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後主劉禪,因為三國演義中說他整天只會玩樂,親近奸臣,甚至是有點弱智。縱使有諸葛亮這樣的名臣輔佐也無濟於事。從此人們便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一些不求上進,成不了氣候的人。
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為,蜀國被滅後,劉禪到了洛陽參加魏國的慶功宴。期間司馬昭命人表演蜀國的歌舞,其他蜀國大臣看著節目都很悲傷,唯有劉禪看的津津有味,毫無悲傷的樣子。司馬昭就問劉禪:「你思念蜀國嗎?」劉禪說「我在這裡過得很愉快,不思念蜀國。」
這件事被廣泛的拿來作為劉禪很愚笨的證明。但是近代又有不少人為劉禪鳴冤叫屈,表示在那種情況下,劉禪的反應恰恰是最有心機的,通過裝瘋賣傻來換得自己善終。所以阿鬥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小編認為,阿鬥絕對不傻,證據有4條。
1、曾一句話巧妙收買夏侯霸
在大將軍曹爽死後,夏侯霸懼怕司馬懿父子的迫害,拖家帶口的來投奔蜀國,劉禪親自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動,但是夏侯霸心裡還是有一個結沒有打開,因為他的父親夏侯淵死於蜀國的黃忠手裡。劉禪看出了夏侯霸的心思,指著自己的兒子對他真誠地說「你父親並非死於我的父輩, 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的外甥,咱們是一家人啊."
原來劉禪的妻子是張飛的女兒,而張飛的妻子又是夏侯淵的堂妹,劉禪這麼一句話,直接收買了夏侯霸的心,讓他死心塌地的跟著自己。所以劉禪都能想到這個地步,不能說不機靈吧。
2、諸葛亮親口向別人誇過劉禪聰明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經對射援稱讚劉禪,後來劉備知道了這件事,非常高興,表示諸葛亮都能誇劉禪雄韜偉略,我還擔憂什麼呢?此外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以諸葛亮的人品及地位,是不會因為討好劉備說這些話的。
3、和睦的君臣關係
劉禪是所有帝王中與託孤輔政大臣關係處理的最好的,劉禪雖為帝王,但諸葛亮的權利其實也已經到了隻手遮天的地步,而劉禪卻從未懷疑過諸葛亮,劉禪雖然知道北伐無望,但是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是不顧群臣意見,全力支持諸葛亮。
哪怕死了很多人,浪費了很多糧食,也從未表現出不滿。要知道歷史上因帝王猜忌而死的名臣數不勝數,可見其胸襟。後來有個叫李邈的大臣嫉妒諸葛亮,在諸葛亮死後上書抨擊他,劉禪聽了立馬「下獄,誅之」。
4、諸葛亮死後依舊統治蜀國29年
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北伐,並且推行了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取消丞相一職,而由二人分擔,互相牽制,有效避免了君權不振的情況,能做到這個地步肯定不是傻子能幹出來的。劉禪後期雖然寵信宦官,但仍牢牢掌握大權,受到朝臣支持和百姓愛戴,積蓄國力,使蜀國堅持了和平的29年。
至於有人說魏國鄧艾從陰平進攻成都的時候,劉禪毫無骨氣,不反抗直接投降,可能是因為劉禪早就早就這是大勢所趨,復漢無望。不想再讓自己的百姓無辜慘死,也許這是他早就深思熟慮的選擇。說到底,劉禪其實就是個無法阻擋歷史潮流的普通人,即便不聰明但也絕對不傻,如果把魏國天資聰慧的曹叡替掉他,恐怕也無力回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