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商場「滿××返××」的促銷活動,一邊是黃牛黨的買券賣券,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促銷,消費者往往被搞得暈頭轉向。
每逢年節,商家都會上演打折、返券、多倍積分等促銷活動,但在這場「優惠盛宴」中,商場、消費者和「黃牛」誰又能算過誰呢?昨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A、商場:「滿300返150」花樣繁多
「現在××商場開展滿300返150的活動,相當於打5折,聽說人可多了!」上周六,王小姐加入了一家商場的搶購潮,可逛了一圈後,卻發現想把返券消費出去,不僅要邊看邊算,消耗大量時間不說,而且最後算下來商場的促銷根本不是5折,而是7折多。
上周日,記者走訪了中街、太原街的多家商場。雖說11月份沒有傳統節日,但炒過「光棍節」後,商家又紛紛迎來了「店慶日」,「直接打折、立減、返券」成為常見的三種促銷手段。
某商場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直接打5折,顧客只需花150元就能買到300元的商品;如果滿300元減150元,消費者買300元的商品也只需花折扣價150元;但你想想,如果滿300元返券150元,消費者就必須要花原價300元,才能買想要的商品,之後還會因150元的消費券循環購物。這不僅延長了購物時間,還能帶動平時賣不動的小件商品銷售。而且,顧客往往會為了花掉購物券而在嘈雜的環境中較輕率地做出決定,商場的營業額會迅速提升。」
記者觀察到,「湊數」消費很常見,很多顧客都會購買二三十元的襪子,他們表示,要不是為了湊夠300元(或整數倍)是不會買這麼貴襪子的。可見,商場「返券」功效強大。
B、黃牛:看似「雙贏」實藏隱患
其實,在「滿××送××」的活動中,無論消費者怎麼精打細算,都會有人為了花掉代金券而購買不需要的商品,也有人想買東西卻沒有足夠代金券,於是「黃牛」順應而生。他們低價買進消費券,再高價售出給需要的人,賺取中間利潤。
楊女士在購物中就遇到了一位「黃牛」,當她為5600元的皮夾克排隊付款時,一位女士湊上來,手裡握著一個計算器,低聲說:「你返幾張券?要不我給你打個6.8折吧。」正愁抵價券用不出去的楊女士聽說能打折,就跟「黃牛」做了交易。「黃牛」先替她交全款5600元,然後拿到18張抵價券,楊女士再給她3808元現金。但前提是要把發票給「黃牛」。
在這過程中,楊女士與她聊到倒券的收入,她表示:我把你的券低價賣給需要的人賺個差價,一天能賺二三百。上有活動、下有倒騰嘛!
其實,這種看似「雙贏」的消費,其實暗藏隱患。省消協的有關人士提示,通常這類非正常渠道購物,遇到退換商品時,都會很麻煩。對於商場來說,如何避免「黃牛」也成了它們面臨的難題。
C、算帳:看似5折實則最多6.7折
當消費者趨之若鶩促銷活動時,有沒有冷靜的計算過返券到底能打幾折?記者看到,有網友在論壇公布議價公式,「買m元返n元」理想的折扣價就是m/(m+n)的得數。按此公式計算,「滿300送150」約等於6.67。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第一感覺「打五折」實則只有「六七折」。
但一般來說,商品標價又似乎有潛規則,標價整數的很少,大多是以9結尾,這就在於用「只差1元或幾元」的辦法,把消費者「截」在贈送門外,想獲贈券就要湊足整數,從而循環購物。而與「黃牛」的成交價,一般為這個數值再加0.01至0.03的折扣,但他們往往為了穩定利潤,抬高折扣。
由此可見,商場五花八門看似划算的「優惠」背後,隱藏著眾多「美麗陷阱」。
在此,本報提醒消費者,臨近年底,商場打折活動競相亮相,消費者須理性面對,不要輕信「優惠」,貨比三家。在了解禮券使用細則後,應在找到全部要買的東西後,再確定最划算的購買順序,切勿看到一件買一件。
記者 呂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