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
作者:簡子
感謝你回來,明叔(潤生)的故事,還在繼續。
1.打麻雀
上世紀1955年,成立了初級農業合作社。
那時候的耕種,還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一套,水稻小麥玉米產量極低。養豬少,夥食無油水,人們普遍都飯量大。
那時幾乎沒有像樣的水利設施,天幹水旱全憑老天爺。
遇上風調雨順勉強能填飽肚子,遇上老天爺發威,糧食大大減產,多少人家都鬧饑荒。
1957年,潤生十來歲了。
他聽大人們說,麻雀太多與人爭食,要想糧食夠吃,必須打死麻雀。於是,聲勢浩大的「打麻雀」運動開始了。
一個秋天的早晨,潤生獨自去趕東溪場。他在太平橋外婆家吃了午飯,下午又去鎮紫鄉柴壩村去看姑姑。
姑姑一家四口都熱情好客,見小潤生這個「娘屋人」去了,趕忙燒火做飯,還特別切一塊肥肥的豬肉煮來招待他。
潤生住了一晚,次日又被姑姑留了一天。潤生住不慣,第三天堅決要走。
姑姑兩手一攤,有些為難:「潤生,今天你更走不成了!合作社開會說了,全國人民要在這三天消滅麻雀,白天不許煮飯,你回去也沒得飯吃。等打完麻雀,我就不留你了。」
潤生沒法,只得住下,心想打麻雀應該挺有意思的吧?
當天上午,合作社的人們聚集在姑姑家旁邊的石板灘。
社長一聲令下,社員們揮著砍刀,撲向竹林,砍斷一根根小碗粗的楠竹,剃掉枝丫,鋸成幾節,做成一支支噼啪作響的響器,然後分頭行動打麻雀。
麻雀從半空飛過,人們搖動響器,嘴裡同時吶喊驚嚇麻雀,驚慌失措的麻雀片刻不敢停留,只能一直飛一直飛。
而在沒人的旮旯,人們會撒下一些有毒的秕谷引誘麻雀,麻雀吃了就會毒發身亡。
潤生聽說到處都一樣,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出動,「麻子打哈欠……全盤總動員」哪。
那幾天,周圍幾十裡遠近,吆喝吶喊聲,噼噼啪啪竹筒聲,偶爾夾雜火藥槍聲,聲聲震天動地,田間地頭遙相呼應,此起彼伏。
不明就裡的人,一定會以為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戰爭吧?
潤生從未見過如此陣仗:稀奇,緊張,刺激!
每每有麻雀從上空飛過,潤生也跟著大人扯著嗓子拼命吆喝。
又過了一天,潤生特別想回分水老家看看家裡人是不是也在打麻雀。
姑姑拗不過他,只得允許了。姑爹把潤生背過河,送了一程才返回去。
潤生回家一看,果然有驚喜。
老家的合作社打麻雀,更是「刷子無毛板眼多」,不但白天打,晚上也變著花樣折騰。
可憐的麻雀們,那幾天的遭遇比過街老鼠們還要悽慘。
麻雀們不但找不到吃的,還找不到歇腳的地兒。
潤生看到有的麻雀飛著飛著就一頭栽下來,被大家生擒活捉。他們截了麻雀爪子去報功,把肉留下煮了吃。
不光是麻雀,連斑鳩、喜鵲、烏鴉、野雞甚至夜晚的貓頭鷹們也難逃厄運。
人們瘋狂起來根本停不下來,簡直「慘絕鳥寰」。
夜深人靜,興奮的人們還會打著手電筒,鑽進樹林竹林或荊棘叢中,尋找狡猾的漏網之鳥,給它們致命一擊讓其斷子絕孫。
那回的打麻雀運動已過了六十餘年,現在想來,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當時的生產力確實低下,人們吃不飽肚子,饑荒得厲害,又不敢埋怨。大家找不到原因,無奈只能怪罪麻雀。
2.充飢
好多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樹皮草根、野菜麻頭根、樹葉煮米糠、棕包穀、芭蕉杆、芭蕉頭……都成了吃食。
潤生家有一窩很大的芭蕉,那年天幹厲害,死了一半。同社有家人央求伯母,想挖一點去充飢。
伯母看著他家可憐,同意他挖了兩棵。那家人卻接二連三又來挖了幾回。
同樣都是鬧饑荒的人家,伯母看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有點過分,就不幹了。
伯母把餘下的芭蕉頭全部挖起來,洗得乾乾淨淨,切成片片,放入大缸裡,用清水泡著。
做飯時,伯母撈起一些,放鍋裡煮熟了,放點鹽巴當菜吃。
潤生嘗一口,皺著眉頭。
伯母見了:「是不好吃,你不吃就算了。但你出去不要跟人家說不好吃!」
潤生看著伯母,眨著眼睛,他不明白。
伯母開導他:「你要是跟人家說芭蕉頭不好吃,人家會以為我們家有很多糧食,影響多不好。不能說,記住了?」
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時的一日三餐,家家都是勉強湊合,真是難為了主婦們。
實在短糧時,到遠處親戚家借一點,有時外地的親戚會送來一升半升的,對付著也能過下去。
3.餓飯
1958年,成立了「高級合作社」。可是,究竟「高級」在哪兒,潤生是弄不明白的。
好像是1953年土改,到1954年的農業互助組,農民生產積極性十分高漲,那是大唱《薅秧歌》的時候。
1955年成立初級合作社,有的人想不通,不想加入。
後來,人們響應號召,樂意不樂意都全部加入高級合作社。
起初,人們還是熱情洋溢的。上坡下地,幾十人一起,男女老幼,熱鬧非凡。你一鋤,我一鋤,一幹一大片。
合作社經常在下大莊開會。下大莊原是地主家的祠堂,雕梁畫棟漂亮之極。解放後,這裡經常鬥地主、逢年過節扭秧歌、唱大戲,盛極一時。
到了三年困難時期,潤生大了幾歲,也實實在在感受到餓肚子的滋味兒……
(未完待續)
圖:簡氏剪紙(喇叭花)
備註~
本故事來自明叔的回憶錄《平凡人生》。明叔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當過兵,扛過槍,一生做了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兒。
後續故事,且聽簡子細細道來,歡迎你閱讀留言。
感恩遇見!
作者簡介:簡子(原名簡映竹,簡貴蓮)生於綦江區高青九龍峽,綦江區非遺「簡氏剪紙」傳承人,綦江區老字號「簡子布藝」創始人,一個愛剪紙、愛布藝、愛古琴,愛講故事的山裡人。
《僰俗》徵稿啟示:
歡迎眾親踴躍投稿。字數300--500字,地區不限,題材:詩詞、散文、記敘、小說和視頻等;內容:美食、美景、人文、地理、民間故事和技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