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有的認知中,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今天是,一個由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1970年4月22日發起,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世界地球日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通過人類對自然的友善與敬畏,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既然是個應景的日子,就圍繞這個主題聊一聊到底誰是地球的主人?
現代意義上的地球,在我們古人看來,是乾坤,即天地。中華文明肇啟陰陽哲學,簡要來說,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係。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所謂陰陽,源起天地。天為陽,地為陰。
以天地論陰陽之源起,有兩個關鍵詞是古人對天地自然設定的法則。
其一是敬天畏地,類似於現代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要始終保持對天地自然敬畏的心態,而不能自以為是,任意為之。
其二是經天緯地,認知天地,了解自然。按照現在科學的解釋,我們對於地球也好,自然也好,所認知和獲取到的信息不過九牛一毛。天地之經緯,測繪可知輪廓,但要周知其演變、動態、變化、規律,所需要的時間和智慧恐怕無法估計終極之數字。
正是基於以上兩個原則,中華先祖們從來不敢妄提自己是天地的主人,要凌駕萬物之上,乾坤之端。就連九五至尊的封建皇帝,也自稱天之子,絕不敢給天地當爹當娘。這種看似有信仰色彩的迷信法則,實質也是一種樸素的自然觀。能夠讓古人對於自然萬物走獸飛禽,天地玄妙變遷,乃至日月星辰的規律、自然侵襲的災害,都保持有敬畏心和距離感,從而確保天地萬物和人類一同生生不息,繁衍不絕。
但現代人類打破了這種宇宙觀和自然觀,特別是政治色彩濃厚的實用主義,讓戰天鬥地成為一種豪言壯語和實踐操作。
在這樣的政治口號和實用主義驅使下,人類似乎決定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可以和人類之間一樣橫徵暴斂,盤剝無度。
所謂科學的力量,或以科學和科技的名義製造種種改天換地的工具,逞一時之能,留無盡禍患。
對自然和天地萬物的掠奪改變,導致大量的災害接踵而至,又有無數的生物瀕臨滅絕,大自然生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損害,天地的震怒也就是必然的後果。
當我們認知到地震、洪澇、暴雪、冰雹、瘟疫、乾旱、火山、坍塌、荒漠等天地的威力,是人類無法徹底用科學手段來解決時,已是亡羊補牢,雖為時已晚,尚可固守殘缺,不再禍害。
其實,人類和一塊石頭,一粒黃土,以及種種花草禽獸一樣,都是地球上的匆匆來客,哪裡是什麼主子呢?而且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塊石頭,一座山峰的生成,要數百萬乃至上億年,人類呢?無非百歲左右而已。生命在地球上停留的時間都沒有一塊頑石時間久遠,怎麼敢覺得自己是主子呢?
過客只是客,按照文明的習俗。客隨主便是正理,反而為主不僅不友好,而且讓主人生發不快。既然我們是地球的過客,非要給地球當主子就不合時宜了。
地球的主子就是地球,地球的任何變化和發展是它自己所決定和持有的態度,人類只有適應並敬畏它的力量,才能夠在它的庇護下各得其所,生存繁衍。
世界地球日,別給大自然當家作主,也別想著戰天鬥地,更不能動輒改天換地。秉持這樣的態度,當是這個紀念日的意義所在和人類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