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號科考實習船創造多個「首次」 中山大學供圖
系國內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兼科考和人才培養雙功能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夏嘉欣
「舟楫為輿馬,巨海化夷庚。」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
據悉,「中山大學」號是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其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船長114.3米,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指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於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中大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重大平臺建設處處長劉梅認為,中大科考船的建設填補了廣東高校沒有大型海洋科考船的空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綜合科考船太少、高水平海洋科技人才奇缺的局面。
可「觀天探海」的科考船強在哪?
創造多個「首次」
可到達極地和深遠海等水域
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號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定員100人,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是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具備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鄰極地冰區作業的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此外,「中山大學」號具備多個「首次」。例如,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採用L型全迴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採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採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採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
作為「觀天探海」的「水上利器」,「中山大學」號科考船能「走」多遠?有什麼科技含量?又將如何成為推動學校科研進步的「螺旋槳」?
據了解,該船航區為I2類無限航區,這意味著它可以到達極地、深遠海等水域進行科學考察和實海試驗,將為中大海洋大學科群提供先進的海上移動觀測、探測和實驗平臺。
同時,它能夠在航線周邊數百公裡範圍,開展從海底到萬米高空的區域地球系統的海洋、大氣、地質、地球物理、生態、環境和資源要素的無縫隙探測和監測,滿足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大氣與大氣海洋、物理海洋與海洋物理、海洋遙感、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工程與技術(材料、通信等)以及海洋人文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考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需要。
「毛主席有詞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科考船的建設正讓『五洋』變得不再遙遠。」中大大氣科學學院院長董文杰表示,通過科考船的試驗考察,學校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數據材料,進一步認識自然,也可以通過觀測試驗數據的分析上升到基礎理論的建立和完善。
未來,中大將藉助科考船服務大灣區,深耕南海、面向大洋。董文杰透露,科考船將開展的大型科考活動之一包括南海季風綜合科考試驗。南海季風試驗首次開展於1998年,涉及工農業、交通、基礎設施、旅遊、自然災害、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南海季風的建立和活動特徵、物理過程、動力機理和氣候影響等成果,皆在國際上獲得較大影響,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科考船建成後將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面向全球開放的多學科、多領域、多功能的海上移動科研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滿足國家對深遠海科學研究、高新技術研發以及高端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提升國家海洋科技綜合實力,促進海洋相關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深遠海戰略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顯著的科技、經濟和社會意義。
中大如何利用這一「海上實驗室」?
圍繞科考船完善課程
培養海洋創新型人才後備隊
除了對我國深遠海探索有重大意義,對於中大來說,「中山大學」號是一個延續92年的「海洋夢」。
中大地處廣東、瀕臨南海,早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1928年推動並參與中國歷史上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2016年,中大提出實施「南海科學考察」綜合航次計劃,現已完成8個航次,累計航行13830海裡;2018年牽頭建設南方海洋實驗室,組織「重返西沙」科考活動……
科考船建成後,將如何作用於中大海洋學科群建設和海洋高水平人才培養,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羅俊指出,中大正依託綜合學科優勢,積極布局建設海洋學科群,致力於服務國家、地方海洋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擁有一艘先進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將極大提升中大為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人才培養做出更大貢獻的能力和水平。
據悉,中大目前已有5位從事海洋相關領域研究的院士,並設有海洋科學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氣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等十餘所學院開展海洋相關研究,建立了30多萬平方米的大海洋學科樓群,建立了本-碩-博人才培養構架,為廣東省未來海洋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中大海洋科學學院院長王東曉指出,學院將圍繞「中山大學」號完善海洋科考相關課程體系建設。在現有課程基礎上,採用圖片、視頻、VR虛擬等方式,增加海上科考作業設備介紹和工作流程介紹,如海洋沉積物取樣設備與工作、無人/載人潛器作業、地形探測、水體採集與觀測等。
同時,也將鼓勵指導老師圍繞海上科考為學生量身定製有趣味性、交叉性和挑戰性的課外科研訓練項目,鼓勵博士-碩士-本科生共同組隊,鼓勵多學科方向交叉,優中選優。突出理論知識體系與實際動手能力有機結合,深刻理解現象背後的動力過程、機理機制和相互耦合關聯,培養海洋創新型人才後備隊。
來源:金羊網