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差、河水汙染成海河藍藻主要原因

2020-11-27 中國水網

近年來,每到夏季,我國一些河流湖泊就會暴發藍藻。藍藻暴發不僅會使水面形成腥臭浮沫、造成魚類大量死亡,更嚴重的是,有些種類的藍藻還會產生毒素,甚至會造成水源地水質惡化、自來水停用。

藍藻暴發性繁殖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直接後果。水體的富營養化分為天然和人為兩種,近年出現的藍藻暴發被普遍認為是人為富營養化造成的。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水體、農業面源汙染以及水產養殖等 ,都增加了水體營養負荷,也成為藍藻暴發的主因。要遏制藍藻,必須從根本上提升河流湖泊水質,讓藍藻失去生存條件。

今年夏季,我國很多地方持續高溫,這是否會對河流湖泊水質造成影響?各地藍藻情況如何,又是如何面對和解決藍藻問題的?中國環境報記者分赴海河、巢湖、滇池等地進行採訪報導.

8月15日上午,最高氣溫達36攝氏度的天津高溫溼熱,一些市民在海河兩岸納涼、釣魚、聊天,河面上卻漂浮著一層泛綠的藍藻。正在乘涼的李先生對記者說:「你看海河周邊多漂亮,可這水也太差了,還有這味道。軟體跟不上,硬體設施再好也不行啊。」    

海河是美麗天津的象徵,然而,近幾年海河水質時好時壞,經常攪動天津老百姓的神經。今年進入7月以來,海河藍藻又一次暴發。記者發現,有的地方已經看不到清水的模樣,嚴重的地方,綠色的河面還伴有刺鼻的氣味。 

■海河藍藻現狀如何?

在海河岸邊乘涼的陸建昌大爺告訴記者,他在這海河邊上住了幾十年,藍藻就是這幾年才發生的事。陸大爺說:「海河水太肥,還不流動,就全長成了藍藻。」

在永樂橋附近的水域,抬頭就能看見天津的標誌性設施摩天輪「天津之眼」,低頭卻清晰地看到靠近岸邊的礁石上密布著綠色藻類,整個水面看過去一片綠色。水面上時常有遊船經過,綠色的水布只是浮動一下,又歸於平靜。

海河起於天津市西部金剛橋附近的三岔河口,東至大沽口入海,如果連接上遊的北運河、子牙河以及新開河一段,全長107公裡。由於海河上遊多年無水,為防止海水上溯,距海河入海口40千米處建了二道閘,起到擋鹹蓄淡的作用,平時蓄水,汛期洩洪。這也導致海河形成河道型水庫,缺乏流動,自淨功能弱。此外,海河還擔負著天津市區二級河道景觀用水的循環、調蓄。汛期時,市區部分雨汙合流,全部衝進海河記者來到天津市海河管理處,採訪了水管科科長胡華芬。海河管理處主要負責河道、水閘、防汛以及水資源的行政管理胡華芬記得,海河藍藻最早出現在2008年,當時的情況並不嚴重。2009~2011年,基本上沒有出現大面積的藍藻。可從去年開始,藍藻的情況開始惡化,今年尤其嚴重,從海河二道閘到海津大橋,長達13千米的河道都被大面積的藍藻覆蓋,古文化街碼頭附近、津灣廣場至赤峰橋之間水域、大光明橋附近、光華橋至海津大橋之間等區域藍藻聚集明顯。

發生藍藻原因何在? 

胡華芬介紹說,天津市是資源型缺水城市,雖然今年已經由灤河向海河補充了6500萬立方米的生態用水,可進入主汛期以來,為確保城區防汛安全,暫停了生態補水。這樣一來,海河的整體水體置換降低,靜止的水面成了藍藻的溫床。同時,7月以來,天津市光照條件充足,氣溫持續升高,為藍藻提供了溫度保證。今年降雨量明顯減少,這為藍藻的發生提供了客觀條件。而且海河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較高,給藻類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營養源。海河水生生物物種單一,雖然菹草等水草對藍藻生長有抑制作用,但其生長周期較短,水草衰亡集中打撈後,基本沒有其他生物與藍藻競爭。基於這幾個原因,藍藻才會大面積暴發。

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認為,藍藻暴發無外乎3點:首先,由於海河目前是水庫型河道,流動性差,而且上遊補給缺乏。其次,地面汙染物隨雨水等進入海河,影響海河水質,由於營養物大量存在,為藍藻提供了充足的營養源。目前監測結果顯示,今年海河引自灤河的水質汙染比往年更加嚴重,同時水體裡的總氮含量也相對較高。最後一點就是光照和溫度的影響。7月以來,天津市溫度普遍較高,大面積降雨較少,這為藍藻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治理藍藻路在何方?

針對藍藻暴發的情況,天津市水務部門採取措施,在保證城市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從7月24日開始,從於橋水庫調水對海河實施補水換水。計劃補水1500萬立方米,置換含藻水體,降低氮、磷等濃度和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利用現有設備改裝藍藻曝氣船7艘、收集船4艘、雙體吸附船1艘,在藍藻聚集區域,對含藻水體進行曝氣擾動,減少藍藻聚集,對含藻水體實施藻水分離,降低水體中藻細胞含量。目前,海河與各二級景觀河道形成循環,二級河道的汙水回流,也會造成對海河的汙染。所以,天津市對各個河道水體實施生態修復,在護倉河、衛津河等河道,採取種植水生植物、水體曝氣循環淨化、噴灑水體淨化生物製劑等措施,減輕海河的富營養化負荷。要

徹底根除藍藻問題任重而道遠。因為海河河道水量有限,稀釋置換是最簡便有效的方法,但是由於受汙染的水體全部入海,給渤海灣造成負擔,稀釋置換不是長久之計。「藍藻就像種子一樣,一觸即發。要想徹底根除,目前來說比較困難。」胡華芬對藍藻的徹底根除表示不樂觀。 

胡華芬說:「我們現在是對海河沿線的藻類生長情況進行日巡查、周檢測,及時掌握水體水質和藻類生長情況。」海河管理處還制定了海河藍藻暴發專項應急預案,進一步規範檢測預警、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後期處理、應急保障、監督管理等工作。為了充分發揮水草對藻類的抑制作用,立足生態治理、科學防控,儘量推遲水草打撈時間,讓水草充分吸收水體中的營養鹽,抑制藍藻生長。

 □記者觀點

勿等亡羊再補牢

加大水資源的調配,更多地置換水體,讓水體流通,是解決藍藻問題的關鍵。但是,海河水系上遊水資源不足,很難讓海河「動」起來,而調水衝洗河道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藍藻問題。加

強城市二級景觀河道的內部水循環,提高水的自淨能力,可以減輕藍藻的汙染。為防止二級河道汙水回流,需要雨汙分流,嚴控管口閘道排汙,保證水體清潔。此外,還要提高二級河道水體質量,減少城市汙水排放,加快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

生物和物理手段在短期的藍藻治理上見效明顯。現階段,可提供最基本的技術保障,利用生物製劑、投放微生物等手段,降低水中氮、磷含量,減少富營養化現象。還可以採用物理手段對藍藻進行打撈,增加海河水體中的氧氣。此外,應加強對海河中水生物的檢測和對海河水質的實時監測。通過檢測和監測及時了解藍藻等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水質的影響,實施應急措施,切不可等到藍藻全面暴發才去治理。

編輯:佟婧暘

相關焦點

  • 借水草治藍藻 河水更清亮
    本報訊 (記者於天澤)隨著氣溫不斷升高,海河裡的水草進入生長高峰期。
  • 拱墅區的河水在不斷變清 「小蟲」吃光河中的藍藻
    在這張照片上,一個小孩子劃著一隻小船,船下的河水是那麼清澈,一眼可以看到河底長長的水草。  其實拱墅區也有這樣一條河,它叫後橫港河,是拱墅區的第一條生態示範河道。後橫港河位於祥符街道湖州街北側,兩年前,它還被富營養化困擾,如今它已基本完成整治,進入維護期,水質達到了Ⅲ類標準。
  • [視頻]武漢:藍藻肆虐 魚兒死亡
    下面的話題當然就和汙染排放有關。這兩天,我們一直在關注無錫藍藻汙染事件的進展,針對藍藻汙染水可能含有致癌物的傳言,無錫市有關部門表示,多次監測結果顯示,沒有發現所謂的致癌物質。另外,無錫已經打撈了藍藻6000噸,並且通過「引江濟太」調入長江水抬高了太湖水位,對稀釋藍藻起到了積極作用。
  • 拿什麼來給藍藻埋單?
    今年暴發藍藻的各地都有天氣誘因,如高溫來得較早、降水偏少等,但根本原因還是湖泊的富營養化達到了一定程度。數據顯示,太湖7.4%的水域為輕度富營養水平,其餘92.6%的水域為中度富營養水平。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陳昌傑進一步指出:「藍藻需要的營養物質比較多。一般水裡的氮都比較多,其他營養也都夠用,就是磷比較缺。
  • 魚類大量死亡,會是什麼原因?
    這裡就剖析一些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的成因,並淺析天津港死魚事件的可能原因。魚兒的N種死法事實上,除了有毒汙染物對魚體造成直接傷害而死亡外,還有相當多的環境因子的異常可以造成魚類的群體性死亡。其中較為主要的原因包括水體缺氧、水體富營養化、環境滲透壓改變等。缺氧總所周知,幾乎所有的魚類是通過鰓部的鰓絲,獲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氣來維持生命活動。
  • 藍藻治理:政策和技術需雙管齊下
    5月初的一場大雨把太湖的湖面衝洗得略顯乾淨,而伴隨著風力,已成凝固狀的藍藻在無錫犢山水利樞紐一角積聚,散發出刺鼻的氣味。在太湖梅梁湖仙島湖面中央,隱約可見的綠色隨著波浪搖曳,時隱時現。 這是記者5月8日在太湖梅梁湖水域看到的情景。在岸邊休息的藍藻打撈工人告訴記者,和去年這個時候相比,藍藻出現得更早了些。
  • 無錫藍藻爆發原因: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為因素
    2007年6月13日下午3時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關注汙染減排,構建和諧社會有關問題進行在線訪談。當網友談到無錫藍藻爆發問題時,張力軍說, 前一段時間發生的無錫太湖藍藻爆發,應該說給無錫市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帶來了嚴重影響。無錫藍藻的爆發,我們認為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 海河河面上長「綠毛」 河中水草過量
    本報訊 (記者胡智偉)讀者閆女士近日向本報反映,她住在河西區海景公寓,她家小區外就是海河。最近一段時間,她發現光華橋至國泰橋這段海河河面上,出現大量水草,遠遠看過去,河面上就像長了一層「綠毛」,影響海河美景。
  • 藍藻毒性問題調查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簡稱MC)是藍藻產生的一類天然毒素。而科學家的研究表明,被微囊藻毒素(MC)汙染的飲用水和水產品,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  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謝平博士介紹,藍藻是一類古老的、呈革蘭氏陰性的原核生物,這類生物雖然不能寄生於人類或動物而引起疾病,卻可能產生一系列毒性很強的天然毒素來危及人類健康。
  • 河蟹、小龍蝦養殖戶注意:六月下旬藍藻爆發,解決方法請收藏!
    養殖池塘中普遍存在的藍藻(主要是項圈藻、魚腥藻、微囊藻),在沒有形成水華時,藍藻也是水中藻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利用水中營養物質進行光合作用,降低池塘氨氮含量,為池塘提供氧氣…… 只有形成水華時,水體穩定性較差,造成藍藻大量裂解死亡,釋放藻毒素,對魚蝦蟹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 氧化藍藻處理系統:吃進的是藍藻 吐出的是清水
    據報導,今年9月11日,武漢中山公園內5000平方米人工湖暴發大量藍藻,沿湖行走就能聞到強烈臭味。9月9日,南昌市進賢縣軍山湖水質明顯變差,藍藻爆發,連村民家養的牛都不願意喝湖水了。9月8日,溫州市政府表示,在供水覆蓋500萬人的珊溪水庫,藻類汙染程度有所趨緩。……藍藻已成為我國湖泊、河流等水體的主要汙染之一。
  • 【南京】河水「紅」了竟是蟲子作怪
    【南京】河水「紅」了竟是蟲子作怪 來源:中國江蘇網   作者:江蘇網徐福庚   2017-05-12 09:46:00
  • 藍藻肆虐河面似「綠毯」 垂釣者:釣不到魚了
    對此,市河道管理處表示,該綠色物質是一種綠藻,是由於河水富營養化導致。當日上午,記者來到我市雙橋附近的河堤,遠遠望去,安陽河河面變成了綠色,整個河面似乎被鋪上了一層綠色的毯子。記者近距離觀察發現,覆蓋在河面上的為一層薄薄的綠色物質,綠色物質中間還夾雜著零星的生活垃圾和樹葉。隨著氣溫的升高,河面上散發出陣陣腥臭。
  • 河水「紅」了竟是蟲子作怪
    解放溪裡紅蟲「開會」 昨日,網友「伊加1115」發布微博稱,在解放溪三盛國際公園上遊,疑似有人大量排汙,河水中出現暗紅色液體。從「伊加1115」提供的圖片上看,這位網友是站在高樓上往下看,圖片顯示,河面上確實泛著大片的紅色。這條微博也引起了不少關注。
  • 池塘綠藻叢生,水質變差魚蝦大量死亡,學習幾點消除池塘綠藻
    綠藻適量的話不會影響水生物生長,還可作為生物的食物,但是如果水中綠藻過量的就會造成水體汙染,水中缺氧,魚蝦死亡的情況。下面科學興農就對如何消滅綠藻做一下簡要分析。1、綠藻的生長習性想要消滅綠藻,首先就要對綠藻做一個徹底的研究,這樣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綠藻的生命力非常強,綠藻的生長几乎上不受溫度的限制,也就是說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綠藻的存在。
  • 玄武湖投魚苗治藍藻 400萬尾魚會吃光玄武湖植物?
    半個月後藍藻基本消失。  2005年的治理工作中,中科院海洋所採用了改性黏土技術,由於是首次應用於淡水湖泊,業內存在不少爭議。有水務公司認為使用該項技術會產生大量矽酸鹽、鹼性物質,而這些會封閉底泥,嚴重的會造成底泥缺氧,長期缺氧造成二次汙染和生物死亡,甚至釋放出有害氣體,嚴重破壞水體生物鏈。此外,應急治理只是將藍藻沉澱,一旦湖水再發生富營養化,藍藻有可能還會爆發。
  • 武漢:南湖爆發藍藻水華 疑因一刀切式退養魚類
    近年來,南湖曾多次爆發藍藻,此次為何如此嚴重?中科院水生所相關專家認為,光照充足、水體達到25℃以上、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是藍藻爆發的條件。夏季溫度升高,南湖周邊麗島花園排口、華農排口和幸福村排口尚未截汙,加之龍王嘴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尚未完工,每天10多噸尾水直排南湖,造成南湖汙染嚴重。
  • 八年打撈藍藻近700萬噸 水草報喜:太湖水質變好
    常州市武進區農業生態服務站周健介紹,藻水分離站自2009年建成以來,累計處理藍藻藻漿4萬餘噸,分離產生藻泥近1萬噸。藍藻打撈,是太湖治理工作中的常態化作業。2007年以來,全湖已累計打撈藍藻近700萬噸。而如何對打撈上來的藍藻進行後續處置,避免二次汙染,是太湖生態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 防治魚塘藍藻
    如何去除藍藻成了養殖戶的一大難題。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藍藻主要分布在水的中上層,光合細菌、芽胞桿菌這些有益微生物大部分都附著在池塘底層的底泥上。而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益微生物離的近,自然搶得過藍藻。
  • 汙染治理卻成紙上談兵 長江生態壽命只剩十年
    不過現在這種美好景象已經不復存在了,成了「一江黃水向東流」。在重慶一帶,水質惡化得尤其嚴重,長江的水就是蠟黃蠟黃的,含有大量泥沙,而嘉陵江的水則是藍的。這倒成了當地的一道奇景:兩江交匯處涇渭分明,一藍一黃,分界線特別明顯。當地人說,就在三年前,把腳伸進江水裡還清晰可見,如今卻很難辦到,長江水質之差可見一斑。上遊已是如此,中下遊也好不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