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了「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副局長曹以玉,中科院老科協顧問、中科院離退休局原局長何遠光,南海海洋所副所長張長生,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政協人資環委、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及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在職科研骨幹近40人出席了此次學術沙龍,張長生為沙龍致辭,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原黨委書記黃良民研究員主持沙龍活動。
此次學術沙龍圍繞「人類世—海洋」進行交流討論。人類世(Anthropocene)是以人類活動顯著影響地球環境為特徵的新地質時代。諾貝爾獎獲得者PaulJ.Crutzen教授於2000年開始推廣人類世概念,之後得到各學科越來越多的響應,從科學哲學上,甚至被提出與「哥白尼日心說」「達爾文進化論」「地球板塊學說」相提並論。雖然對於人類世開始於何時(地層金釘子)目前依然還沒有定論,但1950年左右,被稱為「大加速階段GreatAcceleration」已基本公認,即圍繞社會經濟、工業生產等一些列的人類活動(如CO2排放等)導致全球性環境的顯著變化,例如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風暴加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酸化、全球性生物滅絕等。在近岸海洋系統中,受人類影響最明顯的,要數海岸帶、河口三角洲、珊瑚礁、紅樹林等。
張喬民研究員作「人類世—海洋」的主旨報告,他從人類世概念的提出,到人類世海洋中相關的珊瑚礁、大河三角洲、海岸系統、大洋等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歸納,最後提出人類世未來需要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思想。劉勝研究員作「南海珊瑚礁的現狀與思考」邀請報告,他詳細談了南海珊瑚礁的保護、需要跳出目前的研究思維圈、需要全面關懷、提升全民海洋素質,以更好地守護南海珊瑚。陳天然研究員作「全新世和人類世下的南海北部珊瑚岸礁」的邀請報告,他詳細介紹了「大加速」時期以來南海北部岸礁區珊瑚的生存模式已經顯著改變,為未來珊瑚礁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隨後,與會專家針對人類世—海洋研究等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與會專家紛紛提出意見和建議,認為緊跟國際前沿並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人類世研究很有意義。第一、科學家需要做的工作是找出這種影響在全球範圍內是否存在、是否顯著,有沒有金釘子。第二、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和海洋酸化對地球系統有什麼研究意義,需要認識人類活動是怎麼影響自然界,影響到什麼程度,以及這種影響對我們人類社會的反饋作用,進而提升規律上的新認識。第三、應對科學前沿研究最迫切的問題。第四、海洋工作尤其南海的工作,可以在人類世這方面做出比較大的貢獻。比如南海北部沿岸島礁怎麼樣退化突變以及引起突變的影響因素,目前造礁活動會對南海產生哪些影響,這些工作不管是對人類世認識還是島礁工作,都可以做比較大的貢獻。第五、南海島礁工作的可持續性研究,對於我們認識海洋和人類世,以及國家安全都是極其重要的。同時,也有專家對於金釘子還沒有找到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到底是人類影響自然更多還是自然更能控制人類,以及地球以外的宇宙是否影響地球系統更大等提出疑問。
何遠光肯定本次沙龍報告精彩,是一次學習、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美好家園,推動生態文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示的一次重要活動。本次活動參與度高,尤其許多年輕科學家和各個單位的專家參與,提高了活動活力,體現了南海海洋所開門開放的思想,秉承了開放辦沙龍活動宗旨。希望南海海洋所儘快成立老科協,動員老同志參與院、所、社會的發展,發表見解是展現服務社會的能力。希望南海海洋所把這次活動當作是成立老科協的動員會,希望老科協工作在院所各單位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最後曹以玉做了總結髮言,他表示本次沙龍準備充分,主題前沿,報告比較精彩,討論比較熱烈,組織比較齊備,說明南海海洋所對老科協工作重視,希望領導繼續重視老科協工作,成立南海海洋所老科協。要關心他們,支持和鼓勵他們發揮優勢特長,在決策諮詢、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推動科技為民服務等方面更好地發光發熱。讓老同志安享晚年生活的同時,積極發揮作用,為人類作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為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三有」老人,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供稿:南海海洋研究所離退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