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都需要測視力,那麼有多少人以為視力表上的「E」只是單純代表「Eyes」呢?
如果你真的只是這麼以為,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平時所說的測視力,其實是檢測眼睛看遠處的能力,其準確定義為:
測定能夠認識其形狀的最小視網膜上的成像。
視力表中讓我們認的符號叫
很多國家選擇的視力定量測定表示方法
是小數記錄法
這個公式規定
用V=1/a表示視力
就是說
視力是視角的倒數
於是就提出「一分視角」原則,視標的高度與這個視標的筆畫呈固定比率。
也就是說,在標準檢查距離內,每個筆畫所對應的視角恰好是
當然不是!
E表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在使用,美國現在還在使用的視力表是1862年由丹麥眼科醫生Hermann Snellen發明的,它由各種拉丁字母組成,是最初版本的視力表。
但是這個視力表對於不使用字母的國家和文盲人群不適用。
Snellen chart
日本採用的視力表是蘭氏環形視力表,又常被叫做C表。
在檢查視力時,往往是以同排視標的判斷準確率來衡量和確定視力情況。因此,開口方向越多,想要準確判斷每個視標開口方向的概率就越低,檢查的精度也就越高。
E字視力表只有4個方向,概率為25%,而C字視力表8個開口方向,概率降低到12.5%。
C表對視力的要求更高,在中國,C表主要是用來檢測飛行員等對視力有高度要求的職業。
但是C表不適合給幼兒使用,所以針對嬰幼兒測視力時也會使用以動物剪影為元素的幼兒視力表。
這個表根據國際視力表的1分視角、五米距離、小數記錄等標準,最終全表改用Snellen視標而製成。1989年,郭良敏提出改良E視標,這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視力表。
E表適用於無法順利閱讀拉丁字母的人群,比如非常幼小的嬰兒。
它同樣適用於母語不使用字母表的人群,比如中國。
E表的一個好處在於,它具有一定的柵格結構,這對於測試散光是有一定幫助的。
比如某人能夠清楚地辨認左右E,但是上下E卻辨識困難,就可以合理懷疑他可能有一定度數的散光。
但我國的E視力表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大視標個數較少,僅有1-3個,對患有明顯影響視力的眼病,如老年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患者的視力變動難以進行評估。
視標之間的距離不等,擁擠效應不一致,影響弱視兒童的診斷及療效觀察。
每行視標數不同,影響測量結果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亮睛護眼小衛士溫馨提醒:視力表只是能夠確定視力,如果想要知道準確的近視度數和眼睛情況需要到專門眼科醫院進行專業的眼光配鏡。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