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9 08:07:41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1月8日,山東煙臺大學附近一家咖啡廳,「瘦駝」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瘦駝」長得有點像笑星大兵,自帶幽默屬性。
人物名片
瘦駝
本名:王冬
年齡:33歲
籍貫:山東
職業:果殼網主筆
生物學科班出身的王冬,曾為資深生物老師,他有一個更響亮的筆名叫瘦駝,在果殼網、科學松鼠會等社區非常活躍,更獨立或與人合作出版過數本著作,如迪士尼兒童百科全書系列之《爬行動物和昆蟲》以及《鳥的世界》等,也是《舌尖上的中國2》的科學顧問。微博粉絲超過78萬。
1
會「一孕傻三年」嗎?
瘦駝:幾項調查發現高達50%-80%的媽媽抱怨自己的腦子自打懷孕以後就不好使了,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下降,其次還有閱讀困難和注意力減退。其中記憶力下降是最顯著的問題,醫生甚至專門用「懷孕健忘症」命名它。
2
屁真的能點著嗎?
瘦駝:屁的成分包括:氫氣、甲烷、二氧化碳、氮氣和氧氣。理論上確實可以點著,但是,能有多大量呢?迄今為止,最可信的試驗是科學節目《流言終結者》做的,亞當·薩維奇成功的在高速攝像機面前,在他的臀部,製造了一些小小的火焰。
3
雷射武器能否打下旅行者號?
瘦駝:現在已經有了雷射武器,但光在傳播過程中要發散,會損耗。在旅行者一號現在所處的地方,太陽都已經只是一點燭光。
1月9日,《星球大戰》第七部——《原力覺醒》橫掃各大影院。電影裡,各種武器讓觀眾大飽眼福。
於是有人問了:「X翼戰機作為星戰系列裡最帥的一件機器,能不能真的造得出來?」這樣看起來有些無釐頭的提問,還真有人回答:「從理論上說,X翼戰機在現實世界是可能造出的,1977年航空設計師魯坦(Burt Rutan)設計了「快客」(Quickie)……
這位回答者曾經回答過很多類似的問題:一孕真的傻三年?雞為什麼要叫?哪些武器能打下9000米高空之上的飛機?他似乎無所不知。
他是誰?這種功力又是怎樣煉成的呢?
北京高考命題選了他的科普文
在微博上,他叫「瘦駝」。在關於X翼戰機的回答中,「瘦駝」詳細回答了X翼戰機的工作原理、歷史發展:事實上,早就有人研究過X翼戰機了。上世紀30-40年代,美國陸軍航空隊2次收到航空設計師司楚普(Robert C·Stroop)的來信,推薦介紹他的SP-6/SP-7X翼飛機,但遭到拒絕。幾乎同一時期,蘇聯飛行員、航空設計師也設計製造了幾架摺疊翼飛機。X翼戰機已經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快客」系列。
大量的資料加圖片,著實給讀者科普了一把。
其實近幾年,在很多熱點事件的背後,總能看到「瘦駝」的影子:去年10月31日,埃及飛俄羅斯的客機墜毀,IS聲稱對此負責。一時間,圍繞IS用什麼打下客機,議論四起。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時候,瘦駝迅速寫了一篇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有哪些武器能打下9000米高空之上的飛機?》這篇文章,也是從各種武器的原理和性能,科學分析了IS從地面擊落客機的可能性。
2014年12月31日23時35分,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王冬從網絡獲取信息後,立即寫了一篇《如何在踩踏事故中倖存以及如何避免踩踏事故發生》,從擠壓受力面,致死原因等方面,告訴公眾如何避免悲劇發生。當天,該稿被轉發數萬次。
除了結合熱點,以及冷靜的科學分析。瘦駝的文章,還頗有文學的意境。
2009年瘦駝寫了一篇「候鳥遷徙」,開篇沒有直接講科普,而是講了一個故事。元好問寫過的一闋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這闕詞的背後,是一對大雁,其中一隻被殺,一隻逃脫,但逃脫者並不離開,「竟自投於地而死」。這篇科普文也被起了一個頗具網絡氣息的標題《鳥類那些風花雪月的事》。
2013年,北京高考科技文閱讀材料選用了「瘦駝」的科普文,討論動物飛行的《御風而行》。這篇文章,除了科學探討之外,還引用了《詩經》、《莊子》等經典,具有文學性,擊中了命題老師的「舒適區」。
很多人都在打聽,瘦駝何許人也?為何如此博學而精力旺盛?
但網上沒有答案。資料太簡單:粉絲78萬,認證很隨意:「科學松鼠會會員、果殼網主筆」。
揭秘瘦駝
果殼網的「大咖」
辭去大學老師工作
1月8日,山東煙臺,一家星巴克裡,他出現了。看看時間,9點半,與事先約定的時間一分不差。
眼前這個男人,圓頭細眼,黑框眼鏡,羽絨外套,休閒牛仔褲,背個背包……若非1.88米的身高,丟進人群就再也找不到,這很難讓人與網上的「科普大咖」瘦駝聯繫在一起。
這個男人叫王冬,就是網上大名鼎鼎的「瘦駝」。
他很忙,每天上萬人「求科普」
王冬笑稱自己是「空中飛人」:每個月會在北京呆1到2周,集中處理事務,1周在外面跑,去現場;剩下1/4的時間在煙臺遠程工作、寫稿或者陪伴家裡人。他有一套公寓,被改造成了工作室。兩室一廳,客廳便是覆蓋整面牆的大書櫃,塞滿了各類書籍:昆蟲學、動物學、遺傳學、社會學、宇宙學、文學史、美學史、音樂史……客廳沒有沙發和電視機,只有一張鋼架單人床和一個寫字檯。他時常在寫字檯寫稿到深夜,實在太困就在單人床上打個盹。
「瘦駝」的微博註冊於2010年,因為之前的專欄,粉絲見漲。也不知誰開了頭,開始向他提問。每天@瘦駝最多的話是:「這是什麼?」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土裡長的,各種千奇百怪的圖片要求他鑑定。他也逐一分辨:ATR-72-600飛機、鳳頭麥雞、沙錢、黑鸛、四鰓鱸魚、華美寇蛛、大棘角魴鮄、散疣短頭蛙……
除了鑑定這種「小case」,還有各種應接不暇的問題:電動車真的能在水裡開麼?新鮮的牛肉有可能會「跳動」嗎?真有會噴火的魚嗎?人在真空中會爆炸嗎?潛艇真能兩個小時橫渡太平洋嗎?氫彈構型中的于敏構型是什麼……
王冬也不嫌麻煩,耐著性子解答。在他看來,大部分都是常見的博物學問題,能夠立即回答。除了玩微博,大部分的時間他花在了科普寫作上。
他很淘,從小就是「破壞大王」
1982年,王冬出生於山東西北部一個小鎮上。父母是傳統的50後。
父親在糧食系統工作,母親是鎮上醫院的一名醫生。除了教王冬讀書,他們對他的成長幹預很少。王冬三四歲的時候已經在家翻箱倒櫃找書看。
小時候的王冬是出了名的「破壞大王」。按捺不住好奇心,他把家裡的東西拆了又拼,鐘錶,錄音機、無繩電話……無一倖免。結果時常拼不回去,父母雖然頭疼但是仍然默許了。初中的一年冬天,王冬在外面的樹枝上撿來了很多螳螂的卵鞘,他欣喜地把卵鞘帶回了家,鎖在了抽屜裡。一天,下班回家的母親推開房間,發現屋頂成了一片綠色。仔細一看嚇了一跳,竟然全是蟲子!原來春天來臨,一個卵殼裡有幾百隻螳螂全孵出來了,更何況有那麼多卵鞘。小螳螂爬滿了屋頂。
在學校,王冬是個典型的「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為什麼不用這種解法?他上課總是冒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弄得老師下不來臺。因此,經常會有老師到家裡「拜訪」。
1995年,小鎮上有了賣雜誌的地方。他開始接觸攝影、軍事、航空類雜誌。1997年,父親的辦公室聯網,他時常去父親辦公室泡著。網絡為王冬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他上外國網站,尤其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了看懂外國網站的內容,他努力學習英語,勤翻字典,高考的幾科,英語分最高。
20世紀末,克隆等生物技術大爆發,有人預言 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高考志願,王冬毫不猶豫報了山東大學的生物專業。
他很瘋,辭掉了大學老師工作
大學裡,很多科普迷聚集在BBS上,更多的科學雜誌被引進。2000年,中國引進了《科學》(現在的《科學美國人》)的等雜誌。給了他極大的震撼。在以前中國人的概念裡,科普是給小孩看的,而不是給大人看的。但是這些歐美的科普雜誌卻是老少皆宜,一線的研究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公眾分享他們的研究和創造。
「傳播科學知識,這也是我以後想要從事的事。」那時候,王冬隱約有了個目標。
2005年,王冬大學畢業後去了濱州醫學院當老師,在免疫學和微生物學實驗室做研究。他開始寫博客,主要是些科技新聞評論或是國外科研的翻譯。沒多少粉絲,純屬自娛自樂。
2006年,姬十三(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嵇曉華)「火」了,當時他在《三聯生活周刊》寫「生活圓桌」。當時中國科普有一批新人,大學畢業後專職做科普,姬十三成為了代表性人物。在他的博客裡面集中了很多科普寫手,王冬進入姬十三的博客。
2007年,為了將中國的科普寫作者聚集起來,相互交流鼓勵,姬十三牽頭成立了科學松鼠會。王冬等20餘人第一批入會,他開始為科學松鼠會寫稿,一周一兩篇。2010年,果殼網成立。此時,王冬還在學校當生物老師,業餘進行科普寫作。
業餘的科普工作逐漸佔據了王冬的大部分時間,與學校的工作開始產生衝突。該不該辭去學校工作?
2012年,王冬的大兒子出生。那一年,王冬頂住父母的壓力,痛下決心從學校辭職。丟掉了「鐵飯碗」,丟掉了福利和編制,成為全職科普工作者。
對話瘦駝
「科普大咖」的無奈
難阻老爸買保健品
雖然一直致力於科普工作,也自信滿滿要「影響一代人」,但是王冬和他的同事們也會面臨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往往不是來自外界,而是自己的家人。
是否購買保健品,成為兩代人的交鋒。王冬也時常陷入這樣的煩惱。
「爸,保健品沒那麼神,不要輕信。」
「電視上專家說的,有效!」
「專家不一定就是對的,我也上過電視。」
「我也上過中央電視臺。」「你幾斤幾兩我還不知道?看你從小長到大。」
……王冬覺得,父母這一輩已經能夠習慣了相信權威,很難通過自己獲取正確的信息,分析這件事。「缺乏科學思維。」
王冬說,目前中國幾乎沒有專職的科普作家,大多是業餘寫作。「以前有,但是失敗了。」因為,很難有人能光靠寫作過上體面的生活。
在他看來,傳統紙媒的科普專欄哀鴻遍野,近幾年幾乎被撤銷得差不多了;而電視衛視基本上沒有科普節目,只有央視還在「苟延殘喘」。科普寫起來很費勁,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目前業內給出的最高稿酬是千字千元,一般大多是千字四百元。而真正的科普寫作,一天寫幾千字都很難。
王冬說,在全球範圍來看,國民的科學素養目前處於中等水平。因為受宗教影響少,且義務教育普及較好,國民對於「是不是支持進化論?」「相不相信日心說?」這類事實認定做得比較好。但是涉及科學思維、科學文化,質疑精神之類則比較欠缺。在他看來,國民的科學素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提升科學素養,僅靠民間組織是不夠的,需要國家層面的介入。
「我們做科普,就是想消除大家對科學的恐懼、距離感。科學有意思,大家可以討論。」瘦駝認為,他現在從事的科普工作大量是充當「翻譯」的角色。利用專業學術工具,查閱匯集大量資料,消化、提煉有價值的內容,將科學語言轉化為常人能理解的通俗語言。甚至會聯繫科學家,與其進行面對面交流或郵件採訪。
而這樣的「翻譯」,將會逐漸形成科學氛圍科學興趣,從而開發社會的科學潛力,為國家科技發展服務。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張元玲山東煙臺攝影報導(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揭秘科學大咖瘦駝 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