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尾鰱鱅魚吃掉658萬噸藍藻太湖 以漁控藻實現雙贏

2021-01-16 鳳凰江蘇

一條條鰱魚、鱅魚被放流進太湖,這些魚苗可是吃藍藻的大力神, 水中清道夫「食藻魚」。截至目前,太湖以漁控藻項目放流鰱鱅魚苗近5億尾,吃掉湖中658萬噸藍藻。

為保護太湖生態,通過「以漁控藻」,改善水質、修復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2013年起,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太湖鰱鱅魚控藻項目在無錫竺山湖試點,在不投餌的情況下,60平方米的網箱產出450-700公斤鰱鱅魚一齡苗種。2014年至今連續實施太湖「以漁控藻」項目,大規模放流鰱鱅魚苗近5億尾,項目水域直接向太湖水域放流14930.39噸鰱鱅魚苗,直接固氮430.45噸、直接固磷99.39噸和直接固碳1772.49噸,消耗藻類658萬噸,取得良好生態效益。「以漁控藻」還帶來經濟效益,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放流測試結果顯示,魚苗投放太湖後,經10個月生長周期,平均增重超20倍,投入產出比達1:10,太湖9月開捕後,這些氮、磷、碳均以漁獲物的形式輸出水體。項目放流魚苗到開捕時可長成8萬噸成魚,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8.23億元。

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林坤介紹說,鰱鱅等「控藻魚」以藻類和浮遊生物為食,大規模放流鰱鱅魚,可利用鰱鱅魚的攝食控制藍藻密度,抑制藍藻暴發,實現以漁護水、以漁養水、以漁治水,讓太湖湖水自我修復。

無錫太湖梅梁湖、竺山湖和烏龜山為藍藻多發易發水域,「以漁控藻」項目設有3萬畝圍欄和2000隻網箱,每年5月、6月,鰱鱅等濾食性魚苗及草、鯉、鯿、鯝、蚌等魚苗、貝類被放入網箱,到12月底太湖封湖禁漁,將網箱中鰱鱅魚放入太湖。在浮遊動植物中,鰱鱅最喜歡吃藻類。一條花白鰱,長0.5公斤肉,要吃掉17公斤藍藻。到9月開捕時,生長16個月的鰱鱅魚,平均長到1.5公斤。從放養到捕撈,一條鰱鱅魚能吃掉50公斤藍藻。

監測數據表明,無錫太湖梅梁湖、竺山湖和烏龜山3個抑藻區內浮遊植物密度平均下降42.67%,浮遊植物生物量平均下降38.79%,抑藻區內實施以漁控藻,可降低水體浮遊動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改善浮遊動物群落結構。

相關焦點

  • 5億尾鰱鱅魚吃掉太湖658萬噸藍藻 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一條條鰱魚、鱅魚被放流進太湖,這些魚苗可是吃藍藻的大力神, 水中清道夫「食藻魚」。截至目前,太湖以漁控藻項目放流鰱鱅魚苗近5億尾,吃掉湖中658萬噸藍藻。2014年至今連續實施太湖「以漁控藻」項目,大規模放流鰱鱅魚苗近5億尾,項目水域直接向太湖水域放流14930.39噸鰱鱅魚苗,直接固氮430.45噸、直接固磷99.39噸和直接固碳1772.49噸,消耗藻類658萬噸,取得良好生態效益。
  • 太湖魚類抑藻生態放流啟動 3000噸魚吃掉15萬噸藍藻
    原標題:太湖魚類抑藻生態放流啟動 3000噸魚吃掉15萬噸藍藻   我省太湖魚類抑藻生態放流項目11日在無錫通過驗收,同時,江蘇太湖控藻生態放流全面啟動。經過一年的試驗實施,太湖魚類抑藻生態放流充分發揮了生態、淨水、碳匯等功能,試驗區太湖水質改善明顯。
  • 40萬尾「食藻魚」遊進巢湖 吃藍藻淨水質
    40萬尾「食藻魚」遊進巢湖 吃藍藻淨水質 news.wehefei.com  2013-03-19 23:53:44  來源:合肥網  評論:  已有:人瀏覽 核心提示:安徽商報 合肥網訊 它們現在個頭不大、肉質不肥,它們當中鰱魚是主力軍,它們每增長一斤可吃掉40~50公斤藍藻,它們號稱藍藻剋星。
  • 昆明今年將放100萬尾鰱鱅魚進滇池吃藍藻
    10月27日從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漁業行政執法處獲悉,從今天起到今年12月,將向滇池投放3-5寸大小的鰱鱅魚魚種40噸,共計100萬尾,以吞食藍藻
  • 太湖鰱鱅烏子培育夏花成功 100噸成魚可吃藍藻5000噸
    太湖大水面鰱鱅烏子培育夏花試驗現場日前測產,鰱鱅烏子經過1個多月的生長發育,成功培育出夏花。5月至8月期間,3釐米左右的小魚稱「夏花」,此次培育的夏花位於太湖竺山灣,這裡屬太湖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的湖區,一旦外部水文、氣象條件具備,不斷積累的氮、磷等營養鹽就可能引起藍藻暴發。太湖漁管辦在竺山灣設置了兩個21畝的大型圍隔, 6月在圍隔中投放鰱鱅烏子,利用竺山灣水體中藻類等豐富的天然餌料資源,對鰱鱅烏子進行大水面高密度培養。
  • 宜興、武進攜手共繪滆湖生態藍圖160萬尾鰱魚勇擔以漁淨水重任
    十二月在官林鎮豐義村,由省滆湖漁管辦組織開展的冬季增殖放流活動拉開帷幕。承載著宜興、武進兩地人民綠色生態情懷的160萬尾鰱魚苗,緩緩遊入滆湖,擔負起潔淨湖水的重任。當天下午2點,在豐義村湖豐漁港,滿載著鰱魚冬片魚種的大卡車緩緩停到岸邊,由滆湖兩岸漁政監督人員、退捕漁民代表和志願者等組成的放流員們,立即就用網兜輕輕抄起活蹦亂跳的魚苗。
  • 逾2000萬尾「食藻魚」將遊入太湖食藍藻
    東方網2月22日消息:為尋求太湖生態保護、生物治水的新途徑,太湖放魚節22日率先在沿湖的浙江省湖州市啟動。到25日,沿湖城市的政府部門與市民向太湖投入花白鰱等各類魚苗將超過2000萬尾。   面積2400多平方公裡的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約400公裡的沿岸線養育了1700萬民眾,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
  • 羅平持續深化萬峰湖整治:放流鰱、鱅魚魚苗近20萬尾
    1月8日,羅平縣魯布革鄉組織黨政班子、幹部職工、漁民、學生、教師代表,共計60餘人,在萬峰湖邊乃格碼頭進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鰱、鱅魚魚苗近20萬尾。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對萬峰湖環境及湖水整治意義深遠。放流的鰱、鱅魚均為濾食性魚類,鰱魚主要以浮遊生物中動物為食,如輪蟲等。
  • 變廢為寶 太湖藍藻又有新用途 藻泥幹化後成為發電燃料
    「人見人煩」的藍藻處置又有新招數,繼2015年製成藻粉作為生物塑料原料出口後,無錫今年首次又將藍藻實行幹化後焚燒發電。昨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以來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穩中向好,實現連續12年安全度夏。自6月底啟動的藍藻焚燒發電工程,已「消化」藻泥2萬噸,在省內探索出又一條藍藻無害化處置新路。
  • 八年打撈藍藻近700萬噸 水草報喜:太湖水質變好
    今年是太湖治水第八年,也是太湖治理國家總體方案和省實施方案確定的中期目標實現之年。5月末,記者來到常州、無錫等地,跟進採訪太湖治理情況。竺山湖首現大面積水草「竺山湖今年首次出現了大面積水草,這是太湖水質變好的一個信號。」
  • 氧化藍藻處理系統:吃進的是藍藻 吐出的是清水
    據統計,一畝水面能生長植物超過50噸,長成後,每畝植物處理成本約400元。整個太湖水面約360萬畝,即使是小部分水面採用生物浮床法來治理,後期處理費用也是非常高昂,難以承受。因此,無法大面積推廣。人工打撈法形成二次汙染人工打撈法一般是先連水帶藍藻地撈出,再運輸到岸邊進行藻水分離。
  • 資源保護增殖放流,54萬尾魚苗「入住」珊溪水庫
    溫州網訊  1月7日,珊溪水庫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投放鰱鱅魚、翹嘴魚、鱖魚等魚苗約54萬尾,以期實現水庫內水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目的,活動將持續3天。增殖放流,以漁保水,既能維護水質,也能豐富生物多樣性,是一種重要的生態手段。正值寒潮來襲,天寒地凍,但增殖放流的魚苗在容器裡卻活蹦亂跳,似乎迫不及待的想要住進新家。「放生也是一門科學,不能隨意放生。」市公用集團珊溪水源保護分公司工作人員葉堅堅說,「我們是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指導下,選擇了這些魚類。」
  • 54萬尾魚苗 「入住」珊溪水庫
    1月7日,珊溪水庫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投放鰱鱅魚、翹嘴魚、鱖魚等魚苗約54萬尾,以期實現水庫內水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目的,活動將持續3天。珊溪水庫是我市最大的飲用水水源地,有溫州「大水缸」之稱,保護水源也成了重中之重。
  • 專家稱藍藻滋生在一定程度上可控 投放相應魚類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程師魏卓介紹,如果採用化學物質控制的方法,治理有藍藻滋生的湖水,會對水環境造成汙染。但用「生物控制法」,投放牧食浮遊生物的魚類以遏制藻類滋生,已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武漢的東湖在上世紀70年代至1984年間藍藻頻發,每年夏季都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 我國學者發明放養鰱鱅控制湖泊藍藻水華——關注東湖養魚專題之三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謝平博士牽頭研究發明的用鰱鱅控制湖泊藍藻水華的「生物操縱法」,成功地揭開了東湖藍藻水華17年消失之謎,為解決湖泊藍藻水華生長這一世界性
  • 藍藻無害化處置瓶頸被打破 藻泥幹化處理後可焚燒發電
    「人見人厭」的藍藻有了新去處,困擾無錫市多年的藻泥無害化處置瓶頸被打破。昨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穩中向好,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Ⅲ類。與往年藻泥處置不同的是,無錫市首次幹化焚燒處理藻泥2萬噸,在省內率先探索出了一條藻泥無害化處置的新路子。
  • 太湖藍藻及水草處置全面啟動 從一刀切變割半茬
    氣溫漸高,太湖水域湖泛巡查、藻情監測、藍藻及水草打撈等工作全面啟動。記者16日從無錫市藍藻辦獲悉,今年,無錫新添2條藻水運輸船和15條自動化水草打撈船,水草、藍藻打撈處置能力大大增強。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在位於無錫梅梁湖畔的閭江口,20多名藍藻打撈隊隊員緊張而有序地進行打撈作業。
  • 放蟲吃藻有多少吃多少 太湖滇池有救了
    你相信嗎,一群1公斤重的蟲子,一天可以吃掉布滿10噸水中的藻類,3天之後,這些蟲子就會繁育成10公斤的群體。
  • 治太10年,為何藍藻仍「瘋長」
    船行太湖,在不少湖灣區,可以看到綠油油的藍藻在水中漂浮。調查顯示,今年4月以來,太湖發生藍藻水華20多次,藻密度、聚集面積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個別時段的部分湖區藍藻聚集情況較為嚴重。究竟什麼原因造成今年藍藻大面積聚集?
  • 太湖流域水環境明顯改善「 還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雖然當前太湖治理已經取得喜人的成績,但有關水利專家告訴記者,目前距離「還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太湖總磷濃度高、藍藻水華多發頻發兩個方面。近年來太湖總磷指標始終較高,2019年太湖總磷指標較2007年升高17.6%且呈波動上升趨勢。總體來看,太湖營養過剩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太湖已經形成藻型生境,只要氣溫、光照風力等外部條件具備,太湖就可能大面積暴發藍藻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