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隨著香檳酒摔碎,兩舷噴射出禮花的絢麗彩帶,全場響起熱烈掌聲。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
「實驗6」號總投資5.175億元,設計總噸3990,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實驗6」號身懷絕技
這是國內首艘以地球物理勘探、地震採集和處理為主的現代化科考船,是「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南海海洋所承擔建造。
簡而言之,「實驗6」號身懷多種「絕技」,既有進行地球物理專業調查能力的特長,還能夠滿足物理海洋、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化學等多學科的綜合考察需求。
不僅於此,它還具備在深海溝等極端環境下進行地形、地貌、海流、生物群落調查和取樣能力。它不知疲倦,擅長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技術水平和考察能力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地震採集是科考船在目標海域底部投放海疷地震儀陣列,在船尾拖放氣槍震源和多道電纜,通過科考船以走航拖曳方式向海裡發射高壓空氣炮,利用人工源地震方法製造地震聲波,海疷地震儀和多道電纜採集地震數據後回收分析,通過分析獲取的數據可以解釋海域的地質構造情況,包括巖漿活動、地殼結構、板塊張裂等情況。」 南海海洋所造船辦公室總工程師蔡小陽對於「實驗6」號的成功下水,十分高興,「就像看到自己的兒子出世」。
下水現場
為何建造「實驗6」號?
長期以來,海洋科學考察船一直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國在役各類海洋綜合科考船和專業調查船60餘艘,其中,加入國家海洋調查船隊37艘,遠遠少於美、俄、日等發達國家,滿足不了當前我國海洋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尤其是科考船總體數量少、探測手段落後和探測能力低等因素,極大制約了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成為造成我國海洋科學長期落後的主要原因。
2018年11月,「實驗6」號正式開工建造。
為更好適應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快速發展,深入推進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我國近年來加快了科考船建造的步伐。2018年5月,「實驗6」號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的評審;同年9月,南海海洋所與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籤訂建造合同,同年11月正式開工建造。
「新型」體現在哪?
「實驗6」號創新採用了控制氣泡幹擾的船型一體化設計技術,成功解決了快速性與抗氣泡幹擾性之間的矛盾。
「以前的科考船,更注重快速性,但往往忽視氣泡下洩對船底聲學設備影響,導致稍微在大一點的海況下,船底的聲學設備就會因氣泡影響無法使用。而我們這次採用的線型,通過採用內凹的小球鼻,僅犧牲較小的阻力,可以保證氣泡下洩最優的路徑,對船底聲學設備的影響可達到最小。」 蔡小陽說。
「實驗6」號是國內首艘採用國際上最新、最先進的混合冷卻D型吊艙推進技術的科考船,解決了水下噪聲對探測精度的影響。
科考船一般利用大量聲學設備對水體、海底底質進行探測,這些聲學設備對水下背景噪聲,尤其是水中的噪聲源和氣泡非常敏感,儘量減小或消除這些噪聲,可大大提高探測精度。
「實驗6」號實際上就是一個海上流動實驗室。它在海洋上採集到的樣品,可及時在船載實驗室進行現場處理與數據分析,同步數據傳輸到陸基實驗室。
當站在駕駛室,面積巨大的作業甲板映入眼帘。「甲板面積約600m²,達到更高的4000噸級科考船水平。」 蔡小陽介紹,當前的綜合科考船普遍採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每個航次可能搭載不同的科考儀器,大的甲板面積表明一次出航可搭載的科考設備種類多,可完成的任務多,能力強。
南海海洋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表示,作為重要的海上開放共享平臺,「實驗6」將成為我國一個先進的新型海上移動實驗室和探測裝備的技術試驗平臺,提升我國海洋探測能力和數據樣品獲取能力。
這艘科考船有啥用?
「實驗6」號將從事哪些「工作」呢?記者了解到,它承擔的「工作」可不少。比如進行定點和走航式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海面常規氣象連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底質採樣等。更重要的是,它能勝任考察數據系統集成、現場印證以及與陸基實驗室的數據傳輸與處理,以後都能大大滿足大氣、海面、水體、海底及深海極端環境等基礎科學考察的需求。
船舶下水並不意味著建造工作的完成,「實驗6」號下水後還要繼續進行船舶舾裝、內部裝修、設備安裝、系泊試驗等工作。「海試最為關鍵,主要測試船舶的建造質量是否過關,航行性能是否達到要求,各項子系統是否按規定安裝準確並順利運行。」蔡小陽說,「只有海試達到設計要求,運行平穩,確認系統與設備均無問題後方可交船。之後還需對科考系統進行長達數月的可靠性驗證航次,確認無誤後方可進行正式的科考任務。」 根據建造計劃,「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南海海洋所副所長龍麗娟表示,這一國家海洋科考重器的投入使用,對於提高我國海洋探測能力和數據樣品獲取能力,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油氣礦產和生物基因資源,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編輯:劉義陽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