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是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5年。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看來,這5年,我國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基本完成,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在這成效最突出的5年,越來越多的青年站上了美麗中國建設的舞臺:青年環保鐵軍頻頻出徵,站在了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第一線;藍天保衛戰科研攻關國家隊中,超過八成是青年;2015年實施的新環保法,不僅長了牙,更讓社會組織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渠道參與環境治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展望了2035年的圖景,那時,我國將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這對有志於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青年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將開創青年幹事創業的新領域。
建設美麗中國的青年行動者
一場藍天保衛戰,把不同專業的青年聚在了一起。
在「十三五」追霾的攻關團隊中,有2903名科技工作者加入了一個全新的機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共同探究重汙染天氣的成因。而參與攻關項目的科研人員中,4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佔比超過80%。
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員在這項跨領域、跨地域、跨年度的研究中迅速成長,成為科技治霾的一線主力軍。
在保衛藍天中成長的還有一家民間環保組織的負責人趙亮和他的團隊。這個成立於2014年的環保組織,一直密切關注著汾渭平原的空氣汙染治理。2018年,汾渭平原被列為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區域,是藍天保衛戰「主戰場」之一。
對趙亮這位有環境相關專業學習經歷的80後來說,這5年,也是和團隊更深刻參與美麗中國建設的5年。
趙亮回憶說,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是個轉折點,既為公眾參與環保監督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保障,也讓大家對環境治理的理解上了一個新高度。
各方的變化也在這幾年開始顯現。那些過去認為社會環保組織「找茬兒」的企業,開始打開大門迎接監督。2019年6月,一家鋼鐵企業邀請趙亮的團隊和當地公眾代表到企業交流。這之後,更多企業主動聯繫趙亮,「歡迎社會組織與公眾來找問題,加以整改」。
在西北政法大學環境法律與政策中心主任丁巖林教授看來,解決環境問題有多種方式,社會組織能通過專業化和更加富有建設性的參與,與政府、企業等建立多維度的互動機制,從而形成合力。
社會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法律團隊負責人劉金梅發現,社會環保組織發展至今,越來越多專業背景的青年願意加入,「已經不僅是作為監督者的角色」。
趙亮也看到了當前環保組織功能與角色的變化:從協助環保部門的「補位」者變為重要參與者。趙亮說,未來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和團隊的專業性,組織更科學,團隊結構更合理,才能在推動環保進程中發揮更大價值。
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年輕人幹事創業的新領域
走過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的5 年,投身生態環保也成為一些年輕人創業、就業的選擇。用吉林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萬曉白的話來說,這5年,她的事業越來越被周圍的人認可。
2005年,這名80後放棄城市生活,接過父親手裡的治沙任務。在科爾沁草原治沙10多年,她的朋友圈籤名始終未改:為了孩子的身心未來。
萬曉白「拯救科爾沁5萬平方公裡沙地的夢想」,在去年有了一些迴響:科爾沁沙化的草原有了綠色的模樣,沙地的面積正逐步縮小,降至4.23萬平方公裡。「可以說,我們在基層實踐中的治理思路,和《建議》裡提及的『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是一致的。」
更多當地年輕人加入萬曉白的團隊。「有專業背景的年輕人,提升了治沙的專業性。」在萬曉白看來,現在,這份守護土地與家園的工作「被人理解與認可」。
趙亮也發現,團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90後成員逐漸成熟,00後實習生也陸續報到, 「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治理正在成為一種職業選擇」。
而「自然之友」 — —這個我國最早成立的民間環保組織,也擁有了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的團隊成員。
90後盛凱從大學時期就開始參與環保,在畢業後由志願者轉變為從事生態保護的全職公益人。護鳥3年多,盛凱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身邊的候鳥、關心鳥類救助工作,「護鳥的氛圍變化很大,監督舉報的人多了,自願拆除鳥網的人多了」。
在他看來,無論是此前有關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還是近期公布的兩萬多字的《建議》,都給青年環保人更多的幹事機會,「讓保護候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有法可依,讓監督工作有了制度保障」。
同行者眾多,美麗中國人人都是行動者
面對又一個5年規劃的新起點,青年環保人發現同行者眾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沒那麼遙遠」。
「每一雙眼睛、每一部手機都可能是守護藍天的武器。」在趙亮的觀察裡,「12369環保舉報」微信公眾號在2015年正式上線後,更多人能更充分地監督環境問題,「不僅能知道檢測結果是否達標,還能全過程參與」。公眾關注的環境範圍也從眼前的村莊或小區逐步擴展到某個區域或流域,「可能內陸一個小城鎮裡的人,也開始關注海底生物的生存狀況」。
公眾的認可與支持讓越來越多的社會環保組織「不再孤軍奮戰」,也讓環保行業的生存與發展有了更大空間。
青年企業家徐勝傑在創業中,見證了環境保護「從社會關注度低發展到全社會高度重視」的階段,他投身的防腐產業在這些年已發展成地方支柱產業。在他的集團裡,有環保專業背景的青年人才佔比達38.5% ,「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政府的政策導向把越來越多的青年吸引進環保行業,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就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今年年初的一場微博訪談得到1500多萬人的關注和參與似乎可以說明這種趨勢,當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仍在持續加深,包括「自然之友」在內的幾家社會組織和環保組織共同討論「野生動物吃與不吃」等話題。「我們沒想到有這麼多人關注。」在劉金梅看來,公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層面、廣泛程度較之前已有深刻改變。
全民環保的綠色風尚正進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渠道也在不斷拓寬。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近年來,四類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已達到1239家,累計參訪公眾達4000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開展環保主題活動近兩萬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數達約15億人次。
在丁巖林看來,環境治理的全民行動體系正在慢慢形成。
更多的聲音正由中國青年向外發出。萬曉白去年參加青年氣候峰會,面對來自全球的青年代表分享了中國草原的治沙經驗。在趙亮看來,中國民間的環保故事「以前是講給你聽,現在變成要講給世界聽」。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朱彩雲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