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曾在「鄖縣人」生活的學堂梁子遺址附近發現了兩件較為完整的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
大熊貓武陵山亞種是大熊貓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世界上少有發現。1990年,考古專家在發現「鄖縣人」過程中還發掘出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這對研究大熊貓的演化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令人驚嘆的是,考古發現十堰境內的大熊貓化石比比皆是。毫不誇張地說,遠古時代的十堰堪稱國寶大熊貓的家園。
清朝《房縣誌》記載:大熊貓啃食銅鐵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被譽為「遠古活化石」。大熊貓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從已發現的化石來看,遠古時期它們在中國分布廣泛。但是,隨著生態環境變遷,地理氣候變化和自身種群退化,特別是人類活動迅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大熊貓生息繁衍受到嚴重威脅。
對於大熊貓的最早記載,出現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大雅·韓奕》:「韓樂韓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
這裡的「熊、羆、貓」是不是包含了大熊貓呢?有學者指出,極有可能。這是因為,羆是棕熊,按照漢語邏輯,前面的「熊」是黑熊;這裡的「貓」,可能指的就是大熊貓。而且貓作為大熊貓,大小與老虎相似,如果作為一般的山貓,沒有必要這麼寫。
那麼,史書中為什麼卻沒有關於大熊貓的記載呢?原來,古代大熊貓另有其名!古人對大熊貓的較早稱呼是「猛」「貘」「貊」。一直到明朝,歷史記載裡依然沒有出現大熊貓的字眼。其實,真正擁有其大名時,已經是晚清了。先秦時期的地理類史書《山海經》的「獸多猛豹」一語,注釋中提到:「卭來山,今在漢嘉嚴道縣,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銅鐵也。」文中的兩處猛豹分布區,正是現在大熊貓分布的兩個主要區域。
亦食銅鐵,或是大熊貓的真實寫照。「又有貘獸,食銅鐵,而不傷人」「又傳九道梁有貊,食銅鐵」。清朝同治版《房縣誌》卷十二「雜記」中記載,大熊貓看到老百姓的犁、刀、鋤、斧,直流口水,跑到縣城裡抱著城門鐵皮就開始啃。
難怪在古時候,大熊貓也被稱為「食鐵獸」。這也源於《山海經》把大熊貓記述得詭秘化了,認為大熊貓牙齒鋒利,能夠嚼食銅鐵。
驚人發現,「鄖縣人」遺址出土大熊貓化石
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用貘皮做睡墊,可防寒溼,驅瘟疫避邪氣。做膏藥,能穿透肌膚防治腫瘤,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而在原始人類眼裡,大熊貓也不過是嘴裡的一塊肉。古人類打獵時發現大熊貓體型巨大,獲取一隻抵得上好多野兔野鳥,於是開始四處獵殺食用。
在史前時期,大熊貓被三峽古人類當作主要食物。在距今數十萬年的「奉節人」的山洞裡,發現了大熊貓遺骨。經考古專家研究,是古人類吃剩下的部分。
事實上,大熊貓的演化與人類演化一樣,經過了較為漫長的歷史過程。少為人知的是,考古專家於1990年對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進行正式發掘中,發現一具完整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與此同時,發掘出一批包括大熊貓下頜骨化石在內的伴生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根據測量數據和形態特徵分析,鑑定為武陵山大熊貓。
「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馮小波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從地理環境分析,「鄖縣人」遺址屬於中國南北兩大動物區系的過渡地帶,在秦嶺抬升之前,南北區系動物群的成員可以自由遷徙。「在該遺址發掘中,既有北方屬種的裴氏貓等,也有華南屬種的東方劍齒象等;既有第三紀的殘留種似劍齒虎等,也有早更新世的藍田金絲猴等。證明這些動物生活的年代為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0萬年。」
40多年來,十堰發現眾多大熊貓化石
早更新世是第四紀冰川更新世的第一個時期,地球歷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
那麼,什麼是武陵山大熊貓呢?馮小波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大熊貓化石最先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晚中新世地層中,稱之為始熊貓。進入更新世時期以後,大熊貓在中國有完整的演化過程和較為廣泛的分布區域,先後經過了大熊貓小種、武陵山大熊貓、巴氏大熊貓演化階段。到了全新世時期,大熊貓演化為大熊貓現生種。
據了解,大熊貓武陵山亞種是大熊貓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但該階段的化石遺存極少。「鄖縣人」遺址是其分布區域中緯度最為偏北的地點,海拔高度和相對海拔高度都最低,並且還是其中唯一個階地環境埋藏地點,對研究大熊貓的演化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現在所說的漢江,其實是古漢水的一部分。作為中國內陸最古老的河流,漢水比長江要早誕生7億年。
「鄖縣人」遺址地處漢江左岸的第四級階地,遺址剖面堆積層上部為黏土狀堆積,下部為砂層。馮小波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在「鄖縣人」遺址所在地學堂梁子這個亞熱帶森林的邊緣,與「鄖縣人」一起生活的動物夥伴們,至少包括6個目、26個種,有武陵山大熊貓、東方劍齒象、中國犀、中國貘、雲南馬、小豬、麂、水牛等。馮小波教授說,到目前為止,「鄖縣人」遺址發現的整個動物群顯示以森林動物種類為主,也有少量屬於草地生活及多水地區生活者。
「從這些食草類動物大量死亡的年齡曲線分析,它們大量是自然死亡或災難性死亡。」他認為,「鄖縣人」遺址中的大量食草類動物的骨骼好像是快速堆積而成的,可能是因為漢水突然漲水形成了一個「陷阱」,還可見當時它們死亡時的情景,隨後被蜿蜒的河水掩埋。
馮小波教授說:「從史前環境學觀點分析,『鄖縣人』遺址出土的大型哺乳動物群,反映出當時這裡應該有足夠多樹林的環境。」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遠古時代的十堰堪稱大熊貓的家園。考古專家通過發掘,大熊貓化石在十堰境內比比皆是。1975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在鄖陽區梅鋪鎮的「梅鋪猿人」遺址,發掘出大熊貓等20多種伴生動物化石;2004年至2006年,湖北省考古所與中科院專家在鄖西縣香口鄉的黃龍洞古人類遺址,發掘出大熊貓巴氏亞種等伴生動物化石11目45種1500多件;2007年至今,中科院會同湖北省相關文博單位對鄖西縣安家鄉的白龍洞猿人遺址開展新的探查發掘,出土了大熊貓等5目29個種類的伴生動物化石。
遠古時代,古人類不可避免地會與大熊貓打交道。「大熊貓作為地球千萬年變遷的見證者,伴隨著人類走到了今天,應該是一個不小的奇蹟。」馮小波教授說。(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朱江 編發:幻影)
【來源:十堰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