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人煩」的藍藻處置又有新招數,繼2015年製成藻粉作為生物塑料原料出口後,無錫今年首次又將藍藻實行幹化後焚燒發電。昨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以來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穩中向好,實現連續12年安全度夏。自6月底啟動的藍藻焚燒發電工程,已「消化」藻泥2萬噸,在省內探索出又一條藍藻無害化處置新路。
無錫的藍藻打撈量佔太湖藍藻打撈總量的90%以上。藻泥的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是藍藻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關鍵,也是藍藻打撈的最終出口。如何破解藍藻無害化利用這一瓶頸?業內人士介紹,治太12年來,無錫從未放棄對藍藻無害化處置的探索與實踐。今年新上馬的治太重點工程——無錫藍藻藻泥處理工程項目就是新的突破:藍藻打撈——藻水分離——全封閉運輸——藻泥幹化——焚燒發電。
據了解,該項目投資4億多元,每天幹化焚燒處理藻泥1000噸,自今年6月底試運行以來已累計處置藻泥近1.7萬噸,其中最大日處置量達到570噸。7月,宜興市也新建了一條日處理量230噸的藻泥幹化生產線,一年可生產3萬噸的幹化藻泥,目前已累計幹化焚燒處置藻泥2000多噸。「總計2萬噸的藻泥被幹化焚燒無害化處置,為今年太湖安全度夏助了一臂之力。」
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還透露,年內另一治太重點項目——十八灣藍藻離岸打撈項目一期工程也將完工。在藍藻高發期,藍藻一旦近岸容易造成堆積,不僅對感官有影響,且不利於及時打撈處置。該工程以「離岸設防」為原則形成外圍防線,實現對藍藻的有效隔離和導流,有利於進一步提升藍藻打撈處置效果,改善十八灣沿線周邊環境。二期工程還要在此基礎上延伸至十裡明珠堤北閘一線。
針對這些擋在外面的藍藻,屆時還會採用智能化打撈平臺進行打撈。「相當於築了一個防線,把藍藻擋在湖中不近岸。」相關人士表示,如此「收集」後可更有效的打撈處置藍藻。近藻水分離站的輸送到分離站進行處置,不便輸送的則通過控藻船進行處置。待到明年太湖安全度夏期,十八灣湖岸的藍藻會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大部分藍藻會在離岸500米左右的太湖水域被打撈或進行無害化處置。屆時,十八灣沿途的異味問題會有明顯改觀。
(袁曉嵐/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