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這種被譽為「活化石」的珍稀動物,歷經磨難,從漫長的歲月中蹣跚走來,直到今天成為全世界的寵兒,再回首歷史上的悲慘狀況,他們的際遇可謂是冰火兩重天了。
勇猛和正義的化身-傳統史書中的大熊貓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保存著不少關於大熊貓的記載,由於分布範圍廣泛,這種被譽為國寶的動物竟有著眾多截然不同的稱謂,如貔貅、貘、貊、騶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鐵獸等等。
《玉芝堂談薈》、《懷麓堂集》、《菽園雜記》中有「龍生九子」的說法,其中第九子是貔貅(明人楊慎在《升庵外集》卷九中說是椒圖,當是傳聞互歧而異辭),「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騰雲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相傳有闢邪擋煞、鎮宅之威力。
貔貅,貌似金蟾,披鱗,甲形如麒麟,取而獸之優,有嘴無股,吞萬物而不吐,可招八方財,在古時,被認為是聚財囊、催官運的祥獸。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五帝記》中也說,4000年前,黃帝在阪泉(今河南逐鹿縣)大戰中,曾用馴養的虎、豹、熊、貔貅(雄為貔、雌為貅)等猛獸助戰,打敗了炎帝部落。西周初年的《尚書》和《詩經》,有「獻其貔皮」的記載,說明在當時它是珍貴的貢品,貔貅被認為是像虎豹一樣威猛的動物,所謂「如虎如貔」,正是對勇士最流行的讚美,軍隊也常打著「貔」、「貅」的旗號,以顯示自己戰無不勝。
據研究大熊貓的專家張和民教授考證,貔貅就是今天的大熊貓,黃帝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可知在那個時代,人類以熊為尊,且已將熊(黑熊)、羆(棕熊)、貔貅(大熊貓)明確區分開了。《山海經》說有一種很像熊的動物,毛色黑白,產於邛崍山嚴道縣(今四川榮經縣),「性食銅鐵」,故稱食鐵獸,《山海經》雖是神話小說,又是戰國或漢初人的偽託,但其記載或有可信之處,所謂食鐵獸也就是大熊貓,在四川北川縣誌中,食鐵獸的稱呼一直沿用到近代。
司馬相如《上林賦》極盡輔陳,漢武帝時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厔縣、戶縣界)方圓200裡,放養很多禽獸,供皇帝狩獵,而被稱為貘的大熊貓始終列為前茅。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把貔和貘說成是豹一類的動物,似熊,黃色或黑色,貔產於貉國(中原以北),貘產於四川。三國時吳國陸璣注《毛詩》說貔和白豹貌似虎、熊,遼人謂之「白羆」,晉代文學家郭璞也有類似的記載。
騶虞也稱騶吾,《山海經》雲「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採比具,尾參與身」;《尚書大傳》雲「散宜生之於陵氏取怪獸,大不闢虎狼間,尾倍其身,名曰騶虞」;淮南子云「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羆、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獻於紂」。西晉時,因大熊貓只吃竹子,從不傷生害命,被視做象徵和平友誼的「義獸」,「騶虞幡」是息兵止戈的標誌。《資冶通鑑》記載,太康元年(公元291年),楚王司馬瑋與賈后合謀,殺汝南王司馬亮,其後司馬瑋又與賈后衝突,以致「內外擾亂」,賈后接受太子少傅張華的建議,遣殿中將軍王宮持「騶虞幡」出麾眾曰:「楚王矯詔,勿聽也!」眾皆釋仗而走。永寧元年(公元301年),齊王司馬冏起兵,朝廷大臣群起殺趙王司馬倫的死黨孫秀等人,京師大亂,「有詔以騶虞幡敕將士解兵」。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大將軍王敦起兵攻建康,梁州刺史甘卓出軍討伐,王敦曾「遣臺使以騶虞幡駐卓軍」。可見,大熊貓自那時開始,已是一種公認的祥獸和瑞獸,無論何種情況,只要「騶虞幡」出現,衝突和戰亂便會嘎然而止。
到了唐代,騶虞仍然作為吉祥的象徵,受到人們的重視。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河中節度使曾奏報發現騶虞,當時百官稱賀。文宗對工部尚書鄭悰說:「李訓、鄭注皆因瑞以售其亂,乃知瑞物非國之慶。卿前在鳳翔,不奏白兔,真先覺也。」鄭悰回答:「昔河出圖,伏羲以畫八卦;洛出書,大禹以敘九疇,皆有益於人,故足尚也。至於禽獸草木之瑞,何時無之!劉聰桀逆,黃龍三見;石季龍暴虐,得蒼麟十六、白鹿七,以駕芝蓋。以是觀之,瑞豈在德!玄宗嘗為潞州別駕,及即位,潞州奏十九瑞,玄宗曰:『朕在潞州,惟知勤職業,此等瑞物,皆不知也。』願陛下專門以百姓富安為國慶,自餘不足取也。」文宗聞言稱善,對宰相們說道:「時和年豐,是為上瑞;嘉禾靈芝,誠何益於事!」唐文宗和鄭悰以民本思想客觀看待祥瑞,這是一種進步,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騶虞在唐代中晚期已經不很常見了。
與今天一樣,大熊貓在那個時代也承擔著轉達友誼的國際使命,據日本《皇家年鑑》記載,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則天將一對活體白熊(大熊貓)和70張皮作為國禮,送給日本天武天皇。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幽室靜養,感覺冷風颼颼,膚寒頭疼,有人送給他一個畫了大熊貓的屏風,果然有避風祛邪,驅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賦詩《貔屏贊》,以對大熊貓的讚美來表達一個和平安靜的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意義,戰爭和動亂只能給人民帶來不幸和饑荒。
明人李時珍寫《本草綱目》,對貘的藥用價值專門作了研究,認為「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時有貘,頗為山居之患,亦捕以為藥」,貘皮「寢之可驅瘟癧,闢溼氣邪氣」,膏可「治癰腫,能透肌骨」,尿主治「吞銅鐵入腹者,水和服之即化為水」。
從各種記載看來,大熊貓在古代曾經分布在中原的河南,西北的甘肅南部、陝西中部,長江中遊的湖南、湖北,西南的雲南、貴州,以及四川盆地東南緣和東北緣等廣袤地區。16世紀以後,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熊貓的數量和活動範圍逐漸縮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Panda」名詞的來源與傳教士阿曼達-戴維
有「山水盆景」之稱的歷史名城雅安,座落在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之間,這裡的夾金山脈是大熊貓生活繁衍的主要地區,夾金山最高處海拔5356米,最低158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蔚為壯觀的成排的冰川槽谷和冰鬥,低海拔區有以大渡河主幹流青衣江為主的水系發達的大小河流;奇山秀水得天地之靈,這裡的野生脊椎動物有429種,維管植物約3000種,被學術界稱為「天然的生物基因庫與動植物博物館」,夾金山造就了大熊貓神奇的生命,也是近代史上最早發現大熊貓的地方。
1869年3月,法國傳教士、生物學家吉恩•阿曼達• 戴維,在四川穆坪(今寶興)的東河鄧池溝天主堂從事傳教活動時,意外地在鄉民處發現了一張被稱為「白熊」或「竹熊」的「黑白熊」皮。
阿曼達• 戴維,法國著名生物和博物學家,1826年生於庇里牛斯山區的巴斯克市,1900年11月10日逝世於巴黎,因其貢獻突出,獲封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862年-1874年,他生活在中國,先後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傳教,還擔任著法國自然博物館的通訊研究員,著有《中國之鳥類》、《戴維植物志》等書。1865年,戴維在北京南部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反芻動物」,這就是後來在中國消失的物種-麋鹿,戴維是一個從不厭倦的科學家,經他鑑定的哺乳動物達到200種,而新種類居然有63種之多。
1869年初,戴維在上海遇到一個來自四川穆坪靈寶學院的中國學生,此人告訴他,他們學院的法國院長已經在當地採集了許多動植物標本,準備運回法國。戴維非常興奮,當即決定,要從上海乘船溯江到穆坪—也就是今天四川省西部雅安地區的寶興縣實地考察。1869年2月,戴維沿著臨邛古道,穿過雅安的碧峰峽和上裡古鎮,整整走了8天,最後翻越了一座林木茂密的高山,來到穆坪。第二天,他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翻越大甕嶺,來到邛崍山脈中段一個叫鄧池溝的地方。戴維憑著他多年野外考察所積累的經驗感覺到,這裡正是他長久以來苦苦追尋的夢想之地,一個靈異物種的家園,一個動植物的王國。
在來到鄧池溝的第11天,1869年3月11日,在上山採集標本的路上,戴維發現了一種從沒見過的動物皮毛。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從遠處歸來的途中,一位姓李的人邀請我們去他家做客。他是這個山溝中主要的土地所有者。在這個異教徒的家裡,我看到了一張從來沒見過的黑白獸皮,個體相當大,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獵人告訴他,用不了多久,他們也會找到這種動物,戴維大喜過望。就像是命運在冥冥之中的指引,這個法國人本能地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因為他在日記中提到這種動物的時候,用了這樣一個詞「著名。」這個詞的法文可以解釋為「第一流的」,或是「重要的」。
戴維焦急地等待著那些獵人帶回來他所熱切期待的奇蹟。由於這種動物聞所未聞,他只好給它臨時起了個名字叫「白熊」。那些獵人外出了12天以後,回來的時候帶給戴維一隻幼體「白熊」,本來這隻「白熊」是活著的,但獵人們為了便於攜帶,就把它弄死了。然而不管是死是活,作為一個博物學家能得到這樣珍貴的標本,戴維還是感到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
這隻「白熊」的毛皮和戴維在李莊主家看到的那隻動物的皮毛完全相同,除了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餘部分都呈白色。這個動物的頭很大,吻短圓,不像熊嘴那麼尖長。因此戴維斷定,這是熊類中的一個新種,它之所以奇特,不僅在其毛色,而且還在它的掌下有許多毛。
又過了一個星期,戴維見到了獵人們帶來的第二隻同樣的動物,與第一隻相比,它們的毛色相同,只是黑色不那麼純,白色部分也比較髒汙。戴維確信,這個熊類的新種,惟獨中國才有。
5月4日,戴維終於捉到了一隻活體的「黑白熊」,他親自指揮工人在天主教堂內為「黑白熊」做了個大木籠,將「黑白熊」飼養起來,觀察、記錄它的生活習性。根據「黑白熊」的體毛,腳底有毛等特徵,戴維斷定認定它是熊的一個新種,滿心希望將它帶回法國。可惜的是,「黑白熊」離開了自然界,健康受到影響,在啟程運往法國時突然身亡,戴維只好將它製成標本,並寫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資料。
在給這個奇怪的動物命名時,戴維遇到了困難,最後,他決定將它暫且稱之為「黑白熊」,他迫不及待地寫信將這個重大發現告訴了巴黎的朋友們,特別是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米勒•愛德華茲。他在信中說,正準備把一批標本送回法國,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戴維要求立即發表他對黑白熊的描述報告。戴維的描述報告寄到巴黎後,很快發表在當年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新聞公報上。
戴維的黑白熊標本運抵巴黎時,正值普法戰爭,普魯士軍隊已經逼近巴黎,但好奇的法國人還是為熊貓掀起了一陣熱潮。人們從獸皮上看到一張圓圓的臉,眼睛周圍是圓圓的黑斑,就像戴著時髦的墨鏡,而且居然還有精妙的黑耳朵,黑鼻子,黑嘴唇,這簡直就是戲劇舞臺上化妝的效果,太不可思議了!於是有人斷言,這張來自中國的皮毛絕對不真實,一定是偽造的。愛德華茲仔細研究了這種動物的皮和骨胳以後,否定了有關偽造的說法,確信這是一個新的物種。
經過分析,愛德華茲糾正了戴維在物種判定上的錯誤,認為它不是熊,而與19世紀早期在中國西藏發現的小熊貓食性相近,但其嘴圓,有著貓的特點,最後確定了它的分類科目、種屬關係,將這種動物最後命名為「大貓熊」(Panda),命名人仍然是戴維。
偷獵、冒險和哈巴狗-大熊貓的災難
隨著大熊貓標本在巴黎展出,中國出現新物種的消息很快傳遍了世界,引起國際生物學界的轟動,此後,許多動物學家、探險家、旅行家、狩獵家紛紛進入中國,企圖捕捉這種珍奇動物。
1891-1894年,俄國冒險家波丹和貝雷佐夫斯基在四川平武、松潘,獲得一張大熊貓皮,大約1900年,德國人從商賈手中得到了一張大熊貓皮,1914年,德國生物學家沃爾特•斯託佐納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到中國西南部進行野外考察,以創立赫爾果蘭鳥類觀測站聞名的生物學家雨果•韋哥爾德是這支考察隊的一員。1916年,在康定以北的汶山山脈中,韋哥爾德從當地人手中買到了一隻大熊貓幼仔,但沒過多久它就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斯託佐納探險隊草草解散,搜尋大熊貓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在歷史上,韋哥爾德被認為是第一個見到活體大熊貓的西方人,此前美國植物學家恩斯特•韋爾森曾經在臥龍花了幾個月時間尋找大熊貓,但除了糞便,什麼也沒找到。英國人的行動則更早一些,早在1897年,他們就在四川平武楊柳壩找到了一個雄體大熊貓標本。事實上,捕獲大熊貓最多的西方人就是英國人弗洛伊德•丹吉爾•史密斯,他有「熊貓王」之稱,史密斯在大熊貓產區呆了20年,僅在1936年至1938年,就在四川汶川以高價收購活體大熊貓12隻,但只有6隻活著運抵英國。
最早來中國獵殺大熊貓的美國人是有「蘿蔔加大棒」之稱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兩個兒子:小西奧多•羅斯福和克米特•羅斯福-他們都是其父與艾迪斯•卡羅所生的孩子。二人都是哈佛大學的學生,受過良好的教育,之所以捕殺大熊貓,主要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勇氣。1928年,兄弟二人來到四川寶興縣,後經康定轉到涼山越西縣,在那裡,他們開槍射殺了一隻成年雌性大熊貓,首開西方人獵殺大熊貓的紀錄。4月,二人又在穆坪隴東鹿井溝和上趕溝一帶捕獲兩隻活體大熊貓,其中一隻腿上受槍傷的大熊貓,被運到美國芝加哥,在展出前一天突然死亡,小羅斯福把死去的兩隻大熊貓製成標本,保存在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1931年,由美國人莫裡斯-杜倫領銜的探險隊在川康邊境也獵殺了三隻大熊貓,現存於費城自然博物館。
此外,親手獵殺過大熊貓的還有美國人賽奇、謝爾登、德國人謝弗、英國人布羅克赫斯特,其中布羅克赫斯特獵殺的二隻大熊貓,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至於通過高價收購或假中國人之手獵殺和捕捉大熊貓的事件就更多了,今天,世界不少著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廳內都能看到中國大熊貓的標本。
1934年,美國探險家威廉•哈克內斯受紐約動物學會委託,前往中國捕捉大熊貓。由於手續上的耽擱,直到他一年後患癌症去世,也未能踏上臥龍一步。他的新婚妻子露絲,一個紐約時裝設計師,為繼承的丈夫遺志來到了中國。
蒼天不負有心人,1936年11月9日,露絲終於在夾金山下約2000米的山林竹從中,發現一隻不到兩磅重,出生約30天的大熊貓幼仔,露絲欣喜若狂,像對嬰兒一樣細心照料它。她曾在日記中寫到:「它那黑白花的小圓球腦袋,用鼻子磨蹭著我的上衣,忽然本能的找到了我的乳房」,露絲給這個小傢伙取了個美麗的名字「蘇琳」。當然,這是露絲本人在《淑女與熊貓》一書中的說法,也有人指出,這隻小熊貓其實是從村民手中買來的,12月7日出版的《時代》雜誌,將「蘇琳」評為當年最重要的科學發現。
在用兩美元賄賂了海關人員後,露絲用竹筐裝著蘇琳,以「隨身攜帶哈巴狗一隻」的名義報了關,登上「麥金萊總統」號輪船,離開了中國。1936年12月18日,蘇琳作為第一隻被攜至西方的大熊貓抵達舊金山。不過,紐約動物學會下屬的布朗克斯動物園卻把大熊貓弓形腿和腳趾內翻的特徵當成了佝僂病的表現,拒絕以2萬美元的價格買下蘇琳,1937年1月,蘇琳不得已落戶到芝加哥的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2月,當蘇琳正式展出時,參觀人數最多的一天竟然達到4萬,露絲從這筆交易中得到了8750美元,雖然遠遠低於預期,但已足夠讓她的另一次搜索熊貓之旅成行。
1937年12月,露絲在成都從獵人手中買回另一隻熊貓「美美」,1938年將其運回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動物園本想讓這兩隻熊貓交配產子,但蘇琳在1938年4月不幸死於肺炎,美美一直活到1942年,死後解剖才發現,它和蘇琳一樣,雖然擁有小姑娘的名字,但卻是不折不扣的男子漢。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869年至1946年間,國外就有200多人次前來中國大熊貓分布區調查、收集資料、捕捉大熊貓、獵殺或購制大熊貓標本。1936年至1946年的10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共計有16隻,另外還有至少70具大熊貓標本存放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
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可愛的親善大使
自從大熊貓被發現以後,人們就喜歡上了這種表面上看來性情溫順、憨態可掬的動物,大熊貓成了珍貴的禮物,飄洋過海,到遙遠的國度去傳達中華民族的友好情誼。
1941年9月14日,宋美齡就曾向美國聯合救濟中國難民協會贈送大熊貓一隻,以表示對其救濟中國難民的謝忱,所贈大熊貓系華西大學博物院院長美國人格萊翰博士在西康省境內捕獲。9月22日,美國動物協會特派紐約市博物院動物專家蒂文由美國飛抵重慶,代表美國接收大熊貓。不久,宋氏三姐妹之一的宋藹齡亦宣布向美國贈送一隻大熊貓。11月6日,蒂文攜兩隻大熊貓(一雄一雌)飛返重慶。
11月9日,國民黨政府在重慶林園舉行隆重的贈送儀式,蔣介石、宋氏姐妹和外交部長郭泰琪、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等人以及中外記者出席,中央國際廣播電臺同時對美播出贈送儀式實況,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11月24日,兩隻大熊貓運抵香港,12月30日運抵美國紐約。1942年4月29日,由美國聯合救濟中國難民協會發起的全美兒童為大熊貓提名競賽揭曉,雄性大熊貓被命名為「潘弟」(班棣),雌性大熊貓被命名為「潘達」(班達)。1946年5月,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中國政府宣布向英國政府贈送1隻大熊貓,這隻大熊貓1歲,雌性,體重80磅,在汶川境內捕獲,5月11日運抵倫敦動物園,取名「聯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熊貓被視為「國寶」,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63-1987年,在四川建立了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臥龍、蜂桶寨、唐家河、王朗、九寨溝、黃龍寺、小寨子、美姑大風頂、馬邊大風頂、喇河、白河等11個自然保護區,其中臥龍自然保護區被列為聯合國生物圈保護區。
1980年5月,中國林業部等有關部門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籤訂協議,合作研究大熊貓。該項目包括在臥龍自然保護區修建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系統的研究中心,對野外和飼養的大熊貓進行調查與研究;對因箭竹開花枯死而缺食受災的大熊貓採取人工投食,轉移棲息地或臨時飼養起來等應急措施,以對付自然災害。1984年11月,中國政府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籤署協議,由糧食計劃署無償援助小麥4200噸、食油70噸(價值88.7萬美元),在臥龍自然保護區營造箭竹(樹)林900公頃,更新100公頃;修建巡山便道5條計100公裡,組織100人參加的巡邏隊,負責觀察大熊貓活動,投放食物和救護受災大熊貓;為住核心保護區的居民修建遷居住房50幢共1萬平方米,以及中、小學,水電站,簡易公路等。
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不少國家的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為搶救受災大熊貓捐款、捐物、拍攝大熊貓受災和進行搶救的紀錄片,向世界各國人民 宣傳。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會長、英國斯科特爵士夫婦,世界野生生物丹麥基金會會長、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的丈夫亨裡克親王,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力普親王先後來川了解搶救受災大熊貓的情況,並赴臥龍自然保護區實地考察訪問。國際組織和世界人民對受災大熊貓的關注和捐贈,給搶救大熊貓工作以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大熊貓作為友好使者,出國安家落戶。1957年5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訪華,中國政府應蘇方要求,決定將「平平」等兩隻大熊貓以「國禮」形式送給蘇聯政府和人民。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也向中國政府提出贈給大熊貓的請求。周恩來總理接受了這一請求,把一對名叫「玲玲」和「興興」的大熊貓作為「國禮」送給美國政府和人民。為此,美國人民把1972年稱為「熊貓年」。1980年11月,中國政府向聯邦德國政府贈送一對名叫「寶寶」、「天天」的大熊貓。此後到1987年,四川未向國家提供贈送外國的大熊貓。據統計,1957-1980年,四川為國家提供大熊貓23隻,贈送蘇聯、英國、朝鮮、美國、日本、法國、墨西哥、西班牙、聯邦德國。在墨西哥帕特派克動物園安家的四川大熊貓「迎迎」和「貝貝」,還產5胎7仔,成活4仔,是出國大熊貓中的「英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