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1時19分,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在「一箭13星」中,一顆名為「電子科技大學號」的衛星備受關注,被稱為「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這顆衛星是6G通信的預研項目之一,用於驗證太赫茲技術在衛星通信中的可行性。
新聞中提到的太赫茲實驗室的陳智老師是國內最早做太赫茲通信的一批人之一,也是我國6G推進組其中一個小組的組長。
科技部在2019年牽頭成立6G推進組,現在6G通信還處在需求和應用場景分析的階段,下一階段才是編碼和核心器件的研究。
這顆衛星應該是用來研究太赫茲能否用在衛星通信的場景中,屬於6G通信的預研項目。這顆衛星的意義不在於被做出來並發射上天,而在於承擔各種測試任務。
所謂的6G衛星,指的是它的通信用了6G的頻段,0.1~10Hz的通信頻譜,並不是它就實現了6G系統。
要知道我國建設3G的時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清理頻段,要把過去被無線電、軍方使用的一些頻段拉出來,才能用於移動通信。
而美國的5G商用一直那麼遲緩,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它有大量的5G頻段被各方面使用,清除的範圍更廣泛,更大。
嚴格意義上來說,6G通信不僅僅使用了它的頻段,而且要進行無線編解碼,軟切換,無縫覆蓋以及核心網和接入網的升級和標準匹配,才能稱得上商用。
否則,以往那些應用了6G頻段的無線電應用也能稱為6G嗎?很明顯不是的。
所以這一次的發射,主要還是為了採用太赫茲頻段,進行近地面衛星間通信的試驗和測試,因為原來採用的微波通信方式,使用的功率大,能量高,必須有較大負載的設備才能撐得起來。
而借鑑了一些5G發射設備的優勢後,我們的太赫茲傳輸設備更輕,集成化更小,有可能得到很好的應用。
另外,太赫茲作為6G的一種可能技術手段,展開相關研究合情合理。說明我國在通信方面的研究穩紮穩打,做到了普及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
中國6G的研發真的走在了世界前沿,希望屆時在6G標準中中國有更大的發言權。
總之,我也希望6G趕快到來,不過在這之前,我們要先把5G用好吧,用的同時總結有哪些不足,同時帶動我們的設備製作和技術進一步創新。這樣才能談到6G的研發和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