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下午4時許,邯鄲市酒務樓村,幾個小朋友在車裡玩耍。身後鋼鐵廠區內的煙囪林立。
2016年12月22日早7時許,河北鋼鐵集團邯鋼公司門口。工人在霧霾中戴著口罩買早餐。
2016年12月22日7時45分,邯鄲市區,一名學生倒坐在行駛的電瓶車上。當天早上,邯鄲依舊籠罩在霧霾之中。
2016年12月23日早晨7時,在河北武安體育中心,市民在廣場上晨練。一條馬路之隔的是武安文安鋼鐵廠區。
2016年12月22日早晨八時,從邯鄲市建設大街附近的高空向南俯瞰,居民區的高層建築和鋼鐵廠區的煙囪穿過晨霧。
2016年12月20日前後,河北遭遇持續多日的重汙染天氣,多地發布霧、霾雙紅色預警。12月20日到23日,新京報記者驅車從北京出發,前往河北工業重鎮邯鄲市探訪。因能見度不足,高速因霧封道,途經城市均實施了單雙號限行,部分城區還實施大貨車禁入等措施,能見度卻在不斷降低。
12月20日下午,在邯鄲市酒務樓村,7歲的小花(化名)和兩位小夥伴在家門口玩「過家家」。小花扮演起了家長的角色,有模有樣地坐在家門口的一個椅子上。她面對的除了小夥伴,還有一家距離她不足300米的鋼鐵企業圍牆,裡面矗立著兩高兩矮一共四隻煙囪。就在當天,據邯鄲市人民政府官網顯示空氣品質指數達到500,為嚴重汙染。而小花和同伴並沒有防護措施,也沒有防護意識,偶爾看到有戴口罩的路人,他們還會好奇地張望。
邯鄲,因礦物資源豐富,其中煤炭和鐵礦石儲量分別達到40億噸和4.8億噸,被譽為現代「鋼城」、「煤都」。但近幾年,曾經的支柱產業鋼鐵、煤礦卻遇上了「尷尬」,重工業從原來的經濟發展標誌變成了高能耗、高汙染、低效率的代表。鋼鐵、煤礦企業周邊的村莊也從曾經的依靠發展變成了現在的埋怨搬遷。
酒務樓村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該村村民曾經依靠周邊的鋼鐵企業生活,但如今,距離村子只有不到300米的鋼鐵廠區,讓村民苦惱不已。
54歲的張姓村民目前還是運輸司機,他指著村南邊的鋼鐵企業回憶說,自從該鋼廠四隻煙囪豎起來之後,自己家已經多年沒有開過窗戶,尤其是春秋季節,刮南風的時候,灰塵就從空中落下,一戶村民為了防塵專門把院子加上蓋板。「有時候那種味兒特別嗆得慌,那個煙就能看到是有顏色的」,村民對此很無奈,他們也向環保部門投訴,但是並沒有達到他們預期效果。再加上村中不少土地也不再耕作,不少村民已經遷出這裡,留下來的大多也是出於無奈。
就村民提到的煙囪問題,記者致電了村南的河北鋼鐵集團邯鋼公司,對方宣傳部表示村民提到的煙囪排出的是「正常生產的水汽,它是生產過程中冷凝以後產生的蒸汽,是符合生產運行要求的。」對方還表示,村民提到的煙囪都是和邯鄲市環保局聯網實施在線監控,「排放的氣體完全達標」。
據邯鄲日報報導,截至2016年9月底,邯鄲有鋼鐵企業22家,而鋼鐵企業周邊的環境問題也不止於酒務樓村。在武安市儒山村,村南緊鄰新金鋼鐵廠,村裡的建築上大多蒙上了一層深灰色的附著物。用於原料運輸的大貨車每日穿過村莊,路面揚起灰塵。藍天白雲的日子在這裡屈指可數,大多數時候這裡都是塵土飛揚。
記者趕到武安市時正值冷空氣南下,氣象條件有利於霧霾擴散,22日下午,在武安城郊看到了久違的藍天。但是,這樣的能見度只保持了一天,次日上午,霧霾再次籠罩全城。不少晨練的市民還是戴上了口罩,而就在武安體育中心一條馬路之隔的武安鋼鐵集團文安鋼鐵有限公司廠區內,運載原料的車輛來往穿梭,廠區看不到抑塵措施,據附近居民反映,這裡的煙囪經常冒黃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