖、頓、收、放』,第一步便是用『行』的技巧勾勒輪廓,一筆成形。」張福海說,豬身裝飾的線條和波紋要通過手腕抖動來描繪,以距石板不同的高低距離,控制波紋大小。
走「勺」至轉折點,如畫到耳朵、四肢、裝飾花瓣時,要稍許停頓,轉換「勺」向。畫完後,勺柄一抖,絲斷,做到收放自如。待糖畫冷卻凝固後,粘上竹籤,用鏟子從石板上刮下,便大功告成。
「今年是豬年,肥豬又寓意著進寶添福,元宵節肯定賣得特別火。」張福海說。
小攤對面十幾米是張福海的弟弟張福泉的攤位。同樣以糖為主角,張福泉的「吹糖人」手藝則是另外一番精彩。
張福泉在攪拌糖稀。新華社記者宋瑞攝
62歲的張福泉揪下一小團熱騰騰的暗金色糖塊揉搓幾下,用大拇指頂出一個像窩窩頭一般的小鼓包,把口封上後,迅速拉出了十幾釐米長的細管。「這步叫『做胎』,接下來就是吹氣。」
張福泉一邊吹著氣,一邊揪出兩個耳朵、捏出豬鼻、拉出四肢,再用食用著色劑點綴眼睛。最後在竹籤上裹上一點熱騰騰的糖堆兒,插入小豬肚子裡,十幾秒鐘,一個晶瑩剔透、活靈活現的小肥豬便映入眼帘。
「小孩兒買『糖人兒』圖個好奇,老年人則圖個懷舊,喚起他們的兒時記憶。」張福泉說。
張福泉還增加了與顧客的互動,讓顧客親自「吹糖人」。「這種方式能增加客戶體驗度,更衛生,也更受大伙兒歡迎。」
天津本地人李先生帶著一家六口在廣場駐足自拍,一團似雲朵般的棉花糖和一個「招財進寶」的小肥豬糖畫成了拍攝道具。
「我小時候逛廟會,見著這個就走不動道兒,現在給閨女和兒子一人買了一個,兩人甭提多開心了。我自己也嘗了幾口,找到了童年的感覺。」李先生說。
顧客親自「吹糖人」。新華社記者宋瑞攝
張福海兄弟倆說:「每年元宵節都是我們弘揚傳統民俗技藝的最佳節日。現場製作糖畫、糖人的過程中,向遊客們普及更多民俗手藝知識是我們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使命。」
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管理委員會主任冉然說,自2016年以來,天津市古文化街年客流量均超過千萬人次,今年元宵節前後客流將突破五十萬人次。
元宵節期間,「棉花糖、捏麵人、吹糖人」及慶元宵踩街活動在天津南開、西青等區輪番上演,各種傳統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種種甜蜜味道匯聚在天津的大街小巷中,引得多地遊客探尋、購買,讓津門元宵節的氛圍濃濃地裹挾在甜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