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毛」的不只有你家主子,還有這個「二球」
今年華東地區的立夏,冷得像忘穿秋褲的立冬。但花草樹木可不含糊,該飄的毛絮按時按量地滿天飛,把街上的行人都活活逼成了B-Box高手。
嗯……其實這位不是今天的主角,謝霆鋒也不是。圖片:SETN三立新聞網 / youtube
這時候飄的,除了又白又輕的楊絮柳絮,還有又黃又扎的毛絮,它們來自二球懸鈴木(Platanus × acerifolia)懸掛的「鈴」。二球懸鈴木有著「行道樹之王」的稱號,在我國,它還有個俗稱叫「法國梧桐」。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創造這種絮的罪魁禍首。圖片:Lamiot / Wikipedia Commons
然而,就像魚香肉絲裡沒有魚、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法國梧桐也並不是梧桐,甚至也不是來自「法國」。
這個不明不白的「法國梧桐」是由一球懸鈴木(P. occidentalis)和三球懸鈴木(P. orientalis)雜交得來的。一球懸鈴木原產於北美,也叫美桐,種加詞occidentalis是拉丁語「西方」的意思,這是因為,在林奈給它起名字的時候,懸鈴木屬唯一的其他成員是三球懸鈴木,三球懸鈴木的種加詞orientalis是「東方」的意思,既然人家是「東方」,一球懸鈴木就要跟它配對,叫「西方」。
塞爾維亞Topčider 公園裡的二球懸鈴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樹齡了。圖片:Andy Mabbett / Wikipedia Commons
三球懸鈴木原產於歐洲中部、巴爾幹半島和伊朗地區,西至西班牙,東及喜馬拉雅山脈東麓,它還有一個別名叫「法桐」。
那麼問題來了,一球懸鈴木和三球懸鈴木雜交產生二球懸鈴木看起來沒毛病,但是「美桐」和「法桐」雜交,產生的後代叫「法國梧桐」,這地理課是不是沒學好?其實二球懸鈴木應該是「英桐」,它的英文名叫London Plane(字面意思是「倫敦梧桐」)。
所以事情的真相是:「美桐」和「法桐」雜交產生了「英桐」,而「英桐」通常被我們稱為「法國梧桐」。
二球懸鈴木「擁抱」著一張長椅,長粗的樹幹把椅背包了進去。圖片:William Murphy / Wikipedia Commons
那麼,為什麼「倫敦梧桐」要叫「法國梧桐」呢?因為它最早引入中國的時候,是在上海法租界栽種的;當時大家還不認識它,只覺得它葉子寬大,長得像梧桐樹。所以,這種既不「法國」也不是梧桐的樹,最後就被叫做「法國梧桐」了。
其實不管是幾個球的懸鈴木,和真正的梧桐(Firmiana simplex)都完全沒有關係。懸鈴木是山龍眼目懸鈴木科的,懸鈴木科是單屬科,下面現存只有一個懸鈴木屬。而梧桐則是錦葵目錦葵科梧桐屬的植物,原產於中國和日本等地;傳說中鳳凰喜歡棲息的梧桐,是這個錦葵科的梧桐樹。
梧桐樹。它的果實和懸鈴木不同。圖片:Cillas / Wikipedia Commons
關於二球懸鈴木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它是17世紀在西班牙雜交產生的,也有說法認為,它是在英國雜交產生的。可以確定的是,最早它們是在英國得到了大規模種植,也因此得到了「倫敦梧桐」的名字。
二球懸鈴木可能是最容易辨認的物種之一。小聲透露一則辨認秘訣:在我國,二球懸鈴木的種植最為廣泛,所以,看到長得疑似懸鈴木的行道樹,即使閉著眼猜「二球懸鈴木」,準確率也是比較高的!(日曆娘:拿不準的時候就選C!)
二球懸鈴木生長迅速,樹形高大,能隨隨便便長到二三十米;樹冠巨大,濃蔭蔽日,夏天走在樹陰下幾乎可以不用抹防曬。枝繁葉茂,耐修剪,可以拗造型。目前二球懸鈴木的修剪法,多採用「開心型」修剪,只修剪大枝而不修剪小枝,不會影響到結果,因此它年年結果,年年「炸毛」飄出飛絮,年年被嫌棄,一點都不開心。
「開心型」修剪的二球懸鈴木,中間的大枝被剪除,留下四周的小枝,樹枝呈現一個「向外攤開」的狀態。圖片:Brooke
二球懸鈴木的樹皮光滑,呈淺灰綠色,會大片剝落,形成棕、灰、綠、白相間的天然迷彩色。
呈現「迷彩」花紋的二球懸鈴木樹皮。圖片:MurielBendel / Wikipedia Commons
比起親本一球和三球懸鈴木,它對於城市環境適應性更強,能適應城市中貧瘠的土壤,對空氣汙染也更為耐受,寬大帶毛的樹葉還能有效吸附空氣中的汙染顆粒,簡直就是天生的城市行道樹了。
二球懸鈴木和親本在外觀上有一些顯著的差異,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一球懸鈴木的果球通常是單個生長,二球懸鈴木的果球通常是兩個兩個長在一起,而三球懸鈴木果球通常是三個或更多個長成一嘟嚕。
一球懸鈴木的果球,單獨一顆,偶爾也有兩顆長在一起的。圖片:Colsu / Wikipedia Commons
二球懸鈴木的果球一般是兩顆或一顆,偶爾有三顆。圖片:Synezis / Wikipedia Commons
三球懸鈴木的果球,三顆長在一起。圖片:Alefirenko Petro / Wikipedia Commons
那麼,在沒有果球的季節怎麼區分呢?一球懸鈴木葉片上的「裂」,也就是邊緣上的缺口,不大,數量也比較少,多為3~5個裂。三球懸鈴木葉片的裂深而多,多為5~7個裂。二球懸鈴木毫無懸念地介於二者之間。
一球懸鈴木的葉子,缺口較小,數量較少。圖片:treegrow / Flickr
三球懸鈴木的葉子,缺口極深,數量較多,幾乎呈楓葉狀。圖片:GPodkolzin / Wikipedia Commons
二球懸鈴木的葉子,缺口中等大小,數量也介乎兩者之間。圖片:Bri Weldon / Flickr
另外,在秋末冬初,一球懸鈴木和三球懸鈴木的樹皮都是小塊脫落的,而二球懸鈴木的樹皮則是大片脫落,甚至「一口氣脫光」,露出光滑的樹幹。
懸鈴木作為城市行道樹這麼好,然而……毛絮一飛毀所有。二球懸鈴木會發送兩波飛絮。第一波大約在三月份,新葉開始生長,如果此時氣溫較高,新葉生長迅速,葉子背面的一層毛就會脫落。殺傷力更強的第二波則是現在,和楊樹柳樹一樣,二球懸鈴木也要傳播自己的後代。懸鈴木的「鈴」,也就是掛在葉子下面的小毛球,看起來可愛,飛起來要命。
過冬的二球懸鈴木果球。圖片:4028mdk09 / Flickr
小毛球是由多達600~1400個小堅果構成的球形果簇。春夏之交,前一年夏季的果簇成熟,小堅果們就要乘風飄散了。當最高氣溫達到20度的時候,毛絮「起飛」,超過25度的時候,就要下鵝毛飛絮了。如果再加上天氣晴朗乾燥,風速在3~4米/秒,那畫面太美不敢睜眼。
這些細小的「棒棒」,才是二球懸鈴木的真正果實。圖片:徐永福 / PPBC中國植物圖像庫
和楊絮柳絮類似,懸鈴木的毛絮也會「搭載」大量汙染物、病毒、花粉等,容易誘發皮膚過敏、鼻炎等,嚴重的甚至會引發哮喘,同時還可能增加火災隱患。目前,抑制毛絮最有效的方式是噴灑「懸鈴散」,其它和毛絮鬥智鬥勇的方法還有修剪、嫁接,以及「掛水」,也就是在樹幹上鑽孔並注入化學藥劑。但是,這些方式都有所局限,目前仍然沒有理想的解決方法。
既然惹不起,那只能躲了。2017年,南京林業局靈機一動,攜手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聯合開發了國內首個「法桐果毛飄絮預報系統」,從此,除了天氣預報,還有了法桐「炸毛」預報。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炸毛的果球讓不少人心生怨念,但也有人喜歡這些小毛球,認為法國梧桐圓圓的果實頗具觀賞價值。
常伴在你身邊。圖片:Eva K. / Wikipedia Commons
其實,覺得賞心悅目也好,呸呸呸噗噗噗也好,叫法國梧桐也好,英桐也好,二球也好,它們就一直默默地站在路邊,春飛絮,秋落葉,靜靜地看著加班到凌晨的你們,在它們的濃蔭下疲憊地走回家。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5年第133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Brooke。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