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汗皰症又稱為出汗不良性溼疹,為一種手掌、足蹠部的水皰性疾病,多見於青少年。汗皰症是對稱發生在掌蹠、指趾屈側皮膚的復發性水泡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窩瘡。
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由於夏季天氣炎熱,因此本病在夏季會出現高峰。其臨床表現為:手足掌蹠及指趾側緣出現針尖至小米大小水泡,水泡乾涸後細小脫皮,多處脫皮相互融合成為片狀脫皮,反覆脫皮引起皸裂疼痛。同時伴有手足多汗,其中手部以脫皮表現為主,足部以多汗腳臭為主要表現。
發病原因
本病的發病原因可能和過敏、精神緊張、出汗過多、遺傳等相關。在臨床中能見到一些學生訴在上課或者做作業特別是考試時手部出汗明顯增多,一些小孩患病與玩肥皂、洗衣粉、橡皮泥等相關,一些嚴重的患者有明顯的家族多人患有汗皰症病史。
中醫認為本病和溼熱有關,治療清熱除溼為治法,治療時要著重考慮溼熱的來源成因,是脾虛溼盛,溼邪鬱久化熱;還是脾虛溼盛又感熱邪;還是直接感受外界溼熱之邪等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治療與調護
常可用中藥清熱燥溼對症治療,黃柏、苦參、馬齒莧、秦皮等藥物煎煮後放溫泡手足,每次15分鐘,每日可以多用幾次,水泡很快消失。如果伴有脫皮、皸裂疼痛等可以適當減少燥溼藥物用量,加大白芨、黃精等滋陰潤燥藥物的使用,皸裂時可以用保溼劑如尿素霜等等。
預防調護:少接觸肥皂、洗衣粉、橡皮泥、塑料玩具等過敏性物質;儘量不要撕皮屑;調節精神狀況防止過於緊張,穿鞋透氣,勤換鞋襪鞋墊,保持乾燥。嚴重時及時就醫。
科普專家:陝西省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馬科黨
陝西省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繼承人。2003年至今從事皮膚病臨床工作,擅長白癜風、銀屑病、蕁麻疹、痤瘡等常見疾病的診治及疑難皮膚病的組織病理學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