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影壇關於周星馳最經典的一句評價是「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這也是周星馳的影迷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句話,今年賀歲檔周星馳推出電影《新喜劇之王》,由於這部電影來得很突然,讓影迷們興奮不已。然而今年的電影市場相對詭異,最初被炒的大熱的寧浩的《瘋狂的外星人》和韓寒的《飛馳人生》都未能取得如願的成績,反而之前很少宣傳的《流浪地球》作為影壇黑馬,一騎絕塵,一黑到底。而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就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但是客觀的評價,這就是周星馳的作品,無論電影市場怎樣的變化,他都會固執的保持自己對電影的本真。
周星馳自成名以來,迅速的從周星星變成了「星爺」,在華語影壇,他有著和周潤發和成龍一樣的地位,而且從演員時代,他就創造了自己無釐頭的喜劇風格,他是在華語影壇最具特色的演員和導演之一。老實講周星馳的作品除了香港本土以外,並不受電影節的青睞,因為他的電影也只有香港本土的市場接受程度比較高。但是什麼事情都有意外,周星馳在大陸的成名的意外就是《大話西遊》。
在90年代後期,隨著VCD錄像的流行,《大話西遊》迅速躥紅,這部本來在院線並沒有取得太好成績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沉澱,漸漸顯示出了它的藝術生命力,而且這個藝術生命力可以用強悍來形容,漸漸的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到21世紀的今天依然被周星馳的影迷所津津樂道。雖然後來導演劉鎮偉也試著再打《大話西遊》這張牌,再創輝煌,但是事實證明這部作品屬於主演周星馳。
這就像是徐克是很多電影的監製,包括他最廣為流傳的作品《新龍門客棧》,但是這些作品依然深深的打上了徐克的烙印,這可能就是香港影壇的一種現象。屬於劉鎮偉的是《東成西就》,那種無釐頭的風格才是他駕馭的最嫻熟的。而作為主演和投資人的周星馳,顯然才是《大話西遊》的核心,這也是為什麼後續大話系列作品,周星馳的要比劉鎮偉的成功很多的原因。
後來的2004年周星馳推出《功夫》這部電影,這也是周星馳最後一部經典作品,後面的《西遊降魔傳》和《美人魚》因為沒有了周星馳的參演而明顯的力度不夠,而《長江七號》則不是周星馳的典型作品。周星馳的作品相對其他香港電影要更為複雜,他不是純正的香港喜劇,純正的香港喜劇風格在周星馳之前,應該是許冠文傳承的李翰祥的衣缽。
邵氏時期的李翰祥以市井文化為背景,拍攝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特有的搞笑電影,這些電影的題材多數來源於一些軼聞野史。這裡面比較著名的就有許冠文主演的《大軍閥》。這是李翰祥後期導演作品的重要風格,再後來這種風格由許冠文繼承並發揚光大。然後許氏兄弟開始在80年代橫掃香港影壇,相繼推出《半斤八兩》、《摩登保鏢》等一系列佳作。
周星馳很大程度上是借鑑和發揚了李翰祥和許冠文的電影形式,在電影內容上李翰祥和許冠文的電影中有小人物的溫情,可愛,淳樸,但是卻缺乏一種東西,那就是夢想。雖然他們電影中的主人公對生活也有美好的憧憬,但是那些只是對生活本身的追求,算不上是夢想。而周星馳的電影中則具備了這一元素,而且這一元素幾乎體現在他所有的作品中。
小人物要出人頭地,小人物要除暴安良,小人物卻不甘平凡,這是周星馳電影的精髓,其實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偉大的電影的精髓。而在電影的喜劇形式上,周星馳廣泛的吸取了中外的喜劇特色,在風格上最為鮮明的就是無釐頭風格,這種電影風格最早來源於英國,代表作最早的是《巨蟒和聖杯》。然而因為文化的差異,喜劇電影其實是受眾範圍比較窄的,所以國內的觀眾認為無釐頭風格源自香港是錯誤的。但是周星馳卻很好得利用了這一風格。
周星馳將香港電影中固有的市井文化和無釐頭搞笑結合在一起,創立了到目前為止只有周星馳能夠駕馭的周氏喜劇,這一點都沒有誇張,這種風格的作品除了周星馳之外,很難有電影人能夠理解其中深層次的東西。而且周星馳為了讓電影更有傳承性,他廣泛的借鑑和發揚香港老電影中的經典文化,如觀眾們看到的《功夫》裡的火雲邪神和《西遊降魔篇》中的天殘腳,其實都來自於80年代邵氏一部經典的武俠電影《如來神掌》。
是不是有點恍然大悟的感覺,周星馳的風格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而是他經過廣泛的學習和借鑑之後,通過自己對電影的理解組合起來的,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天分是靠努力掙來的,很多人說周星馳是個天才,而他的天才表現為他對於電影這種執念,這是其他的電影人所不具備的。
周星馳在華語影壇雖然被尊為「星爺」,但是他作風極為低調,即使是在和同行掐架的時候,他也依然保持著刻意的低調,這說明他在片場的那些憤怒和辱罵,只有一個目的,那就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雖然很多元素都是借鑑來的,但是小人物有理想,敢於追求理想的故事靈魂則是星爺作品中永遠不變的主題。周星馳的成功不是天分,而是後天的勤奮和努力。而這種努力也創造出了只有他自己能夠駕馭這種獨特的,笑中帶淚的周氏喜劇電影,所以才有了「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而這個評語對於周星馳是很中肯的,毫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