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加速度計是安裝在靜態部件上的,但是如果要測轉軸的振動,由於它本身在轉動,那更適合用位移傳感器來測。
圖1 -位移傳感器
位移傳感器的優勢在於非接觸式測量,它利用渦電流效應,當導體(即轉軸)在磁場中運動,導體出現感應電流,位移傳感器就能產生相應的電信號來反映導體的位移變化。
測量由兩個位移傳感器進行(X、Y),它們呈90度角分布:
圖2 -90度角部署
這兩個位移傳感器同時採樣,輸出波形X、Y,那麼,在一張二維圖上就可以繪製軌跡(Orbit):
圖3 –波形和軌跡
我們來看一下頻譜圖的不足。
假設我們獲得了X、Y的波形(下圖中間),構建其軌跡(下圖左側)。再按照傳統的方式,分別對X、Y進行FFT,得到頻譜圖(下圖右側):
圖4 –軌道、波形和頻譜
頻譜圖的不足在哪裡?——它丟失了相位信息。
你看X、Y在時間軸上是具有相位關係的,比如,對於當前採樣點,X波形正好在波谷,Y波形正好在半山腰(圖中20ms的附近那個小圓點)。但是,頻譜圖中並沒有反映兩個波形的相位信息,也就是說,你並不知道X波形在前還是Y波形在前。
另外,軌跡具有方向性,比如,當前的轉軸是逆時針旋轉的,這個方向性在頻譜圖中也無法體現。
所以,按照傳統方式得到的X、Y的頻譜圖,這兩個頻譜圖不具有任何的「相關性」,繼而無法從頻譜圖恢復真實軌跡。由此,如果從頻譜圖直接去分析轉軸的狀態,也就不那麼可靠了。
為了避免頻譜圖的不足,引入「全頻譜圖」概念。
全頻譜圖是由一家叫「Bently」的公司發明的,中文翻譯過來就是「賓利」。。。不過此賓利非豪車賓利,人家是一家專門做傳感器的老牌公司。
全頻譜圖的原理是這樣的:
綜上,每個軌跡可以由多個順、逆時針旋轉的向量形成,用全頻譜圖來表示這些向量的頻率和大小(旋轉半徑)。
正數部分為順時針旋轉的向量,負數部分為逆時針旋轉的向量,相比於傳統的頻譜圖,由於它有「正、負」的頻譜, 所以稱為「全頻譜圖」(Full Spectrum)。
我們來看清晰大圖:
圖5 –軌跡分解
最上層中間的是原始軌跡,它被分解為左、右各兩個橢圓。
左邊的橢圓由兩個半徑為R1-,R1+的圓形旋轉向量構成,R1-為逆時針旋轉,R1+為順時針旋轉,頻率為1X(軸的轉速)。
右邊的橢圓由兩個半徑為R2-,R2+的圓形旋轉向量構成,R2-為逆時針旋轉,R2+為順時針旋轉,頻率為2X(軸的2倍轉速)。
α和β可以理解為向量的初始相位。
最下層就是全頻譜圖,展示了向量的大小(R1-、R1+、R2-、R2+),及其頻率。
那麼全頻譜圖如何獲取呢?非常簡單:
圖6 –全頻譜圖獲取
其實還是靠FFT,只是不直接對X、Y波形做FFT,而是對X、Y波形計算後得到順、逆旋轉的向量,然後做FFT,計算方式如下:
R+為順時針旋轉的向量,R-為逆時針旋轉的向量。
α和β為相位,真實情況下會有個參考點,X、Y波形上的每個點對於這個參考點的相位差就是α和β。
總之,通過這麼計算,在全頻譜圖中,X、Y波形的相位信息就被關聯起來了。
剛開始接觸全頻譜圖時看起來彆扭,看多了就熟悉了,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軌跡:
圖7 –常見全頻譜圖
我們來看一個離心增壓機的故障演化,正常狀態下X、Y的頻譜圖和全頻譜圖如下,峰值為87.5Hz,正好是轉速(Fr):
圖8 –正常狀態
幾天後出現故障,X、Y的頻譜圖和全頻譜圖如下:
圖9 –故障狀態
從X、Y的頻譜圖、全頻譜圖上可以看到,在55Hz處出現明顯的峰值。
然而,從X、Y的頻譜圖看不出振動的特定模式,但是全頻譜圖中,±55Hz的峰值似乎預示著一種很有規律的振動,回想一下,這種振動規律在圖7中不就有嗎?
我們來看一下轉軸的軌跡圖:
圖10 –軌跡
很潦草吧,那麼我們用55Hz進行過濾,得到:
圖11 –55Hz軌跡
是不是和圖7中的一個很像?
事實上,牛逼的賓利公司在發明全頻譜的時候,也對典型故障的全頻譜圖做了模式匹配,像圖中此類的全頻譜圖(±55Hz的峰值,類似還有1/3、1/2、2/3的Fr等),通常是由於轉軸和軸承的「局部摩擦」造成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有針對地去排解故障了。
我們是一家提供正經「振動」服務的組織,如果你有需要,歡迎和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