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篇:陰天台北的散碎圖集
早起睜眼,發現今日北京天色,陰得溫柔。
空氣罕見地平靜,不顯乾冷,沒有風沙,竟有點溼溼潤潤的味道。
驀地想念臺北。
正是這種陰鬱中靜謐安然的氣質。
海峽對岸的華人世界,最有魅力的是什麼?
善意,懷舊。
那些經年的建築。那些低矮的平房。那些乾淨而蜿蜒的小道。那些澆築壘砌的石基上,暗自生長卻默不作聲的青苔。
真的太像小時候,一寸一寸安穩靜好的光陰。
▲陰天裡的地標建築打個頭陣 (p.s.許多常規景觀圖就不上了,分享一些風格鮮明的吧)
▲臺北賓館,日據時期建成,當局接待重要來賓的處所。每月有一天開放日。百度說是「臺灣最典雅巴洛克式建築」。
▲建築背面
▲建築一隅
▲四四南村。101腳下有年代感的眷村舊址。
▲是不是年代感爆棚
▲配合陰天,就特別有小時候的況味
▲從臺北車站開啟平溪線。先路過一些不必下車的小站,名字奇怪。什麼七堵、八堵、三坑……
▲平溪站月臺。
▲平溪站。小時候看臺灣連續劇,覺得他們做的山石野草布景好奇怪,為什麼是那樣的。然而他們真實的山石野草確實是那樣的……
▲平溪車站。
▲十分老街。在十分這條鐵道線上,放天燈的很多。
▲十分車站附近的吊橋。好像可以這裡租車去看黃金瀑布。
▲菁桐車站。日式建築。
▲菁桐老街。去平溪線是個工作日,人少。據說周末比較繁華。
▲猴硐車站。這站是喵星人天下。到處是貓。
▲小吃插播。平溪線很多站點的這個東西很好吃。薄薄的煎餅卷冰淇淋球,撒許多花生碎和些許香菜。
▲都是衝著九份的山海夜色
▲陰天。但有山海氤氳的朦朧美
▲晚霞呼之欲出
▲在山的罅隙裡觀望海
▲九份地標場景。看過侯孝賢《悲情城市》會熟悉。當年朝偉影帝尚年輕,國語講不好,所以把角色改啞了……
▲從臺北車站到瑞芳,再換乘去金瓜石的公交。途中會路過九份,許多去九份的遊客也這麼走。從瑞芳開啟平溪線也可,總之都是山區之旅……
▲金瓜石車站。好像這裡嚴格說屬於新北市。但一直執拗地認為這些山區屬大臺北範疇
▲電影《太平輪》這裡取過景
▲請容忍我這一PART開始密集貼照片
▲有一個比較正式的坑道可以坐車進(不是這個車……)
▲掘金場景示意。一個舊坑道,步行觀覽。
▲地熱谷
▲因為地熱資源,北投遍地溫泉酒店
▲純木質結構的北投圖書館。什麼證件也不要,隨便進去讀書。
▲于右任在北投的舊居,梅庭
最後貼一張微雨初歇後伯朗大道的山巒。
那是第一次體會到,真實的、流動的、應接不暇的水墨丹青。▲伯朗大道(池上縣)
▲這個有兩張人像的全景圖是不是很酷?去墾丁龍坑景區的時候,幫忙拍照的講解員教的,太會玩兒了。
(p.s.原以為用只貼圖片的辦法攢篇文章很容易,沒想到七七八八挑圖片也費了不少時間,整理完,天氣已放晴。這次先告一段落,下次更。)
只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且伴你紅塵天涯 向美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