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空調製冷領域,為了敘述的方便性,我們在空調的各種運行模式下不論是製冷還是制熱,都把系統的工作介質稱為「製冷劑」,當然這一點就空調進行熱量轉移運行的特性來說也沒有什麼不妥的。
溫度的概念,我國的溫度名稱為攝氏度,字母符號為℃,在我們生存的大氣環境中,水的冰點,也就是從液態變成固態的溫度是0℃,沸點,達到沸騰狀態快速蒸發的溫度是100℃。
製冷劑的凝結固化也就是冰點溫度為零下100℃,以溫度的高低變化來說,從100℃降低到-30℃,會釋放大量熱量,同理,製冷劑從-30℃升高到100℃,便需要吸收大量的熱能,空調製冷 就是利用製冷劑這種達至比環境更低溫的溫度,通過相應的技術條件吸收外界環境空氣中的熱量,轉移至室內,達到提高室內溫度的結果,而製冷的工作,對空調自身來說,也是進行熱量的轉移,只是反轉了熱交換過程的載具,使室內外熱交換器互換功能的角色,制熱時把室外的熱量轉移至室內,製冷時把室內的熱量轉移至室外。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空調為什麼被稱為熱泵式空調,因為不論是制熱還是製冷模式,就空調的壓縮機本身來說始終者進行著工作介質(製冷劑)的增壓制熱的工作。
在冬季,我們體感認知的環境氣溫的冷,並不是空氣不具有熱量了,而是空氣的溫度比我們的體溫低得多了,產生的溫度差讓我們自身的體溫擴散在更低溫的空氣中,要從空氣中獲得熱量,便需要以具有更低溫度的媒介把空氣中的熱能吸收轉移到我們所處的空間裡來。
溫度的升高或降低,都是熱能轉移的結果,這是能量守恆定律所定義的物理現象,是物質所具有的天然本質,空調本身所做的工作並不是製造了熱能,而是利用電能設備在兩個不同的區域之間進行了熱量的相互轉移,以及把部分電能轉換成熱能。
吸收熱能溫度就會升高,溫度降低便會釋放熱能,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具有液態從氣態相互轉換特性的物質都可以成為冷熱轉換介質,只不過要實現這種轉換因介質的不同所需要的外部條件和技術手段有著巨大的差異,或者說現實可行性和經濟性費效比的巨大差異,對於工程技術人員來說,不論技術難度的高低,生產,使用成本的經濟性都是首先面臨的選擇和挑戰。
因此,適合常溫環境進行氣液狀態轉換的物質:氟利昂系列製冷劑,因更具有技術可行性及成本經濟性而被選擇應用於空調運行中,並且該類製冷劑可以相對更安全且容易控制的方式方法實現溫度的交替轉換,同時這種轉換可以經過適當的機械設備保持穩定可靠長期運行,所需要的代價低到可以被普遍接受,因而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普及,成就全球億萬家庭使用空調的巨大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