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網訊 為全力以赴做好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以下簡稱「紀念活動」)氣象服務保障,8月31日8時,中國氣象局局長、紀念活動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鄭國光籤發命令,啟動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中國氣象局各相關單位按照《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工作方案》的各項要求,立即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局應急辦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局應急辦值班人員向國辦發送傳真。李一鵬 攝影
中國氣象局應急辦值班人員發送重要信息專報。李一鵬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報導 8月31日8時,中國氣象局進入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後,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制定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分工細化表,明確各處室職責、要求和負責人。局應急辦從31日8時開始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根據需要報送《值班信息》,並隨時負責將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重要批示進行傳遞督辦,落實中辦、國辦及其他部委的緊急文件及重要任務等工作。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記者賈靜淅 通訊員王亞偉報導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於8月31日8時起進入紀念活動特別工作狀態,有關人員24小時值班值守,並組織召開紀念活動氣象服務特別工作狀態例會和服務會商,協調有關事項。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專門派出一名司領導和一名專職人員到北京市氣象局進行現場辦公,第一時間協調有關工作,參加北京市氣象局現場專題會商,組織製作決策服務材料報送有關單位。
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格苗報導 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根據服務需要和領導小組要求,全力做好預報會商、信息網絡和資料保障工作,安排天氣、空氣汙染氣象條件專題會商,協調、落實特別工作狀態例會、領導小組緊急會議以及其他相關事項,安排部署相關單位核心業務系統的應急備份。根據安排,有關人員24小時在崗待命。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8月31日8時,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進入特別工作狀態服務紀念活動。綜合觀測司下發通知,全力做好紀念活動期間氣象無線電頻率管理工作。做好紀念活動期間的溝通聯絡工作,綜合觀測司已將各觀測業務單位負責人聯繫方式進行整理,以便隨時保持聯繫。綜合觀測司已經通過電話巡查了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局,以及探測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應急觀測設施情況,溝通處置加密觀測設備運行時間等問題,提醒做好安保措施。目前,觀測設備整體運行狀況良好。
國家氣象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沙塵霧霾預報平臺以及定量降水預報平臺值班人員嚴密分析天氣形勢。黃彬 攝影
工作人員做好決策氣象服務工作。黃彬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報導 8月31日8時,按照《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工作方案》要求,國家氣象中心工作人員嚴守各自工作崗位,進一步分析天氣形勢,旨在把握專項氣象保障預報服務的節奏,把關重大決策服務材料的預報服務結論,切實做好紀念活動的氣象保障服務。
國家氣候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國家氣候中心工作人員在監視天氣情況並分析未來天氣趨勢。徐文彬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報導 國家氣候中心於8月31日進入特別工作狀態。目前國家氣候中心全員到崗,加強值守,對近期北京地區的天氣氣候進行深入分析和預測。在前期製作了歷史上9月3日的氣候背景分析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國家氣候中心未來幾天還將對大氣環境容量變化進行評估和預測。另外,由於目前正值夏秋季節轉換時期,氣候背景比較複雜,國家氣候中心也將全力做好監測等工作。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遙感應用室特別工作狀態中。王敬濤 攝影
運行控制室值班人員嚴密監控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圖像。王敬濤 攝影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8月31日8時,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特別工作狀態期間,為保障氣象預報和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氣象部門要經常舉行各類會商,氣象信息系統的穩定運行和觀測數據的安全可靠傳輸也至關重要。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制定了專門的重大活動保障方案,按照一級應急響應簡明工作流程開展相關業務工作,中心領導和各相關處室實行主要負責人帶班制度,並對8月31日早8點至9月3日晚8點特別工作狀態期間的具體工作做了布署。
為保證通信、網絡、資料庫、高性能計算機、電視會商、衛星應急、集約化平臺和電子政務系統等業務正常運行,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進一步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和備份措施,安排好各崗位值班人員,加強值守工作;加強業務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並按要求進行報告;密切注意網絡安全,主動檢查,一旦發現網絡威脅,馬上採取安全措施。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特別工作狀態中。張格苗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格苗報導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8月31日8時進入特別工作狀態。中心領導及各部門主要負責人24小時帶班。根據分工,中心各個部門參與多項重要任務,包括參加相關決策服務材料的製作,協助做好重汙染天氣影響評估和減排效果評估,負責加密期間X波段移動雷達的正常運行,協助省局開展京津冀天氣雷達的運行保障工作,統計分析京津冀天氣雷達和風廓線雷達的數據質量情況,負責天氣雷達和風廓線雷達業務系統和產品的技術支持等。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8月31日10時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專業氣象臺業務人員正在密切監測北京地區主要公路的降水實況。據專業氣象服務領班楊靜介紹,專業氣象臺將做好北京地區及閱兵周邊區域的公路氣象保障服務,製作專題氣象服務產品,關注北京天氣對交通的影響,全力做好閱兵氣象保障服務。宛霞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通訊員武蓓蓓報導 8月31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迅速制定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方案,各部門立即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記者了解到,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針對紀念活動加強服務,通過中國天氣網及時發布北京市氣象局和國家氣象中心有關服務專報,並在紀念活動當天在網站重要位置推送。同時,加強重點欄目策劃,做好北京地區精細化預報服務,通過公共頻道全面提升北京天氣關注度,尤其加強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家級媒體氣象節目的特別策劃,做好紀念活動期間的社會公眾氣象服務。
在紀念活動期間,特別是閱兵當天,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將加強公共頻道和中國氣象頻道的直播,保持高度敏感性,如遇高影響天氣過程,將通過打通編排、更改製作時間等多種手段,快節奏、高頻次播發相關服務信息。同時,通過中國天氣網以圖集、文章等形式,及時發布閱兵當天現場相關報導,並在報導中引導網友關注北京地區天氣情況。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 通訊員王德英報導 8月31日8時,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根據中國氣象局要求迅速進入特別工作狀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紀念活動氣象服務小組堅守工作崗位,負責人領班、專人值班,保持手機24小時暢通,確保聯繫;院科技處牽頭組織做好觀測、預報、預警、決策服務材料製作、信息發布等工作,並協調相關專家隨時待命,必要時由領導小組成員參加紀念活動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及時為業務單位提供工作狀態期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效益評估等業務技術指導;科技處派員參加相關專題會商;其他相關單位做好特別工作狀態單位間的信息共享和保障等事宜。
中國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報導 中國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8月31日8時起進入抗戰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積極做好相關服務及保障工作。機關服務中心各單位按照《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印發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視特別工作狀態時期安全穩定工作,全力做好園區電力保障、食宿服務、醫療衛生、安全保衛等工作;各單位嚴格執行24小時一把手帶班、專人值班制度,各級領導及值班人員時刻保證通訊暢通,密切掌握本單位各項工作運行情況並準確及時報送信息;如遇突發事件要逐級上報並迅速妥善處置。31日上午,中心領導分組帶領管理處室人員對中心各直屬單位進行全面安全生產大檢查,確保特別工作狀態期間中心各項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8月31日8時,根據中國氣象局要求,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以下簡稱宣傳科普中心)迅速響應,進入到特別工作狀態,做好紀念活動的宣傳與科普相關服務。
宣傳科普中心積極籌備擬在9月2日召開的中國氣象局9月新聞發布會,持續收集媒體針對抗戰勝利紀念活動氣象相關採訪需求,整理媒體熱點話題,聯繫相關單位做好準備;根據中國氣象局辦公室、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的指導要求,做好媒體服務工作;加強輿情監測,密切監測紀念活動氣象有關輿情,關注社會輿情變化;圍繞可能影響紀念活動的天氣,精心準備和製作相關氣象科普產品,並及時在網站、新媒體等各種傳播渠道進行發布,針對公眾關心的天氣熱點進行解讀,充分發揮科普產品平臺優勢,做好公眾氣象科普服務。同時,宣傳科普中心相關人員24小時在崗待命,確保宣傳科普工作安全、有序開展,並加大信息安全維護力度,確保CMA網站、中國氣象網等業務正常運行。
中國氣象報社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社部署9月3日閱兵活動當日宣傳報導任務。王素琴 攝影
氣象報社編輯特別工作狀態中。王素琴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素琴報導 8月31日8時,中國氣象報社進入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全力做好宣傳報導工作。
8月27日,報社領導組織業務部室負責人及業務骨幹召開會議,圍繞紀念活動氣象服務保障服務宣傳報導內容、形式、時間安排等展開討論,制定了紀念活動宣傳報導方案,並分工落實到人,明確從當日起報社提前進入應急狀態。在紀念活動期間,報社將通過《中國氣象報》、中國氣象網以及中國氣象局官方微博、微信,駐搜狐、新浪、人民日報、今日頭條、網易新聞客戶端中國氣象局政務帳號和萬千氣象新聞客戶端、中國氣象報WAP站等展開全媒體集中宣傳,以擴大宣傳覆蓋面,有效發出氣象聲音。
特別是9月3日閱兵當天,報社將安排多路記者駐守中國氣象局應急辦、中央氣象臺、北京市氣象局以及中國氣象局進入特別工作狀態的其他業務單位,用筆和相機記錄氣象服務的每個精彩瞬間,在保證中國氣象網及新媒體平臺及時展示氣象服務情況的同時,9月4日出版的《中國氣象報》將以特刊形式,用8個版面集中反映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情況。中國氣象局網站已於8月31日推出網絡專題,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多角度展示氣象服務。
8月25日,報社記者已經進駐北京市氣象局,隨時掌握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情況,做好跟蹤報導。此外,報社已派出多路記者圍繞氣象監測、預報、服務、團隊等展開採訪。
北京市氣象局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氣象預報員在氣象業務平臺前,討論和分析紀念活動期間天氣情況。葉芳璐 攝影
8月30日晚,北京市氣象局派出應急指揮車,進駐天安門廣場西側,監測天氣情況。莊白羽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葉芳璐報導 8月31日,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以下簡稱「紀念活動」)還有3天,北京市氣象局啟動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舉全局之力做好紀念活動氣象服務保障工作。
天津市氣象局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天津市氣象局特別工作狀態中。張妍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妍報導 天津市氣象局8月31日8點30分,召開紀念活動保障工作部署會議,正式進入紀念活動氣象服務保障特別工作狀態。自8月22日開始,天津市氣象局便進入紀念活動保障工作「臨戰」狀態,派出首席預報員駐北京市氣象局專家團隊,加強預報服務能力。市局各單位嚴格執行值班制度,積極參加全國天氣會商及紀念活動專題會商,為保障紀念活動順利開展提供基礎支撐。為全力協助北京市氣象局做好紀念活動氣象服務保障工作,一方面,天津市局全力做好氣象數據的加密觀測及數據共享,實現了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自動氣象觀測站、城市邊界層觀測站等各類氣象觀測數據的實時上傳,並將自動氣象站傳輸頻次加密為5分鐘一次,在市地震局和測繪院的協助下,將全球導航衛星水汽觀測站的資料提升為30分鐘上傳一次。另一方面,天津市氣象局進一步強化精細化預報服務水平。利用「短時臨近預報綜合業務平臺」,開展精細到5公裡的定點、定時、定量的預報服務;利用人機互動預報平臺,進一步加強對數值預報產品的訂正預報,提高預報的效率和客觀分析能力,並加強針對特定地點的實時監控和預警功能;充分利用「強對流天氣雷達回波特徵智能識別技術」,建立起針對冰雹、強降水、大風等多種強對流天氣的雷達識別模型,提升強對流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為成功舉辦紀念活動保駕護航。
河北省氣象局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河北省氣象局工作人員特別工作狀態中。謝盼 攝影
河北省氣象局工作人員特別工作狀態中。謝盼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謝盼報導 河北省氣象局8月31日8時,啟動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全力以赴做好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以下簡稱「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特別工作狀態期間,河北省氣象局實行局領導帶班制度,統籌協調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各項工作;嚴格執行24小時領導帶班、業務服務專人值班制度,確保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協調事項及時落實,應急事項及時處置;建立碰頭會議機制,視需要隨時召開特別工作狀態例會;建立信息報送制度,嚴格執行業務系統運行和突發事件「零報告」制度。
山西省氣象局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武雅麗 溫慧報導 山西省氣象局將於8月31日至9月8日進入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省局對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做了詳細的安排部署,一是將各有關單位、部門納入特別工作狀態響應單位;二是特別工作狀態響應單位要嚴格執行24小時領導帶班、業務服務專人值班制度,確保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協調事項及時落實,應急事項及時處置;三是各相關單位有關人員24小時在崗待命,並按照人影保障領導小組要求,落實相關工作任務,組織做好專題會商,根據需要提出召開特別工作狀態緊急會議建議;四、各地要做好活動期間地面人影作業準備,強化人影安全保障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進入特別工作狀態
中國氣象報記者餘亞慶報導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於8月31日至9月3日進入紀念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期間,自治區氣象局實行局領導帶班,嚴格執行24小時負責人領班、專人值班制度,保證通訊暢通,密切關注可能影響紀念活動的天氣,紮實做好特別工作狀態期間的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支持、科普宣傳及後勤保障等工作。各單位帶班領導要求參加每日早間全國天氣會商。嚴格實行業務系統運行和突發事件零報告制度,每日15時前向區局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並匯總編制《內蒙古特別工作狀態情況摘報》,及時向中國氣象局領導辦公室報告工作動態。安排部署積極做好高影響天氣、空氣品質保障氣象服務、重汙染天氣氣象條件、人工影響天氣氣象條件服務。內蒙古氣象局要求各相關單位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認真做好保障活動任務;細化責任,明確職責,將職責明確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加強組織領導,做好責任落實,領導要靠前指揮,強化服務保障質量。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