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 太湖藍藻又有新用途 藻泥幹化後成為發電燃料

2021-01-13 中國江蘇網

「人見人煩」的藍藻處置又有新招數,繼2015年製成藻粉作為生物塑料原料出口後,無錫今年首次又將藍藻實行幹化後焚燒發電。昨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以來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穩中向好,實現連續12年安全度夏。自6月底啟動的藍藻焚燒發電工程,已「消化」藻泥2萬噸,在省內探索出又一條藍藻無害化處置新路。

無錫的藍藻打撈量佔太湖藍藻打撈總量的90%以上。藻泥的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是藍藻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關鍵,也是藍藻打撈的最終出口。如何破解藍藻無害化利用這一瓶頸?業內人士介紹,治太12年來,無錫從未放棄對藍藻無害化處置的探索與實踐。今年新上馬的治太重點工程——無錫藍藻藻泥處理工程項目就是新的突破:藍藻打撈——藻水分離——全封閉運輸——藻泥幹化——焚燒發電。

據了解,該項目投資4億多元,每天幹化焚燒處理藻泥1000噸,自今年6月底試運行以來已累計處置藻泥近1.7萬噸,其中最大日處置量達到570噸。7月,宜興市也新建了一條日處理量230噸的藻泥幹化生產線,一年可生產3萬噸的幹化藻泥,目前已累計幹化焚燒處置藻泥2000多噸。「總計2萬噸的藻泥被幹化焚燒無害化處置,為今年太湖安全度夏助了一臂之力。」

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還透露,年內另一治太重點項目——十八灣藍藻離岸打撈項目一期工程也將完工。在藍藻高發期,藍藻一旦近岸容易造成堆積,不僅對感官有影響,且不利於及時打撈處置。該工程以「離岸設防」為原則形成外圍防線,實現對藍藻的有效隔離和導流,有利於進一步提升藍藻打撈處置效果,改善十八灣沿線周邊環境。二期工程還要在此基礎上延伸至十裡明珠堤北閘一線。

針對這些擋在外面的藍藻,屆時還會採用智能化打撈平臺進行打撈。「相當於築了一個防線,把藍藻擋在湖中不近岸。」相關人士表示,如此「收集」後可更有效的打撈處置藍藻。近藻水分離站的輸送到分離站進行處置,不便輸送的則通過控藻船進行處置。待到明年太湖安全度夏期,十八灣湖岸的藍藻會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大部分藍藻會在離岸500米左右的太湖水域被打撈或進行無害化處置。屆時,十八灣沿途的異味問題會有明顯改觀。

(袁曉嵐/文、攝)

相關焦點

  • 藍藻無害化處置瓶頸被打破 藻泥幹化處理後可焚燒發電
    「人見人厭」的藍藻有了新去處,困擾無錫市多年的藻泥無害化處置瓶頸被打破。昨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穩中向好,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Ⅲ類。與往年藻泥處置不同的是,無錫市首次幹化焚燒處理藻泥2萬噸,在省內率先探索出了一條藻泥無害化處置的新路子。
  • 八年打撈藍藻近700萬噸 水草報喜:太湖水質變好
    去年竺山湖就已經發現有水草了,但這麼大面積還是十年來頭一次。」省太湖辦副主任張利民說,「我們希望太湖能夠逐漸從『藻型生境』過度為『草型生境』。」不過,水草長出水面會遮擋光線影響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水草腐敗會成為藍藻瘋長的養料。據薛玲華介紹,竺山湖尚未發現有藍藻爆發。「今年以來,太湖流域水質藻情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
  • 5億尾鰱鱅魚吃掉658萬噸藍藻太湖 以漁控藻實現雙贏
    一條條鰱魚、鱅魚被放流進太湖,這些魚苗可是吃藍藻的大力神, 水中清道夫「食藻魚」。截至目前,太湖以漁控藻項目放流鰱鱅魚苗近5億尾,吃掉湖中658萬噸藍藻。「以漁控藻」還帶來經濟效益,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放流測試結果顯示,魚苗投放太湖後,經10個月生長周期,平均增重超20倍,投入產出比達1:10,太湖9月開捕後,這些氮、磷、碳均以漁獲物的形式輸出水體。項目放流魚苗到開捕時可長成8萬噸成魚,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8.23億元。
  • 巨紫根水葫蘆太湖滅藍藻
    宦瑋 攝去年,無錫惠山古鎮龍頭河上的水生植物——巨紫根水葫蘆為殺滅藍藻立了大功。昨天,記者在太湖邊發現,改良後的巨紫根水葫蘆又在太湖邊「吃」起了藍藻,滅藻功效比去年還要顯著。僅一個多月,7畝大小的試驗水域水質就得到明顯改善。
  • 放蟲吃藻有多少吃多少 太湖滇池有救了
    這種蟲子,就是有望成為未來湖泊清道夫和新財源的食藻蟲。10月23日,本報刊發了《滇池還有救嗎?》的文章,幾天之後,記者收到上海水產大學機械工程研究室主任殷肇君教授的信。他對滇池、太湖的嚴重汙染,特別是藍藻的爆發,深表關注。他說:「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般認為,水汙染的防治和治理是環保部門的事,而忽視了水產界在環境保護,特別是水汙染治理方面的作用。
  • 太湖藍藻及水草處置全面啟動 從一刀切變割半茬
    氣溫漸高,太湖水域湖泛巡查、藻情監測、藍藻及水草打撈等工作全面啟動。記者16日從無錫市藍藻辦獲悉,今年,無錫新添2條藻水運輸船和15條自動化水草打撈船,水草、藍藻打撈處置能力大大增強。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在位於無錫梅梁湖畔的閭江口,20多名藍藻打撈隊隊員緊張而有序地進行打撈作業。
  • "吃藻船"整裝待命 每小時清理10畝以上水面藍藻
    2007-10-24 08:47:22 | 來源:新華網-新聞晨報 | 作者:記者殷正明 實習生王麗歌   上海河道治理專家已發明用超微氣泡系統治理藍藻的成套新技術
  • 5億尾鰱鱅魚吃掉太湖658萬噸藍藻 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一條條鰱魚、鱅魚被放流進太湖,這些魚苗可是吃藍藻的大力神, 水中清道夫「食藻魚」。截至目前,太湖以漁控藻項目放流鰱鱅魚苗近5億尾,吃掉湖中658萬噸藍藻。「以漁控藻」還帶來經濟效益,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放流測試結果顯示,魚苗投放太湖後,經10個月生長周期,平均增重超20倍,投入產出比達1:10,太湖9月開捕後,這些氮、磷、碳均以漁獲物的形式輸出水體。項目放流魚苗到開捕時可長成8萬噸成魚,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8.23億元。
  • 逾2000萬尾「食藻魚」將遊入太湖食藍藻
    東方網2月22日消息:為尋求太湖生態保護、生物治水的新途徑,太湖放魚節22日率先在沿湖的浙江省湖州市啟動。到25日,沿湖城市的政府部門與市民向太湖投入花白鰱等各類魚苗將超過2000萬尾。   面積2400多平方公裡的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約400公裡的沿岸線養育了1700萬民眾,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
  • 「食藻魚」放入太湖吞食藍藻 增強湖水修復能力
    新華社電(餘靖靜 吳建勳)太湖流域規模最大的一次民間放魚活動6日率先在沿湖的浙江湖州市啟動。6日至7日,江浙兩省四個城市的市民將相繼投放價值約100萬元的花白鰱等魚苗,以吞食藍藻,增強湖水自我修復的能力。  太湖沿岸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但近年因汙染增多,太湖頻頻發生藍藻大面積爆發,影響沿岸人民的日常生活。
  • 福州動物園內湖藍藻大暴發 欲引入日本技術治藻
    園裡的天鵝湖和涉禽湖,近期藍藻大暴發,形成綠潮,園方奮力除藻,為此甚至換了300多噸水,但頑固的藍藻時不時「復發」。於是,鳥兒們看著自己的家,昨天是茫茫然的綠色,今天有了水色,明兒可能又變綠了。  動物園的負責人張國霖說,眼看傳統除藻方式有些不給力,他們準備試試國外的益生菌技術。
  • 太湖流域水環境明顯改善「 還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中國日報9月8日電 「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十多年來,在流域經濟總量翻番、人口增加一千多萬的背景下,流域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太湖富營養化趨勢得到遏制,河網水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高,連續十二年實現了「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基本目標。
  • 太湖魚類抑藻生態放流啟動 3000噸魚吃掉15萬噸藍藻
    原標題:太湖魚類抑藻生態放流啟動 3000噸魚吃掉15萬噸藍藻   我省太湖魚類抑藻生態放流項目11日在無錫通過驗收,同時,江蘇太湖控藻生態放流全面啟動。經過一年的試驗實施,太湖魚類抑藻生態放流充分發揮了生態、淨水、碳匯等功能,試驗區太湖水質改善明顯。
  • 氧化藍藻處理系統:吃進的是藍藻 吐出的是清水
    有沒有一種快速、無二次汙染、低成本的藍藻處理技術?——傳統治理——走在無錫市的太湖邊,人們發現,為治理藍藻,太湖兩岸進行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退漁還湖,減少排入湖內的富營養物質;沿湖還種有大量蘆葦、美人蕉等,通過植物根系來吸收氮、磷;大量的船隻在湖面上,人工打撈藍藻。
  • 2018年太湖藍藻水草打撈處置及湖泛防控工作啟動
    本站訊 4月1日,江蘇省啟動太湖藍藻水草打撈處置及湖泛防控工作。廳黨組成員、省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鄭在洲出席啟動會議並講話。   會議全面總結了2017年太湖藍藻打撈處置和湖泛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科學分析了2018年湖泛防控工作面臨的形勢。
  • 拿什麼來給藍藻埋單?
    今年暴發藍藻的各地都有天氣誘因,如高溫來得較早、降水偏少等,但根本原因還是湖泊的富營養化達到了一定程度。數據顯示,太湖7.4%的水域為輕度富營養水平,其餘92.6%的水域為中度富營養水平。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陳昌傑進一步指出:「藍藻需要的營養物質比較多。一般水裡的氮都比較多,其他營養也都夠用,就是磷比較缺。
  • 太湖水草銳減帶來嚴重生態隱憂 藍藻或大爆發
    經多地長達三年的集中清除和常態化打撈,太湖水草銳減。水草大量減少,導致今年太湖蝦產量只有往年的十分之一。更為嚴峻的是,少了水草這個「天敵」,太湖藍藻控制將更加不容樂觀。中科院多位湖泊生態專家表示,水草大量減少將引發生態危機,如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明後年太湖藍藻大爆發將是大概率事件。
  • 太湖藍藻是多年頑疾,無錫放魚日公益放流,繼續實施以魚抑藻
    無錫太湖藍藻怎麼治理的?印象裡一直是撈,最近才知道還有生物治理,就是向太湖放流以藻類和浮遊生物為食的花鰱、白鰱,平均每長一斤肉就能吃掉藍藻30斤。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無錫太湖公益放流活動在新吳區大溪港溼地公園親水平臺舉行。
  • 治太10年,為何藍藻仍「瘋長」
    船行太湖,在不少湖灣區,可以看到綠油油的藍藻在水中漂浮。調查顯示,今年4月以來,太湖發生藍藻水華20多次,藻密度、聚集面積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個別時段的部分湖區藍藻聚集情況較為嚴重。究竟什麼原因造成今年藍藻大面積聚集?
  • 藍藻復仇人類絕地大反擊
    藍藻  藍藻,也叫藍綠藻,或者叫做藍細菌,它們是一大類的微小生物。像植物一樣。它們細胞內含有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它們沒有細胞核,這更像是細菌。  藍藻前傳  藍藻是我們這個星球最早的生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