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應用技術學校被曝虛假招生,在網上頻頻引發關注。該校招生簡章明確表明招收護理專業學生,為五年制大專,畢業頒發大專學歷,然而該校並不具備護理專業教學資格。南京市人社局微博回應稱,此事系南京東方理專修學院以南京應用技術學校名義,採取不實宣傳、隨意承諾的方式,並以「零門檻入學」,實際招收家政服務專業學生。(4月29日 中國新聞網)
此次沸沸揚揚的虛假招生事件,並非涉事學校及相關院校首次「犯事」。2017年,該校前後兩次因與招生代理籤訂非法合同陷入民事糾紛,坐上被告席。在法院判決書中,明確提及其招生流程違反國家強制規定。同年7月至2018年2月,該校多次被報導違規招生,主管部門要求其限期整改。
涉事學校近乎「慣犯」,屢被曝光和懲治,但問題依然肆虐,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監管。社會治理自然不可要求監管部門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但對於多次違規的學校,不能置若罔聞,該管的還是要管,常態化監管是應有之舉。
就其本質而言,虛假招生已構成詐騙,監管部門不僅是主管部門,還包括司法機關。司法機關應主動對曝光學校進行查處,不能再任其招搖撞騙。針對虛假招生等損害學生和家長權益的行為,勢必以凌厲的監管態勢重點治亂,如大幅度提高罰款金額等違法成本,形成威懾,壓縮其生存空間,讓違者心存顧忌;公安機關偵查終結後,則應依法移送檢察院提起公訴。
類似事件背後,也充滿了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每年招考季的「搶人大戰」,高分考生自是各學校的搶手資源,另一部分考分不甚理想的學生,因同樣面臨諸多選項,也成了爭奪對象。為了爭取該部分考生,招生院校與家長、考生之間,多少形成了一些利益勾連。個別學校乘虛作亂,動起了歪腦筋,以虛假招生簡章獲取利益。事實上,這些偽造信息只要稍加查詢,便可知其真假。可這件事看不到應有的求證意識。對一心求好的家長而言,招生院校是否具學校之實,他們已無暇顧及。
如今,涉事學校無法兌現此前承諾過的3+2模式和護理專業大專證書、護士資格證考試資格,學生荒廢三年青春,蒙受巨大損失,需要有人擔責,得到妥善後續處理。至少應讓學生分流到社會認可的學校,並獲得相應的經濟賠償。
結合家長和學生的訴求,主管部門有必要對涉事學校進行徹查並嚴肅處理,讓更多人免於受騙。目前,政府部門已就該事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但家校仍未最終達成協議。希望學生反應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虛假招生亂象也能得以真正遏制。
文/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