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生物學家的科普關鍵詞 饒毅揭秘為什麼要辦科普新媒體

2020-11-28 北晚新視覺網

作為著名海歸、生物學家,在參與多個體制改革的實踐後,饒毅和朋友們為什麼要辦科普新媒體?

作者:李崢嶸


在北京大學饒毅的辦公室,他接受了《北京晚報》記者的採訪

在北京大學饒毅的辦公室,他接受了《北京晚報》記者的採訪。這一天正是科學隊長第一次百群微課,四個小時後他就要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微課。不過並非他第一次面對小學生講課,以前他去兒子的北大附小講過、也去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講過。

「我自己並沒有什麼轉型,我還是我自己。今天的語音課是研究生主持,他們是製片和導演,我是即興演出。」

從一個實驗室的科學家走向大眾辦新媒體,饒毅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做科研,後來寫博客,也寫過科普書,現在辦《知識分子》傳播科學,都是想要在科學文化上有貢獻、有推動,最初是因為覺得科學真好玩,忍不住要與人分享快樂,是自發,後來是主動推廣。」

中國人長久以來強調學海無涯苦作舟,把讀書當作痛苦的事情。饒毅卻提倡「智趣」。饒毅和魯白、謝宇通力合作,改變科學和知識在中文語境頗為死板的形象,還其趣味,希望做的方法或者做的人都是很有趣的。

能不能讓中國人在餐桌上一起聊天,聊一些和生活、生存沒有關係的事?就像他在 《知識分子》發刊詞所說:「經歷了近現代坎坷的中國人,應該脫離對食物、配偶、住所之聚精會神的狀態,恢復中國傳統中對知識和智力的欣賞,享受全人類的知識傳承和智力成果。」

新媒體為什麼叫做「知識分子」?饒毅說,在一定程度上,「人人可以是知識分子」,因為人們都有發揮智力、獲得知識、運用理性、追求幸福的能力。」他喜歡「智趣」這個詞, 「知之、好知、樂知」,」讓我們共享人類的知識、共析現代的思想、共建智趣的中國。」

饒毅說為什麼要做科普?「中國缺少什麼?我們不缺高樓大廈。我在中國的機場書店很少看到和科學相關的書,中國科學家寫的就更少了,但是美國機場有。《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和我是大同行,還有理察·道金斯、霍金、薩根、費曼,這些大科學家都寫科普書。我們機場的書怎麼只有爾虞我詐、宮鬥、賺錢呢?」

說起收視率特別好的美劇《生活大爆炸》,饒毅認為這就是非常有趣的普及科學的方式,也希望中國有這樣的電視連續劇。「屠呦呦的故事多有意思,可以改編成電視劇。怎麼沒人寫呢?」

饒毅說我知道自己能做科學研究,也能做科學文化文化,他開玩笑:「這個世界上科普做的好的人科學不如我,科學比我好的科普不如我。」

饒毅說:「按照中國的人口基數,這麼多大學生,一個科學的公號關注人起碼應該有幾千萬、如果不是上億。」記者告訴他,一篇公號文章能有十萬閱讀量,就是非常熱門的了。他笑著說,那說明還是少數人閱讀。

關於如何解決手機碎片化閱讀和知識系統化的問題,饒毅說這就需要把一個長文章分拆成系列短文章,分散照顧碎片化閱讀習慣,而一直讀下來又能建立一個知識系統。例如正在做的一個長壽系列,就是如此。

分享學習方法,饒毅說:「我想和你們講講我的一些經驗,對大部分人都是有用的,就是學英文的經驗。文藝復興之後,英文的讀物遠遠超過中文,最新的科學研究都要看英文。所以北京要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或者一個人想要成為一個和世界交流的人,英文學習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我是怎麼學英文的呢?1978年我高考英語只有30分,可以說我的基礎都不如現在四年級的小學生,我是怎麼學的呢。從七月開始,我每天都學習三個小時,聽唱片,聽一個小時,閱讀兩個小時,到開學堅持每天看英文小說、聽英語廣播新聞了。一年後英文基本很順。我相信今天的小學生如果每天看不帶字幕的英語電影、看小說。三年就可以解決英語學習。看了小說再看專業英語,覺得很容易。託福之類考試也容易。」記者請他推薦閱讀書目,饒毅說沒有什麼特別的,挑自己喜歡的的小說看,這本看不下去就換一本。他說這是最便宜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他現在給大學一年級的編生物學教材,一個星期要他們閱讀一到兩篇英文文獻。「這些我都是全部閱讀過原文,再講課,當然講的好,別的教材編者可能是第一個人可能看了孟德爾原文,第二個是抄的。我講課不是靠文採,是靠內容。」

一個科學家做科學傳媒,需要團隊協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不管具體運營。不懂的事情,我聽其他同事的。比如要做科學隊長,取名字討論的時候, 我不知道什麼叫隊長,沒吭聲。我配合。」饒毅多次說運營的事情自己不懂,發稿也要編輯部一起投票,有時候自己的文章也會被斃稿。「我們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也習慣了被斃稿。並不是我做一個新媒體,想發什麼就發什麼。」

採訪手記

饒毅的辦公室採訪有整面牆的書架,全是最新的科學雜誌,還有他自己的大學論文。「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看科學期刊,看到那麼多激動人心的新發現,覺得非常有意思。」

他穿的襪子有一些五彩的旋轉的花紋,看起來好像基因雙螺旋結構,我問他這個襪子的花紋有什麼講究嗎?他說沒有,這不是基因符號,只是巧合。

他辦公桌後面懸掛著一幅畫,我問他這個和科學有沒有關係?他說:「這個有點說頭,是埃舍爾的版畫,我不知道是不是真跡,應該不是。」版畫畫的是人和魚的漸變。「這就是藝術和科學的融合,我們知識分子也做過關於科學和藝術的線下交流。科學真的很有意思的,絕不是考試和教科書。」

饒毅本人也是一個智趣的人。「我懂的就說,不懂的不會亂叫。什麼風能,核能,我從來不說。綜藝節目,偶爾玩玩可以。」在電視節目《開講了》中,饒毅的表現非常幽默精彩,他說:「是撒貝寧引導的好,應得很好,是一個談話的天才。把氣氛烘託起來了。在回答學生提問的時候,我比較悶,那才是接近我的真實水平。」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新媒體科普是弱勢群體
    3月24日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作為創始人的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執行長嵇曉華卻說,在新媒體領域,科普依然很弱勢。會上,他列舉了種種事實來證明這個觀點,並表示,「其實近年來中國在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大型工程建設等方面成就很大,如果狠抓重點內容建設,提前進行科普議題設置,公眾是有參與需求的」。
  • 方舟子:希望更多人做科普
    饒毅:我認為,不進口外國的產品,我們就得自己做得更好。我們很多人用外國手機、用外國的電腦,正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好。任何新技術是一樣的道理。而且,如果你一定要發言,你要先搞懂了再談。方舟子有時候很固執,但這個事情他是懂的,他是生物學的博士,崔永元沒有學過生物學,不能只靠雄辯,而首先要確切地了解事情本身,否則就越位了。
  • 知識時代,網際網路科普,入場趁現在
    在科普創作的道路上,幾乎每位創作者都會遇到各種問題。科普創作是一門藝術,寫科普文章,做科普視頻,簡而言之就是,要說好一個科學故事,要想將故事講的生動並且深刻,則需要技巧。我們開始思考是否有更方便、更直觀的方式,將積累的科學創作經驗授予更多熱愛科學的人。於是,我們想到了做科普中國融創學院培訓交流活動,幫助提升創作者的科普創作能力。
  • 【記憶2020】官微十大科普年終盤點,Get這些關鍵詞
    新型冠狀病毒,我們需要了解什麼02關鍵詞:啃鴨脖長徵醫院骨科陳華江教授團隊用一招啃鴨脖掀起醫療科普的新潮流。團隊通過一個小小的鴨脖,讓普通老百姓了解頸椎的精密結構,從而對頸椎疾病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公號的傳播,這個團隊還上電視演示「啃鴨脖」了。
  • 科普雜誌:科普傳播不可或缺的鏈條
    科普雜誌不僅承載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的重任,還肩負重塑科學精神的使命,它是科學傳播的一個重要陣地。不過,隨著新媒體和各種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科普雜誌也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何進行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已成為科普雜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 六道科技攜手海南航天打造西安打卡新地標 開啟航天科普+新媒體...
    本次展會預示著全球頂級創意美學科技企業與中國航天IP的首次結合,他們的跨界合作,不僅順應了當下的時代潮流,更符合青年一代的審美要求,航天科普與新媒體藝術相結合的新形式陝西省工商聯副主席鄭佩宏先生表示:「希望在本次強強聯合的展會中,六道科技能夠用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回報社會,利用新媒體藝術展的方式將我國航天精神宣揚出去,將航天知識科普給更多人知道
  • 中科院辦了一場「跨界」科普盛會
    舞臺中央,身著白大褂、頭戴護目鏡的外籍專家操著流利普通話,舉起一個燒杯,泡沫突然噴湧而出。「哇——」臺下響起一片驚嘆聲。這是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北京主場活動的一幕。知名科普「大咖」、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帶來科學實驗秀《化學奇遇》,讓圍觀的上百名孩子和大人時而捧腹、時而拍掌。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迎來這場「跨界」科普盛會。
  • 【海洋科普】揭秘紅珊瑚的一生
    【海洋科普】揭秘紅珊瑚的一生 2020-08-13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空日記》《三體全集》入選「少年中國」少兒優秀科普作品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史競男)第六屆「少年中國」少兒優秀科普作品22日在京發布,《太空日記》《海錯圖筆記》《三體全集》《地圖(人文版)》等30本優秀科普圖書、《機器人新世界》《神奇科學》《節氣那些事兒》等15件新媒體互動作品和
  • 雲科普課堂揭秘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為讓更多科普知識得到傳播,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科技實踐能力,近期,惠州科技館聯合小惠同學、一城學習部落開展惠州市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廣東省科技活動進步月」系列活動「惠州科技館雲科普進校園」活動,活動創新地設計了一套「雲科普」網絡科普形式。
  • 揭秘科學大咖瘦駝 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組圖)
    揭秘科學大咖瘦駝 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組圖) 2016-01-19 08:07:41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英國兒童科普作家這樣說
    網際網路時代科學素養是最為重要的事情「讀書就像吃東西一樣,需要注意膳食營養,不光要讀文學,讀歷史,還要讀自然科學。」白冰以尤斯伯恩的科普翻翻書為例,提到這個系列圖書的創作理念是讓書看起來很好玩,並將之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系統,以便在潛移默化中拓展孩子們的認知培養,閱讀「尤斯伯恩看裡面」系列圖書的過程中,孩子們就會愛上科普世界。翻翻書裡邊長這樣。
  • 我國科普為什麼進行艱難?國外科普環境如何?科普怎麼做才好?
    小標題:有人問:我國科普(基因)為什麼進行艱難?國外科普環境是怎麼樣的?科普怎麼做才好?第一個問題:我認為科普在我國進行艱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因為現在的一些專家所謂的科普——功利心太強了!——簡直是不加掩飾赤裸裸。
  • 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6月25日報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饒毅教授已於當日上午正式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記者發現,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簡介」欄目已更新相關信息。其中提到,「現任黨委書記為呼文亮研究員,校長為我國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
  • 網絡科普,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
    《正經玩》專欄教你用日常物品進行科學小實驗……每年「情人節」,我們總會把「物理」和「愛情」兩個關鍵詞進行跨次元碰撞,2018年的策劃還登上了微博熱搜,成為公眾號最「出圈」的文章。  除了微信公眾號,我們還布局了多樣化新媒體矩陣,公眾號和B站的粉絲數均已突破120萬。「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悟理學院」等有趣的帳號名拉近了我們和大家的距離,網友還在彈幕中創造出「中二所」等暱稱。
  • 豬年科普展揭秘趣:豬不笨還有驚人記憶力
    豬年科普展揭秘趣:豬不笨還有驚人記憶力
  • 黃章晉:「科普」,普及的是好奇心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提到「科普」,我們想到的是物理化學、天文地理……但是,文科生也能寫科普文嗎?近日,科普類自媒體「大象公會」推出文集《一個觀點,不一定對》,收入「大象公會」精選的34篇文章。
  • 環保科普 | 為什麼要關注植物排放的VOCs?
    環保科普 | 為什麼要關注植物排放的VOCs?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什麼要關注
  • 科普創新大有可為
    創新是科研的永恆主題,科普也是如此。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優勢完美結合,二者相得益彰,是跨年科學演講的一大創新亮點。一方面,傳統媒體較強的公信力、品牌知名度,加上專業化的傳播理念、運作機制,確保了科學傳播的權威性、準確性;另一方面,新媒體快捷實時、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交互性強、不受時空限制等優勢,又讓科學傳播在廣度、深度和可持續性方面得到了極大延伸。
  • 科普手抄報 科普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
    導讀:做手抄報,從總體上考慮,首先要確立主題思想。一期手抄報,版面很有限,要辦出特色,必須在內容上突出一個主題,做到主題突出,又豐富多彩。為便於孩子們能完滿完成老師布置的科普手抄報作業,萬年曆小編特收集整理科普高清手抄報圖片,科普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