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圖形解釋:(別稱:錯覺圖片、二維圖形)
是指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客觀存在的事物,僅會在二維世界存在的一種圖形;不可能圖形是由人的視覺系統瞬間意識地對一個二維圖形的三維投射而形成的光學錯覺,在三維空間中它不可能存在。
提出者:M·C·埃舍爾(莫裡茨·柯內裡斯·埃舍爾)
我們先來看看M·C·埃舍爾的四個代表作品
作品一《畫廊》
作品二《瀑布》
作品三《觀景樓》
作品四《上升與下降》
我們先看看這段對不可能圖形的分析內容:
人們知覺不可能圖形的過程,說明了知覺是人們在感官所獲得的信息的基礎上,對事物主動尋求解釋的一個過程。人們知覺一個事物,總是賦於它一定的意義,並用語言文字把它標誌出來。用語言文字標誌知覺對象也就是知覺者對感覺信息進行組合,尋求最佳解釋的過程,知覺與記憶、思維等活動是密切聯繫著的。人在知覺過程中,能夠識別不可能圖形,正說明過去經驗在知覺中的作用。
人的感官是有一定的習慣經驗的,比如你看到一個人,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首因效應」,大致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好壞決定了我們以後在初次接觸不同人時候的心理條件的共同反射因素:比如人的外貌特點,著裝特點,說話的神態,語言的方式,精神狀態,一舉一動等諸多因素,成人之間,同性之間,我們的心理反應和回應態度可能傾向於一種相見恨晚或者泛泛之交的概念,雖然可以以觀後效,但是第一反應大致會有如上描述的兩種心理;異性之間,我們的心理反應和回應態度也大致如此。這樣就形成了我們初次與人相見的心理條件反應,雖然我們內心當時可能是沒有經過具體的二選一的思考的,但是行為當時的舉動以及後期的延伸都從事實上暗示了這種感覺經驗的存在,這個當然是從感覺的角度來說的,和我們的知覺又是何其相似!
我們的知覺也大致如此:感官獲得信息,也就是第一印象,比如我們在看這些圖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個具體的集中視線範圍,也就是局部的印象,但是我們又會在看圖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印象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但是我們再往全面去觀察一副圖的時候,發現無法找到一個具體的答案,此時心理的動機就是要主動尋求一個解釋,沒有這個解釋,我們就無法找到一個最終的答案,但事實是怎麼都無法找到解決的答案,這個就是不可能因素,不可能圖形就很好的解釋了這種心理現象。
現實來說,人的經驗作用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不夠全面或者認識不到這種不可能的結果,那就是人共有的弱勢心理,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認知到這種弱勢帶來的視角偏差或以點帶面的觀察方法,能認知到全局並且能分辨清認知後的唯一答案,那就是不可能。
所以沒有什麼不可能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人在盡力突破自身認知障礙的同時就是處於一種不斷的進步當中,但是不代表自身障礙認知後障礙就消失了,好像一個傷疤,好了傷疤忘了痛,但是傷疤還在,只是那種痛感消失了,傷疤就是一個痕跡,由身體組織元素和恢復功能決定,好比我們無法改變骨骼的結構一樣,自身障礙雖然在認知了事實的真相以後被突破了,但是面對新生的首因事物又可能被重新喚醒。
所以自身障礙是可以反覆發作的,只是我們不再需要這種障礙來成就認知到的事物是不可能的答案之後,那我們肯定進入了隨性面對首因事物的境地了,這種隨性即是我們的認知經過千錘百鍊鍛造的武器:那就是,我們養成了突破認知障礙的習慣,這個習慣是屬於對抗統一體,絕不是單一因素的存在,我們帶著有色眼鏡去與事物和睦相處,達成分析,成就認知。這種就是不可能圖形,不可能答案對人的最終啟示。
好了,我們來總結一下不可能圖形的直接啟示:
不要被迷惑了!你的感覺是你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