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將結束了,經過多重電子產品、影視節目和大量課外輔導的洗禮,許多孩子的視力又會有明顯的下降,開學後可能會迎來一波新的視力測試浪潮。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平時我們測視力,基本上用的都是E字表。那麼,視力表為什麼唯獨選擇了字母E,而不是用其他字母或是漢字的視力表呢?
在國外,其實還有其他版本的視力表的。比如美國用的是Snellen char,它是最初版本的視力表,由各種拉丁字母組成。但對於很多不認識字母的人就不太適用了。
日本用的是C表(蘭德特環行視力表)看上去像有缺口的圓圈。但是這個難度太大了(簡直是變態級別),E表不過只有上下左右4個方向,蒙對的正確率好歹有個25%,而C表有8個開口方向,正確率只有12.5%,好像也不太適合我國的國情。
其實,我們國家招飛行員測視力的時候,用的就是這個C表。
我們平時所說的測視力,其實是檢測眼睛看遠處的能力,其準確定義為測定能夠認識其形狀的最小視網膜上的成像。
我們常用的「E」字視力表,是根據視角原理設計的。
用一個公式表達:
即V=1/a 表示視力
a:就是視角。所謂視角。
正常情況下,人眼能分辨出兩點間的最小距離所形成的視角為最小視角,即一分視角。在5米距離,10行「E」字上下兩橫,在視網膜上的投影正好是一分視角,而我們所熟悉的三劃等長的「E」字,其每一個筆畫或空隙均為正方形的五分之一,相比較起來,這個「E」字更加符合嚴格的視角解析度設計意義。
在1952年舉行的中華醫學會九屆大會上,中華醫學會推薦了孫濟中教授繪製的《國際標準視力表》,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E表」,所以這個表作為全國標準普及開來,一直延用至今。
我國選用了「E表」,主要是適用於無法順利閱讀拉丁字母的人群,同時適用於母語不使用字母表的人群。那為什麼不用漢字做為視力表呢?用以下這張圖來測試一下你的視力吧。
如果用了漢字來測試視力的吧,估計每測試一人要花幾分鐘甚至十分鐘以上,而且會逼死許多「強迫症」和「密集恐懼症」群體,另外,對於還處於學齡前兒童的測試視力來說,根本不識字的兒童們也無法通過漢字來做為視力表測試。而字母E有個明顯的開口位置,所以在測視力時,醫生只要詢問我們開口的方向就可以了。
有些人想要欺騙自己,也想欺騙醫生,認為視力表是統一印刷的,那把視力表上的E字排序背下來就是了。其實,現有的四版視力表,很多醫院都是隨機選擇的,就算真的有勇士勉強把四種全都背下來,也並沒有什麼卵用,只需要一個平面鏡,讓你反著坐,背對著視力表,看鏡子裡面的鏡像讓你去點,保證你的大腦對原先視力表的記憶全部錯亂。因為通過鏡子的鏡像功能,四版的視力表又變成了八版,除非你有世界一流的記憶大腦或是反應能力,不過有這點本事,也不會花功能在欺騙視力表這事上吧?
對於視力的保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現在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學校布置的作業、在線教育、遊戲、影視、娛樂等功能逼得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去接觸電子產品,而視力的明顯下降就是源於這些電子產品的過多依賴性,在沒有徹底解決電子產品對視力傷害的技術問題前,只能依靠控制使用時間和頻率來減少傷害。
在此再提醒一下,為預防近視,上小學前的孩子,最好不使用電子屏幕;學齡兒童青少年娛樂性視屏時間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如果是要線上學習,小學生每天不超過2.5個小時,每次不超過20分鐘;中學生每天不超過4小時,每次不超過30分鐘。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選擇屏幕較大的電子產品,電子屏幕越大,物像越大,眼睛就不容易疲勞,還有解析度要高一些、越清晰越好。端正讀寫姿勢也很重要,做到胸前與桌子間隔一個拳頭的距離,眼睛與書本間隔一尺也就是33釐米的距離。晚上學習時,要同時使用房間頂燈和讀寫作業檯燈,防止光線過暗,眼睛疲勞以後發生近視。
來源:上海科協,綜合 科普中國、中科院物理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