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降溫,新年首次寒潮來襲,-14.5℃創下江蘇今冬氣溫新低。即使貼了暖寶寶,裹上厚厚的棉衣,依然抵不過陣陣刺骨的寒風。寒潮對百姓工作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兵分多路探訪,從一個個堅守崗位的平凡人身上,感受到冰凍嚴寒下的濃濃暖意。
記者 白雪 李睿哲 田墨池 趙芳 王拓
在我們身邊,他們在默默守護
早上10點,這名環衛工已走1.4萬步
7日凌晨4點多,南京室外一片漆黑,溫度-8℃左右。看天氣預報知道要大降溫,環衛工張紅兵起床時,特意穿上了厚棉衣、羽絨褲、棉鞋,並戴上了帽子、耳套。他洗漱收拾一番,囑咐妻子貼了兩片環衛所發的暖寶寶後,兩人便「全副武裝」、各騎一輛電瓶車出門了。
「今天特別冷,我們出門時穿了四五層衣服,全身都圍裹好,只露出兩隻眼睛。」張紅兵說,不管颳風下雨,他們每天5點準時到崗,負責清掃佔地面積9萬多平方米的小區。路燈昏黃,冷清無人,張紅兵脫掉厚外套、換上環衛服後,便借著燈光開始快速清掃垃圾。「一勞動,身子就暖和了,清掃10多分鐘,就不覺得冷了。」儘管寒風凜冽,但當他將小區幾條道路掃完時,額頭都出汗了。
張紅兵做環衛工已十多年。小區居民們陸續出門上班時,幾條大路已被他清掃乾淨。張紅兵和妻子在社區休息地匆匆吃完帶來的粥、鹹菜、餅子後,又繼續投入打掃。「一開始可能吃不消,這麼多年下來,我們都習慣了,累是累點,但盡力讓環境更整潔、讓南京市民出門更方便,我們幹得很開心。」不到10點,張紅兵的環衛手錶顯示,他已走了1.4萬步,他每天基本要走四五萬步。
寒潮來襲,全省近20萬環衛工都堅守崗位。記者從省住建廳了解到,針對大風冰凍天氣,城管部門已提前將消息傳達各地環衛部門,要求做好低溫冰凍天氣環衛安全生產工作,科學安排環衛清洗和灑水作業。同時,加強對環衛工人的關心力度,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及時配發保暖禦寒用品,保障作業安全。
中午11點,助餐點為20位老人端出午餐
寒潮來襲,高齡獨居老人、困難群體牽動人心。7日上午10點半,幾位老人早早趕到位於南京工人新村的南京市鶴顏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待熱飯出鍋。「我到這裡吃午飯1年多了,中午花12元錢就可以吃上一葷兩素一湯,米飯免費加。」老人高孝華滿意地說。
這家老年人助餐點已開辦8年。「工人新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2000多人,80歲以上的有400多人,每天大約有30名老人來助餐點吃飯,今天天冷,老人相對少一點。對一些腿腳不便的老人,我們還會送餐上門。」鶴顏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丁海銀說,來助餐點的多為高齡獨居老人,知道這幾天寒潮來襲,她和中心工作人員已上門、打電話提醒很多老人,天寒儘量少出門,需要幫忙買菜、測血壓、理髮、陪醫等服務時,可直接電話聯繫他們,工作人員會免費上門服務。
土豆燒雞塊、西紅柿炒雞蛋……中午11點,助餐點內約20位老人圍坐桌前,邊吃邊聊,熱熱鬧鬧。工作人員郭敏志打好飯、用棉布包裹好飯盒,騎自行車為不便出門的老人送飯,「這幾位老人的午飯都是我送,送完飯,再幫他們把垃圾扔了。老人對我們很熱情,常噓寒問暖。」
下午1點,這名快遞員已送完120單
京東物流建鄴營業部快遞小哥陶建忠一早便摸黑到崗。7日早上6點半,第一車快遞到達站點,陶建忠和其他小哥趕緊卸貨,將貨物規整、理清貨單,出門配送時已到早上9點半。
儘管陽光明媚,但寒冷低溫伴隨大風,陶建忠開小三輪車比平常更小心。「一般開中擋,今天大風,怕車開快了,車頂上的貨物掉下來,我在部分路段會調成低擋。」下午1點多,陶建忠送完上午120單快遞趕回站點取貨。往三輪車裝快遞的搬運間隙,他拿下口罩喘氣,陽光下哈出的白氣清晰可見。現場,與他同樣折返站點搬運快遞的還有六七名快遞小哥,他們時而看看訂單,時而拿起手機給客戶打電話:「請問您在家嗎,我一會就過去送快遞……」
「我基本每天送150單快遞,風雨無阻,盡力讓顧客能及時取到快遞。」話剛說完,裝好快遞的陶建忠便開著小三輪車再次迎風出發。
「站點今天共到站約2600單快遞。應對寒潮天,我們提前一個星期給快遞員發放了手套、圍巾等防寒物資,昨天還提醒大家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生病,遇上大風慢點開車,注意安全。」站點經理石祥飛說。
在看不見的地方,他們保障城市運轉
-5℃,電網檢修工人在20米高空作業
【截至7日上午10點17分,南京電網調度用電負荷1185.33萬千瓦,再度創下去年入冬至今負荷新高。伴隨氣溫下降,電網負荷仍在攀升。】
寒潮低溫,考驗著特大城市的電力供應。7日上午9點50分,南京市江寧區橫雲路旁,介於橫溪街道龍王山變電站與溧水區溧水變電站之間的輸送電線路正在進行停電檢修前的預備工作。手機屏顯示,此時南京室外實時溫度為-5℃,而置身城郊鄉下、站在風中,體感溫度比這還低。
為了方便檢修操作與安全防護,46歲的電網線路檢修工人周勤春,與搭班的陳道有和宋雨傑一樣,穿著輕便的工裝。他為工友檢查完爬上電塔所需穿戴的裝備後,老陳和小宋一前一後登上20米高的「電桿」。
「這根水泥電線桿由兩座水泥立柱組成,又叫『門型塔』。門型塔上作業,最具挑戰性的就是手腳操作空間有限。」國家電網南京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輸電運檢工周暉告訴記者,溧水變電站電壓220千伏,是溧水區最大的變電站,供電服務範圍接近全溧水生產生活用電需求的三分之一。這一根根通往溧水變電站的電線,在保供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耳畔寒風呼嘯,周暉提高了音量:「電力保障本來就是冬季供暖和生產的命脈所在,更不用說眼下又遇上入冬以來的『最強寒潮』。」他告訴記者,當前南京電力已全線加強巡檢力度,「氣溫創下新低後,線路上的智能監控開始24小時不間斷檢視。我們還安排了無人機班組和人工班組每天巡檢。全南京的輸電線路上,每座電塔、每根線,一天之內僅被監控畫面捕捉到的次數便不下6回。」
寒風凜冽中,碼頭工人每2小時啟動溫車一次
【據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安全總監殷東海介紹,在強寒潮到來之前,各碼頭單位全面檢查碼頭安全設施及大型設備防凍及防風加固情況,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確保信息聯絡暢通。】
7日下午,南沿江城際鐵路的工地上機械轟鳴。吊運中,鋼筋縱橫往來,工人們穿梭忙碌在腳手架間。施工現場,一根根長40釐米、直徑0.6毫米的扎絲,經鋼筋工之手,幾秒鐘就把鋼筋牢牢固定。在中鐵二十四局南沿江項目現場,儘管寒意透骨,可無論管理人員還是施工工人都堅守崗位,夜以繼日奮戰,趕工期、趕進度、保項目。
寒風凜冽,連雲港新東方國際貨櫃碼頭的安全管理人員劉慶峰早早來到碼頭現場進行安全巡視,尤其是對碼頭流動機械的防寒情況更是再三檢查。「天太冷了,像叉車、正面吊等機械需要每2個小時就要啟動溫車一次。」劉慶峰說,這樣做正是為了保證機械設備能夠隨時響應生產需求。
在主港區拖輪基地,「東方二十九」號拖輪上的工作人員丁寅正對室外裸露水管進行檢查,「這次降溫有點厲害,之前我們已經給這些水管進行了保溫包紮,但還是有點不放心,再來看看。」丁寅說,歲末年初,港口開普型船舶集中到港。他們按集團要求準備了防滑墊、防滑繩、防滑鏈等物資,對船上欄杆也進行了防滑處理。「目前,船上的柴油、物料、夥食都準備充足,可以保障到港船舶正常進出。」
「針對此次強寒潮天氣,我們持續關注天氣變化,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預案。」殷東海說。
不到20分鐘,3畝地蔬菜披上「保暖衣」
【眼下正是小麥的過冬季,也是保證夏季豐收的關鍵時期。連日來,各地農業種植大戶採取多種措施,確保蔬菜、水果大棚安然度過寒冷天氣。】
7日,記者一路驅車趕往南京八卦洲,只見沿邊田間的田溝已結上薄薄的一層冰。走進南京紅杜鵑農業科技集團的蔬菜大棚,總經理王春寶正帶領手下員工們為生菜、冰草等農作物鋪上保溫膜。同時,大棚頂部的棉被也在慢慢鋪設,20分鐘不到,3畝地的蔬菜就被罩上了「保暖衣」。
王春寶告訴記者:「知道寒流要來,前幾天就開始做功課,提早讓員工檢查液化氣爐的安全性與煤餅的數量,將它們搬入棚內,並準備足夠多的保溫膜,現在頭頂上的保溫膜長50米、寬4米,再冷的天氣也不怕。」
南京緣派蔬菜專業合作社給草莓帶來另一種「溫暖」——採用電動卷膜與加溫補燈供暖。「低溫對草莓生長影響較大,缺少長時間的日照導致草莓成熟較晚,長期低溫也影響蜜蜂授粉,導致草莓產量減少。」緣派蔬菜專業合作社經理周誠說。
「部分田塊麥苗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害,尤其弱小苗和根系淺的麥苗,受凍較明顯,葉片有凍傷、凍死現象。」溧陽市社渚芳伢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翔告訴記者,他已安排十幾人進入麥田裡清理麥溝,確保麥田溝系排水暢通。
本次寒潮不是「史上最強」
記者 張宣
7日,江蘇今冬以來最冷的天氣準時上線。省氣象臺7日13點50分公布的全省實時氣溫地圖顯示,本該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段,江蘇13市溫度卻「全員零下」。-14.5℃已創今冬江蘇氣溫新低,本次寒潮為何如此之猛?真的是「史上最冷」嗎?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採訪了江蘇省氣象臺相關專家。
【同比數據】
跨年的寒潮仍記憶猶新,不到一周再次迎來寒潮,為何短時間內迎來兩次寒潮?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專家吳海英回應,寒潮來襲是冬季的常見現象,取決於冷空氣多少。許多人感覺今冬的寒潮「百年不遇,史上最冷」,其實不然,往年還有更冷的寒潮。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從江蘇省氣候中心了解到,1961年至2020年,江蘇最低溫度排名前十的區間為-19.4℃到-22.4℃;江蘇的歷史最低溫度出現在1969年2月5日,最低溫度為-22.4℃。就2000年以後的數據來看,江蘇最低溫度排名前十的區間為-14℃到-15.6℃,且其中排名第九位的最低溫度出現在2016年1月24日。
【後期趨勢】
根據最新天氣預報,8日淮北最低溫度為-11℃到-12℃,蘇南地區-8℃左右,其他地區-9℃到-10℃。當日全省晴到少雲,最高氣溫0℃左右。而到了9日,全省溫度將緩慢回升,最高溫度能達到3℃到4℃,氣溫回升比較明顯。10日,江淮之間北部和淮北地區-7℃左右,其他地區-4℃到-5℃,全省大部分地區有冰凍,本次寒潮接近尾聲。
江蘇省氣候中心副主任項瑛表示,歷史上極端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1月下旬到2月上旬,所以本次寒潮的最低溫度不一定是今年的最低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