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主持人 段玉龍
為使得北京市民及網友了解「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推廣閱讀和火星有關的科普科幻作品,增強媒體全面報導我國深空探測任務的能力,在我國首顆自主發射的深空探測器「天問一號」啟程之際,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聯合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在北京電臺視頻演播室以雲訪談的形式,共同舉辦了「遙望火星致敬科學經典」科學傳播沙龍活動。
本次活動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主持人段玉龍主持,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行星科學家鄭永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幻作家吳巖,果殼網主筆、著名科普大V、科普作家瘦駝,結構生物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科幻作家葉盛做客本次沙龍。
作為現場做客嘉賓,結構生物學家葉盛教授從生物學的角度分享了 「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科學判斷,並從人類本性的角度提出,若要進行星際旅行,人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航天技術,而是在漫長的行程中,如何解決內心深處孤獨的問題,他同時還向網友推薦了探討相關主題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
果殼網主筆、著名科普大V瘦駝,在連線採訪中重點講述了人類進行深空探索的意義,在回答主持人「如果進行一場火星之旅,你會在路上帶什麼書?」的提問時,瘦駝風趣的拿出一本《默克家庭醫學手冊》,並從科學的角度說明,人在進行未知旅行時,只有保全身體的健康,才能在旅程中走的更遠。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科幻作家吳巖教授,在連線採訪中解釋了科幻創作中火星題材居多的原因,並介紹了老舍、葉至善、鄭文光、郝景芳等著名作家關於火星的作品,同時還向網友梳理出中國科幻作品「火星題材」的歷史變遷。
作為行星科學家,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簡略介紹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任務目標,回答了北京科技報記者李荔的在線提問,講述了人類探測火星的歷史。在針對「科技編輯記者如何做好本次深空探測報導?」問題時,鄭永春和其他專家認為,媒體的視角可以放在研發「天問一號」科學家們的身上,挖掘報導他們鮮為人知的故事,可讓公眾更加全面認識到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難度及社會意義。
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將 「遙望火星致敬科學經典」設置為微博話題詞,並在電臺、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進行了全媒體報導,截止發稿時,已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超過600萬,這更加證明了公眾對於優質科學內容的強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