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來給藍藻埋單?

2020-11-27 搜狐網

  「綠色牛皮癬」凸顯人禍蔓延

  拿什麼來給藍藻埋單?

  實習生 白雪

  7月16日,長春新立城水庫藍藻暴發。至此,藍藻又向中國北方邁進了一大步。

  回頭看去,5月29日,無錫太湖藍藻全面暴發;6月11日,安徽巢湖藍藻暴發;6月24日,雲南滇池藍藻暴發;7月11日,20年未曾出現大規模藍藻汙染的武漢東湖也陷入了同樣的困局;隨後,蘇州、長春、南京等地相繼傳出藍藻暴發或者可能暴發的消息。

  「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有關藍藻的爭執愈演愈烈。爭論中,至少有一點得到專家的一致同意:既然水體富營養化這個內因已經存在,那麼有相應的氣候條件時藍藻遲早會大面積暴發,不管是在哪一年。

  藍藻暴發追問汙染源

  「上世紀90年代起,很多湖泊開始呈現嚴峻的局面。」在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看來,趨勢不容樂觀。今年暴發藍藻的各地都有天氣誘因,如高溫來得較早、降水偏少等,但根本原因還是湖泊的富營養化達到了一定程度。數據顯示,太湖7.4%的水域為輕度富營養水平,其餘92.6%的水域為中度富營養水平。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陳昌傑進一步指出:「藍藻需要的營養物質比較多。一般水裡的氮都比較多,其他營養也都夠用,就是磷比較缺。一旦水體中出現大量的磷,藍藻就自然暴發了。所以磷是一種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在太湖湖心5月至10月的總磷含量統計圖上,自1998至2006年,一條紅色的直線持續向上延伸。

  「工業汙染品和農業施肥導致的水源汙染及生活垃圾排放是起因。」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專家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姜文來研究員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無錫農業面源汙染所佔比重最大,其次是城市生活汙染。

  太湖周圍有大量的農田。農業生產所使用的肥料和農藥,要麼通過土壤滲入地下水,再進入太湖,要麼被直接排入河道流進太湖。肥料和農藥富含氮磷,是太湖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生活汙染也加快了富營養化的毒素生長。當地居民排出的有機廢物如糞便等,隨著衛生設備衝進下水道再經過一定處理之後被排進河流湖泊,也含有大量的氮磷成分。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仁輝認為,這幾年藍藻在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的暴發,與近年環湖地區人口增長的情況有密切聯繫。

  儘管汙染源頭眾多,但環保人士指出,解決的難度和緊迫性是有區別的。馬軍解釋說,汙染通常分成點源和面源兩種。點源就是工業企業和城市汙水處理廠的排放,面源指的是農業用水和城市下水道排水。

  面源汙染控制起來難度大,見效緩慢。目前國內是各戶農民自己經營生產,要控制汙染就相當於面對幾億農民開展工作。「點源的汙染首先應加以控制,工業企業和汙水處理廠必須嚴格做到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馬軍指出,現在各個國家都致力於對排放標準的控制,這是當前最有效、最經濟的辦法。

  在馬軍看來,如果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都不能得到制止,那道德層面上的說教就更虛弱了。

  生物汙染鏈隨之而來

  即使控制了暴發的局面,藍藻還會產生一系列天然毒素,釋放到水裡。水體汙染在此進入惡性循環:首先水體被汙染,然後藍藻大量生長,它釋放出的毒素和散發出的氣味再產生汙染。

  中國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副研究員趙飛虹指出,藍藻產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 stins,MC )在藍藻暴發過後稍晚釋放。「在氮、磷濃度達到的條件下,藍藻體內合成並釋放毒素有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並非與藻密度同步增長。」藍藻暴發性生長的後期,細胞外藻毒素佔到毒素濃度的65.6%以上。

  這樣就給治理藍藻帶來了相當的困難:一旦大規模暴發,目前的「機械撈藻」或「物理吸納法」都沒法「治標」,因為藍藻還在水底生存,會繼續暴發;即使像國外那樣,用電磁波、超聲波的方式把藍藻打沉殺死,也可能造成二次汙染,死亡的藍藻會讓毒素釋放出來。

  無錫太湖兩個水廠在2001年7月至11月進行過測量,MC總陽性率為29.35%,太湖水陽性率為100%。

  MC的毒性最主要體現在各項肝指標異常上。1996年2月,131名患者在巴西Caruaru透析中心接受了常規透析治療。8個月後,在出現急性肝衰竭的100名患者中,76人死亡,其中52人被歸因於透析水中的MC。國內一些地區肝癌發病率偏高就與飲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有關,受水源汙染等因素的影響,江蘇省癌症病人總數佔全國的12%。

  此外,這種毒素還具有遺傳毒性、胚胎毒性,可導致胎兒發育異常。作為促癌劑,它的潛伏期長,從嬰兒期開始,有的可達20年。

  令人防不勝防的是,MC在各種動物體內可以蓄積,鯽魚等水產品極易遭汙染。蚌的肝胰腺中的毒素含量最高,60公斤的人如果每天食用6兩被汙染的蚌肉,「吃一頓就夠一輩子受的了!」趙飛虹說。

  微囊藻毒素中MC-LR最為常見。這種毒素在水中很穩定,可對抗極端的pH值和高達300℃的高溫。這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裡將其歸為一項新增的毒理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新標準是7月1日起才正式實施的,是21年來首次對1985年發布的標準進行修訂的結果,規定指標由舊國標的35項大幅度增至106項。

  但建設部供水水質監測中心主任邵益生表示,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出臺並不能完全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即使按照1985年的舊標準,我國還有1/3的飲用水不達標。

  「綠色牛皮癬」凸顯人禍蔓延

  有人說藍藻是「生態癌症」,也有人說它是「綠色牛皮癬」,一旦患上就很難清除。「首先要切掉汙染源,其次對湖泊進行水源修復,包括生態的和物理的修復。」劉文君表示,「最徹底的辦法還是控制汙染源,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產業結構方式。」

  7月3日,國家環保總局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汙染嚴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6市兩縣5個工業園區實行「流域限批」;對流域內32家重汙染企業及6家汙水處理廠實行「掛牌督辦」,由水汙染引發的第四次環保風暴已經颳起。

  在去年對太湖上遊28個汙染源排汙口的調查監測中發現,廢汙水超標次數達到或超過50%的有16家公司,包括兩家汙水處理廠。

  太湖水文水資源監測支隊副隊長王正明說:「其中一家的日處理能力只有2萬噸,但一天接納的汙水量卻是4萬噸,顯然,大量汙水沒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太湖了。」

  更「大」的原因是,作為省界湖泊,周邊各省有170多條河流流向太湖。「太湖流域水汙染治理主要是由江、浙、滬三省(市)按塊負責,但缺乏一個流域的日常監督機構。」

  另一方面,太湖流域涉及兩省一市35個城市,城市間也存在利益協調問題。比如上遊排汙,下遊受難,但國內尚不存在汙染權轉移的解決辦法,缺少利益協調部門。

  1991年,我國122個湖泊中,還只有51%呈富營養化狀態;到了2005年,我國133個湖泊中,有88.6%富營養化,其中61%國控重點湖(庫)水質為五類或劣五類。

  今年,國家環保總局出臺了《2006年中國環境公報》,其中指出,去年27個國控重點湖(庫)中,有18個湖(庫)的水質是等級最低的五類或劣五類;在13個劣五類水質的湖(庫)中,暴發藍藻的太湖、巢湖、滇池名列其中。

  7月12日,全國湖泊汙染防治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在會上,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表示,今後將在重點湖泊區域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有機綠色農業。

  據了解,國外通常通過稅收來控制化肥的過量使用。在馬軍看來,在國內可行的、控制面源汙染的另一種辦法是加強有機食品認證體系建設。

  「如果農民不使用化肥能有更多收益,城市人也願意花錢買放心健康的有機食品,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從消費端控制對化肥的過度使用。」馬軍說,致力於建設一個公開透明的、第三方利益無涉的認證體系,能夠在體制層面發揮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張宬)

相關焦點

  • 導致非洲大象死亡的藍藻是什麼東西?會威脅人類生命嗎?
    關注新聞熱點事件的人們應該對「藍藻」這個詞可能不會太陌生,2007年太湖藍藻大爆發事件曾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但藍藻究竟是什麼細菌,竟然可以導致這麼多大象死亡?太湖藍藻新聞連結:中國太湖藍藻曾經大爆發2007年5月,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藍藻的生長進入高峰期,太湖多處湖面爆發大規模藍藻,在情況特別嚴重的梅梁湖,湖水幾乎像綠色油漆一樣濃稠
  • 防治魚塘藍藻
    [內容速覽]每年的6-9月是藍藻的高發季節,藍藻本身具有毒性,容易引發魚類中都死亡。而且,藍藻的繁殖和死亡都會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導致池塘中魚類的浮頭。如何去除藍藻成了養殖戶的一大難題。
  • 藍藻復仇人類絕地大反擊
    藍藻  藍藻,也叫藍綠藻,或者叫做藍細菌,它們是一大類的微小生物。像植物一樣。它們細胞內含有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它們沒有細胞核,這更像是細菌。  藍藻前傳  藍藻是我們這個星球最早的生命之一。
  • 治太10年,為何藍藻仍「瘋長」
    船行太湖,在不少湖灣區,可以看到綠油油的藍藻在水中漂浮。調查顯示,今年4月以來,太湖發生藍藻水華20多次,藻密度、聚集面積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個別時段的部分湖區藍藻聚集情況較為嚴重。究竟什麼原因造成今年藍藻大面積聚集?
  • 海缸的控藻:藍藻(紅泥、綠泥)
    在這一章,我來分享下我知道的藍藻知識。藍藻(Cyanobacteria)也叫藍綠藻,藍綠菌。說他是藻,但是他有原核細胞組織;說他是菌,但是他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1】他有超過35億年的歷史,藍藻產生的氧氣促進了原始地球從無氧到有氧環境的轉變,為一切好氧生物提供了進化與發展的基礎,藍藻好牛!
  • 池塘裡藍藻產生的危害及處理辦法
    同時,在繁殖過程中,藍藻會不斷地向水體分泌有毒代謝物質,影響浮遊生物的種群演替、繁殖周期,還會引起一些浮遊動物的大量死亡。  藍藻顆粒很難被魚、蝦類消化。藍藻通過種間競爭大量繁殖,逐漸成為絕對優勢種群,但隨後而來的種內鬥爭又會使其自身大面積死亡,導致水體生產力銳減,溶氧供應嚴重不足。同時,藍藻死亡分解也會消耗大量的溶氧,釋放大量羥胺、硫化氫等有毒物質。
  • 水源地藍藻暴發 自來水成「綠水」
    2012年10月25日 09:20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因水廠的源頭暴發了藍藻,20多天來我們家的自來水都是綠色的。」近日,桐城市範崗鎮一村民向記者反映。隨後記者趕往桐城進行了實地探訪。
  • 藍藻治理:政策和技術需雙管齊下
    5月初的一場大雨把太湖的湖面衝洗得略顯乾淨,而伴隨著風力,已成凝固狀的藍藻在無錫犢山水利樞紐一角積聚,散發出刺鼻的氣味。在太湖梅梁湖仙島湖面中央,隱約可見的綠色隨著波浪搖曳,時隱時現。 這是記者5月8日在太湖梅梁湖水域看到的情景。在岸邊休息的藍藻打撈工人告訴記者,和去年這個時候相比,藍藻出現得更早了些。
  • 黑池壩放魚吃藍藻(圖)
    6月29日,環城公園黑池壩景區,琥珀風景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正在將剛剛運送來的400多斤魚苗搬到湖邊,進行逐一投放。據悉放養的鰱魚可攝食藍藻,能防止藍藻的生長。  夏季來臨,溫度持續走高,黑池壩風景區以往是藍藻的高發區,景區內常常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交換不足,造成部分區域水華暴發,形成藍藻。
  • 氧化藍藻處理系統:吃進的是藍藻 吐出的是清水
    據報導,今年9月11日,武漢中山公園內5000平方米人工湖暴發大量藍藻,沿湖行走就能聞到強烈臭味。9月9日,南昌市進賢縣軍山湖水質明顯變差,藍藻爆發,連村民家養的牛都不願意喝湖水了。9月8日,溫州市政府表示,在供水覆蓋500萬人的珊溪水庫,藻類汙染程度有所趨緩。……藍藻已成為我國湖泊、河流等水體的主要汙染之一。
  • 不注意這幾點,你的池塘的藍藻就要爆發了
    養殖中的不良藻類主要有藍藻與裸甲藻,到了夏季長時間的高溫也很容易爆發藍藻,讓很多養殖戶頭疼,藍藻的池塘經常表現為抑制水草的生長,高溫期水草的生長本來就會受到抑制,加之藍藻的爆發,很容易導致水草的整個腐敗、老化甚至是死亡。
  • 藍藻爆發 放花白鰱可吃盡?(圖)
    > 2013年07月04日 16:05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據合肥晚報報導,高溫天氣來臨,巢湖藍藻又開始爆發  緣起:巢湖藍藻遇高溫蔓延  隨著近幾日氣溫逐步攀升,巢湖藍藻開始大面積蔓延。記者在巢湖西岸沿線看到,近前的湖面已經一片藍綠色,且發出腥臭味。  據專業人士介紹,因為巢湖水體自身氮磷含量較高,藍藻常隨高溫大量繁殖,並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
  • [視頻]武漢:藍藻肆虐 魚兒死亡
    [視頻]武漢:藍藻肆虐 魚兒死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5日 19:15 來源:CCTV.com 這兩天,我們一直在關注無錫藍藻汙染事件的進展,針對藍藻汙染水可能含有致癌物的傳言,無錫市有關部門表示,多次監測結果顯示,沒有發現所謂的致癌物質。另外,無錫已經打撈了藍藻6000噸,並且通過「引江濟太」調入長江水抬高了太湖水位,對稀釋藍藻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現在,太湖藍藻大爆發還是沒有平息,在武漢市的蔡甸區,最近也出現了一起藍藻爆發,造成大約20萬斤魚死亡,原因同樣是因為排汙導致。
  • 巨紫根水葫蘆太湖滅藍藻
    宦瑋 攝去年,無錫惠山古鎮龍頭河上的水生植物——巨紫根水葫蘆為殺滅藍藻立了大功。昨天,記者在太湖邊發現,改良後的巨紫根水葫蘆又在太湖邊「吃」起了藍藻,滅藻功效比去年還要顯著。僅一個多月,7畝大小的試驗水域水質就得到明顯改善。
  • 藍藻毒性問題調查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簡稱MC)是藍藻產生的一類天然毒素。而科學家的研究表明,被微囊藻毒素(MC)汙染的飲用水和水產品,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  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謝平博士介紹,藍藻是一類古老的、呈革蘭氏陰性的原核生物,這類生物雖然不能寄生於人類或動物而引起疾病,卻可能產生一系列毒性很強的天然毒素來危及人類健康。
  • 武漢:南湖爆發藍藻水華 疑因一刀切式退養魚類
    圖片來源:武漢晨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餘瑾毅、通訊員馬陟、實習生劉娜)昨日,武漢南湖6500畝藍藻基本被打撈完,湖面重現。  7月中下旬開始,南湖部分湖面出現藍藻,到8月上旬藍藻面積幾乎擴大至整個湖面。這是南湖迄今為止爆發的最大面積的藍藻。  南湖漁場每天派出20多條船在湖面打撈,日清理約50噸藍藻。
  • 玄武湖投魚苗治藍藻 400萬尾魚會吃光玄武湖植物?
    玄武湖藍藻大戰  1986年  南京玄武湖曾出現過一次藍藻爆發,後來離奇消失。  2005年6月  玄武湖藍藻大爆發,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全國徵求治理方案。同年9月,中科院海洋所採用黏土絮凝法治理,將絕大部分藍藻沉澱。
  • 藍藻肆虐河面似「綠毯」 垂釣者:釣不到魚了
    那麼,覆蓋在河面上的綠色物質究竟是什麼?會不會給河水水質帶來影響?帶著疑問,隨後記者來到了市河道管理處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解。據市河道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覆蓋在河面上的綠色物質為藍藻,是由於河水富營養化導致。
  • 流動性差、河水汙染成海河藍藻主要原因
    藍藻暴發不僅會使水面形成腥臭浮沫、造成魚類大量死亡,更嚴重的是,有些種類的藍藻還會產生毒素,甚至會造成水源地水質惡化、自來水停用。藍藻暴發性繁殖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直接後果。水體的富營養化分為天然和人為兩種,近年出現的藍藻暴發被普遍認為是人為富營養化造成的。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水體、農業面源汙染以及水產養殖等 ,都增加了水體營養負荷,也成為藍藻暴發的主因。
  • 寵物護理提供者的藍藻風險信息
    您對藍藻對寵物的危害了解多少?從那以後,據報導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另外三隻狗在暴露於藍藻的同時在池塘中冷卻時數小時內死亡。一隻狗離開池塘後15分鐘內開始癲癇發作。三人都被送往獸醫醫院,所有人都被抓住。藍藻實際上是一種稱為藍細菌的細菌,是最古老和最大的細菌群體之一。「花」是細菌的可見菌落。根據「科技新聞和文章」網站Phys.org的說法,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著「 不斷惡化的藻類瘟疫 」。為什麼?他們說的是:科學家認為,多種因素共同引發大面積開花,包括溫暖的溫度,緩慢的水循環以及過多的養分,尤其是氮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