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海洋科學考察添新利器。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也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船命名為「實驗6」號
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船黃埔文衝董事長盛紀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等出席活動。
龍麗娟為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命名「實驗6」,並期望新船弘揚 「南海精神」,踐行國家使命,滿載歷代南海人和建設者的期許,承載新時代海洋強國的光榮與夢想,跨越深藍,向海圖強,順利平安。她指出,「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詹文歡在致辭中表示,作為重要的海上開放共享平臺,「實驗6」將填補我國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完善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和中國科學院科考船隊功能序列,成為我國一個先進的新型海上移動實驗室和探測裝備的技術試驗平臺。該船將提升我國海洋探測能力和數據樣品獲取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也為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未來幾十年的再創輝煌奠定重要的基礎。
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據了解,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2018年5月,該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的評審;同年9月,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與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籤訂建造合同,並於同年11月正式開工建造。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驗6」號復工復產延後,該船的船臺搭載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為保證船舶建造進度,每天持續為「實驗6」號項目投入的人力多達350人,保障了船舶建造進度。根據建造計劃,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實驗6」總投資5.175億元,設計總噸3990,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它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驗6」號下水後將進行舾裝、內裝等工作,爭取在今年12月船舶艙室全部裝修完畢並完成系泊試驗等工作。
據介紹,設施完備、功能先進的「實驗6」號將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同時幫助「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高海洋探測能力,完善觀測手段,開展聯合海洋調查,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防災減災;培訓海洋調查人員,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其建成投入使用後,將成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極其重要的開放共享平臺,對於提高我國海洋探測能力和數據樣品獲取能力,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油氣礦產和生物基因資源,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海洋科學考察船一直都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測與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臺、基本工具與載體,在現代海洋觀測體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60多年來,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從創建、發展和創新都離不開科學考察船。從「珊瑚」號,「實驗」號到「實驗1」「實驗2」「實驗3」「實驗6」號,科考船的建造史貫穿於整個研究所的發展歷史。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的建設也離不開科考船這一重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